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与儒释道关系初探
2020-06-08欧阳卫
欧阳卫
摘 要: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在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密切,与儒释道的思想有着极其深厚的渊源,本文探讨和分析了茶文化与儒家、道家和佛教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关系。
关键词:茶文化;儒释道;关系
茶的发现是中国人对全人类的一大贡献,中国饮茶的历史非常悠久,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茶通过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翻开中国五千年的历史画卷,几乎在每一頁历史上都可以嗅到茶香。
一、茶文化与儒家
儒家是春秋时期由孔子创立,由孟子发展,形成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西汉时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尊儒家为正统思想,直至今天儒家思想依然是中国社会一般民众的核心价值观,深刻影响着中国人思想和生活,并在世界上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成为中国文化的标记。儒家思想提倡统治阶级要实行“仁政”,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儒家崇尚“中庸”,其思想的精髓是“仁”、“义”、“礼”、“智”、“信”。儒家的思想和茶文化的内涵有许多共同之处。例如儒家的温、良、恭、俭、让与茶性俭茶德的精神相契合。喝茶以使人头脑清醒,可以修心,可以修德,体现了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茶文化的内涵“和”主张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要和谐相处,儒家中庸思想崇尚和谐,主张理智、平和、相互理解。客来敬茶等茶礼体现了儒家倡导的要以“礼”为规范。以茶养廉,以茶祭祀引领人们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这和儒家思想所提倡的“穷独达兼、勤俭节约”不谋而合。
二、茶文化与道家、道教
道家形成于春秋时期,以老子《道德经》问世为标志。道家以"道"为核心,主张“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茶”字是草字头、人和木字组成,含义是人在草木之间,草木生于天地间,天地人融合于一体,这和道家思想非常契合。
在两汉时期神仙方士把老庄思想宗教化、神秘化的发展成为道教。东汉时,张道陵在四川鹤鸣山创立“五斗米”道,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为太上老君。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对中国人的思想和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教是一种多神教,是以长生成仙为其最高目标。道教的长生不老神仙思想促使道教真人不断发明创新各种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养生方法,如房中术、服食、辟榖等等。服饵就是通过服食药饵来到达养生长生不老之目的。道教服饵以服食金石丹药和草木类药为主。金石丹药是采用金、银等矿石为主要原料,通过丹炉炼制而成,成本昂贵,服食的风险极大。草木类药饵的功效虽然没有金石类药饵那样见效和神奇,但是在健康养生方面依然可以达到可观的效果。在道教真人的长期服食实践过程中,道家真人发现了数以百计的草木类药物,包括茶在内的大多数药物的功效也得到了确证。道教真人对茶叶的服食逐渐常态化和日常化,并在民间广为流传,有力地促进了茶在中国的推广和普及。
三、茶文化与佛教
佛教是源于印度,在两汉时期从印度传入中国,并且逐渐和中国文化融合。佛教总体精神是佛让人们止恶扬善,自净其意的一种教法。佛教对于茶文化有三大需求,寺庙僧人在打坐参禅的时候容易犯困,喝茶可以解乏帮助僧人参禅打坐。二是僧人吃素食而且过午不食,喝茶可以给僧人补充很好的营养。三是茶让人清醒,可以帮助僧人修心,因此,佛教在中国传播逐渐和茶文化融合形成了禅茶一味。禅的意思是静思,泡茶品茶也是静心,只有静心才能泡茶色香味俱全的茶汤,只有静心才能品茶茶的真正的滋味。"茶禅一味"即喝茶和修禅是一个味道。佛教在茶中溶进“清静”思想,在饮茶中体味和感受美好,使精神愉悦。在茶中得到精神寄托也是一种“悟”,饮茶可得道,佛与茶便连结起来了。“茶道”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僧人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中: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古人饮酒多自欺。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皎然把品茶的体验从涤昏、清神、得到三个境界。唐朝时期佛教在中国迅猛发展,寺院的僧人饮茶,在寺院种茶,佛教的信徒也跟着喝茶,饮茶从贵族文人推广到普通民众。佛教修行需要茶,茶也通过佛教得到了推广和普及。
中国茶和儒释道文化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形成了中国优秀的茶文化,茶文化具有其自身特有的理论体系,并与中国古代美学、文学、伦理学等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
[1]陈文华.中国茶文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2006.09.
[2]鄢敬新.茶禅一味[M].青岛:青岛出版社,2013.02.
[3]方颖.浅论中国茶文化与儒释道三教的内生关系[J].茶叶.2016.06.
[4]汪文忠.唐诗与茶道[J].烹调知识 ,2018.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