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孤立性肺结节一例
2020-06-08王克林葛正行
王克林 葛正行
【关键词】孤立性肺结节;临床经验;柴胡疏肝散
【中图分类号】R285.6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5..01
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SPN)的经典定义是单一、边界清楚、影像不透明、直径≤3 cm、周围为含气肺组织所包绕的肺部结节病变,无肺不张、肺门增大或胸腔积液的肺结节[1]。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肺结节的检出率明显提高,而患者通常无特异性的症状,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治有一定的难度,容易误诊和漏诊。几乎所有的SPN良恶性病变均不能明确,除非依靠明确的病理诊断,组织取样主要通过经支气管镜、胸腔镜甚至剖胸探查等方法获得,但侵入性的有创操作会对患者造成生理和心理负担,故许多患者选择中医治疗。葛正行教授,主任医师,省管专家,省级名中医,从事中西医防治呼吸系统疾病研究工作30余年,擅长中医内科杂病诊治,葛正行教授通过丰富的临床经验辩证论治孤立性肺结节1例,现报告如下。
1 病案资料
王某,女,45岁,2018年11月29日就诊。患者于体检中发现左肺上叶一大小约5mm磨玻璃结节影。现感胸闷,胁肋胀痛,情绪易急躁,睡眠欠佳。舌红苔薄,脉弦。完善血常规、结核抗体、肿瘤标志物等均未见异常。患者既往有肺癌家族遗传病史。患者拒绝行穿刺活检、手术治疗,遂于门诊寻求中医治疗。诊断:肺结(肝郁阴虚证)。以疏肝解郁散结为法,方拟柴胡疏肝散加减。方药组成:柴胡15 g,白芍15 g,莪术12 g,当归12 g,川芎12 g,郁金12 g,香附12 g,地黄10 g,知母10 g,半枝莲15 g,藤梨根15 g,白花蛇舌草15 g,山萸肉12 g,菟丝子12 g,酸枣仁15 g,柏子仁15 g,炙甘草6 g。6剂,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用。嘱患者保持心情愉悦、规律生活作息。2018年12月13日二诊感胸闷、胁肋胀痛较前好转,故继续原方服用。嘱患者规律复诊服药,2019年02月28日复查胸部CT提示双侧肺野层面纹理稍多,肺野未见明显实质性病征。
2 讨 论
中医没有“肺结节”之称,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可归属为“咳嗽”“喘证”“痰核”等范围[2]。李素云教授认为,本病病位在肺,涉及脾肾,其基本病机为气虚痰瘀痹阻肺络。外感六邪、劳逸损伤、饮食不节、七情内伤等因素皆可导致气滞水停,久则壅塞气机,水湿停聚而为痰,痰气相互结聚,日久血行不畅而成瘀, 由表及里, 侵及肺胸,痰瘀痹阻肺络则发为结节[3]。葛教授认为此病还涉及肝,本病证属本虚标实,其病机特点为气滞血瘀痰毒,根据气滞、血瘀、痰凝、邪毒不同,以行气、化瘀、祛痰、解毒为法。《素问·刺法论》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葛教授认为扶正应贯穿治病始终。
本病病位在肺,肺阴亏损,津液失调,肺失濡养,炼液成痰,痰阻气机,日久痰气瘀结形成肺部结节,本案患者为中年女性,“女子以肝为先天”,情志抑郁不畅,肝失条达,疏泄不利,痰气互结于肝之经络,而致胸闷、胁肋胀痛。如《金匮翼·胁痛统论·肝郁胁痛》说:“肝郁胁痛者,悲哀恼怒,郁伤肝气。”肝火偏旺,则情绪易急,综合舌脉辨证为肝郁阴虚证。《素问·至真要大论》载“结者散之”,予柴胡疏肝散加减以疏肝解郁,行气散结。柴胡疏肝散出自《医学统旨》方,为理气剂,主治肝郁气滞,主症: 胁肋胀痛、情志抑郁易怒、胸闷腹胀、嗳气频作、脉弦等,是疏肝行气的代表方[4]。方中柴胡透邪升阳以解郁,芍药益阴养血,与柴胡合而疏肝理脾,使邪去解郁,气血调畅,炙甘草益气补中,加川芎、香附、郁金,增强行气疏肝,和血止痛之效。莪术、当归以活血行气。予地黄、知母滋养肺阴。选用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藤梨根,取其解毒消肿之效。山萸肉、菟丝子补益肝肾。酸枣仁、柏子仁养心安神。
3 结 语
目前,孤立性肺结节治疗措施有限,而中医在孤立性肺结节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中医学虽无“肺结节”之称,但中医理论体系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特点,可依据“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理论进行辩证论治。综合本案例诊治过程,考虑结节多为良性,可能为炎性结节,本案例可作为治疗孤立性结节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Jeong YJ,Yi CA,Lee KS.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detection,characterization,and guidance for further diagnostic workup and treatment[J].AJR,2007,188(1):57-68.
[2] 王雪华,桑希生,王俊志,曲 苗.疑难病证辨治验案二则[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05):646-647.
[3] 张 盼,李素云.李素云教授辨证治疗肺结节病经验[J].世界中医药,2016,11(03):462-463+466.
[4] 谢 鸣.方剂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78-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