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如何落实文化自信教育
2020-06-08张海军
摘 要:语文学科是教习文化、传承文化的重要学科,其特性决定了古诗文教学对落实文化自信具有重大意义。只有不断提高初中经典古诗文的教学效果,才能更好地落实总书记提出的“文化自信”。在教学中落实文化自信方法有:一是在“吟咏诵读”中感悟经典之美中培育文化自信;二是从古诗文“思想和精神”的挖掘中培养学的传统美德;三是以“授之以法”来提高初中学生传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动力。
关键词:初中 古诗文教学 落实 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01-0089-01
2016年,习总书记提出的“文化自信”论断,为我们指明了文化强民、文化强国的方向。作为语文老师,理应在教学中努力落实文化自信的时代要求,让我们的民族能够在将来更加自信地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更好地实现我们的强国梦。
1 落实文化自信教育意义重大
历代先贤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经典诗文。它们是我们的文化之源,是13亿华夏儿女最深刻的精神烙印。如“日进不息,久则可以上达”的攀登精神;“一寸丹心图报国”的一心报国的品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贞壮烈之气;“民贵君轻、立君为民”的民主思想。它们始终是我们不断前行的思想源泉。
当前,国家十分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专门制定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从2017年秋季学期起,部编语文教材也全面增加了古诗文教学的内容。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从小培育他们亲近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他们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好我们的文化遗产,才能更加自信而从容地去建设我们的祖国。作为语文的老师,我们教习古诗文时,就是要从小在学生的心中种下一颗中国文化的种子,让他们在灵魂深处萌发自信力,带领我们的民族更加自信地参与国际竞争,最终实现强国梦。语文学科就是教习文化、传承文化的重要学科,其特性决定了初中古诗文教学对践行文化自信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2 落实文化自信教育的方法
习总书记为我们指明了文化自信的目标,做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理应为之不懈努力。依据自己的语文教学经历,我觉得在初中阶段的古诗文学习中落实文化自信,方法主要有:
2.1 在“吟咏诵读”中感悟经典之美,培育文化自信
中华经典诗文音韵和谐,极富美感,“以读为本”是古诗文教学的基本方法。 在古诗文教学中,带领学生吟咏诵读诗文,能让青少年学生按照“认识——了解——感悟”思维路径,感悟经典诗文的艺术美,进而培育孩子們对母语和本国文化的亲近之情。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在“吟咏诵读”中感悟经典之美,培育文化自信呢?欣赏朗诵视频、古诗配乐吟咏、教师吟诵示范、学生个人表演读、朗诵比赛、诗画创作等方式,都是不错的举措。学生只有在充分的“吟咏诵读”中才能真正感悟经典之美,才能激发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归属感、亲近感和自信力。
2.2 从古诗文“思想和精神”的挖掘中培养学生的传统美德
我们有五千年的文化积累与传承,中华经典诗文中关于“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智慧总结,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要丰富和全面。初中阶段的教材有许多这样的典范之作。如“大道之行也”有先贤的美好理想,“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孔夫子的虚心求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有孟子的人格光辉……
学习这些文章,先贤们的的思想主张和精神魅力,将潜移默化地在青少年心中滋长。不单可以培养孩子们的美好情操,获得人生启示,而且可以让他们从小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深邃和美好,从而在心灵中滋生自信的种子。
2.3 以“授之以法”来提高初中学生传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动力
可是,由于经典古诗文都是用文言书写而成,现代人阅读起来有困难重重。加之当前初中古诗文教学,老师过于注重应试能力和文言知识传授,花大量的力气去教学文言文翻译,课后要求学生记忆大量的对译知识。这样的教学致使优美的古诗文成了学生的负担,失去了它原有的魅力,导致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大减,试想:一提到古诗文,学生就会想到“深奥难懂、大量背诵”,避之唯恐不及。学生如何会喜欢中华经典诗文?文化自信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在古诗文学习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提高成效:一是从训诂学的角度入手,让学生明白“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区别和联系:“古汉语是现代汉语的原古阶段;前者大多是一字就是一词(单音节词),后者大多是两字一词(双音节、多音节词),但基本语素保持不变。”巧妙利用这一特性,教给学生文言文对译的基本方法(扩充法——像组词一样,由单音节词扩充为双音节词即可完成翻译)。例如下列句子的翻译:“初(当初)权(孙权)谓(对——说)吕蒙(吕蒙)曰(说)”;“水(水中)陆(陆地)草(草本)木(木本)之(的)花(花卉),可爱者(可爱的)甚蕃(很多)。这样的例子很多。教给学生这一方法,文言文中80%以上的实词都可以用扩充法轻松対译,学生只需要识记少量的古今异义词和虚词,学习任务量锐减,孩子们的学习兴致会不断高涨。若能长期坚持,学生学习经典古诗文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才会更加亲近和热爱中华经典诗文,进而培养起青少年的文化自信之根。二是组织经典诗文朗诵赛,让学生在配乐朗诵中体会古诗文的艺术魅力;也可以通过欣赏名家古诗文朗诵视频的方式,提高孩子们的文化涵养。三是在教学每篇经典诗文时,通过讲写作背景故事、作者奇闻趣事的方式,带领学生发现文章背后蕴含的精神力量。四是在教学每篇经典诗文后,带领学生阅读当代名家所写的赏析性文章,了解名家“心中的经典”。这样可以将经典诗文的学习引向深入,让学生对经典诗文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进而喜欢上中华经典诗文。
总之,经典古诗文是我们的思想之母、智慧之源。我们不仅要从自己要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更应该教育青少年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从小,在他们的心中种下一颗热爱中华文化的幼苗,让他们在继承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更加自信地走向未来,尽早实现中国梦。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部编《语文》教科书(2016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2] 刘勰,徐正英,罗家湘.文心雕龙[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3] 吴华月.古诗文诵读教学探微[J].教研天地,2007.
[4] 廖荣华.初中古诗词教学浅谈[J].江西教育,2003.
[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张海军,男,汉族,本科,一级教师,现任学校教务主任职务,主要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法、古诗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