乡村发展少不了“水动力”
2020-06-08
大连庄河市桂云花满族乡三道岭村地处水源保护地,是传统的山区农业乡村,同时还是一个少数民族乡村。全村21个自然屯1145户3792口人分布在方圆40平方公里的九沟十八岔里,村民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农业种植、畜牧养殖和外出务工。这里土地贫瘠,缺水是制约全村百姓增收致富的瓶颈问题。乡党委第一副书记兼三道岭村第一书记孙庭新带领党员群众运用“打井开源”工作法有效破解了这一瓶颈问题,以扶贫资金为“支点”,内生“活水”谋发展,引导村民积极在脱贫致富奔小康过程中唱主角、当主体,为乡村振兴发展成功注入了“水动力”。
找准短板谋发展。驻村伊始,孙庭新用了两个月的时间走遍了三道岭村辖区21个自然屯,发现“缺水”是全村人反映的共性问题。原来,三道岭村虽然坐落在碧流河水库上游,但受水源地保护的限制,村民长期面临“守着‘水碗没水吃”的窘迫现状。特别是遇到干旱年份,不少村民家庭生活用水和畜禽饮水都很紧张,农业生产用水就更缺乏了。孙庭新下定决心:“一定要啃下缺水这根‘硬骨头,补齐‘水短板,拔掉‘水穷根,带领三道岭村的百姓走上致富路。”他与村“两委”班子、老党员进行了多次研究探讨,确定了“以扶贫资金为‘支点,内生‘活水谋发展”的工作思路,坚决为群众破解难题。随后,村党总支会议、村“两委”会议、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相继召开,孙庭新带领村“两委”班子广泛征求意见,请来专家对村里的河流、土壤、岩层等进行了综合考察。专家提出了“打深井、生水源”的建议,经粗略估算,21个自然屯至少需要打50口深井。
群策群力解难题。“第一书记就得发挥好‘头雁效应和‘火车头作用,用实际行动践行为民承诺。”孙庭新积极争取“娘家”——大连市委办公室的支持,详细汇报解决村民用水难问题的方案。市委办公室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召开专题研讨会,按照“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精神,从有效解决农民生产、生活难点问题入手,竭尽全力用有限的经费实施精准帮扶,以农田增产、农民增收为第一要务,决定拿出24万元作为三道岭村精准扶贫专项资金。市委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先后两次到三道岭村进行实地调研,深入群众家中、田间地头,实地勘察、论证,研究具体解决办法,并积极协调调度,确保帮扶资金及时到位。
24万元精准扶贫专项资金如果都用来打井,最多能打15口井。“如何把这24万元花在刀刃上,让更多群众受益?”村党总支坚持走群众路线,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决定采取“以奖代补”形式,鼓励和扶持村民共同打井,每米深井补贴资金50元,上限补贴5000元(100米),其余费用由村民自己承担。对打井进行补贴,可将这笔专项资金拓展成“惠民资金”“种子资金”,调动村民打井的积极性,最终做到“一井多用、多户共享”,能打更多口水井,最大限度地解决群众最关注、反映最强烈、需求最迫切的共性问题。水井打完后,水泵、电线等设备以及后续维护工作都由村民自己负责,责权明晰、维护得当,水井的使用年限自然就长,长期效益也会更加显著,深得村民认可。
说干就干。孙庭新带领党员骨干发挥先锋引领作用,在每个自然屯都组织村民开会,民主确定打井的农户和位置。为了严把质量关,孙庭新和村“两委”班子成员一直忙碌在建设第一线,积极帮助村民找准打井位置,做好村民和施工方之间的沟通协调工作,对工程质量进行把关验收……经过50多天的连续作战,59眼水井如期交付使用,村里的百姓喜上眉梢,将这些水井称为“振兴水井”。
打井开源助发展。新打的59口“振兴水井”犹如汩汩清泉流入了三道岭村党员群众的心田,宛如一条条红色的丝带,将村党总支和群众更加紧密地连在一起,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有效激发了三道岭村党员群众携手奔小康的内生动力。在生产生活方面,这些水井很快便发挥出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每口水井可以解决方圆1公里内村民的用水需求,彻底结束了全村200余户百姓吃水难、农作物灌溉用水更难的问题。在“水井效应”的带动下,三道岭村发展的步伐快得令人惊讶:新增设施农业大棚8栋,新增农业经济作物200余亩,300余亩大地农作物、5000余株果树得以充分灌溉,5万余头(只)畜禽可以真正“解渴”了。果然,2018年年底,三道岭村实现粮食增收2万公斤、水果增收5万公斤以上。现在,三道岭村的百姓都說:“俺们村的农业生产有了水源保障,奔小康的劲头更足了,大连市委办公室的扶贫工作实实在在,群众最得实惠。”
“打井开源”工作法在大连地区推广后,庄河市其他乡镇和邻近县(市)区的村镇纷纷借鉴运用,有效解决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用水难题,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