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景德镇陶瓷工艺衰落原因之研究

2020-06-08王艺凡赵昊

科技资讯 2020年11期
关键词:景德镇陶瓷

王艺凡 赵昊

摘  要:众所周知,由于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时至晚清时期,景德镇的陶瓷产业日渐衰退失去往昔的盛景,景德镇的陶瓷文化日渐暗淡失去往日的璀璨。一言以蔽之,景德镇瓷业的衰落既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鉴于此,笔者从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角度出发,系统研究景德镇陶瓷文化兴衰的原因,希望为新时期环境下景德镇的陶瓷产业的发展与壮大指明方向。

关键词:景德镇  陶瓷  衰落

1  清代景德镇陶瓷衰落的背景

1.1 国际背景

18世纪中后期,世界陶瓷市场形成欧洲、东亚与景德镇陶瓷“三足鼎立”的竞争局面。具体而言,欧洲诸国在陶瓷的制作工艺、生产条件、风格特色等方面功效显著。例如工业革命后,欧洲率先发明并且大力推广了花纸贴花工艺和“金水”;再如19世纪末,模具、注浆成型法和制瓷机器的应用,既促进了欧洲陶瓷的批量生产,也助推了欧洲陶瓷的品质提升;又如18世纪后期,德、法、英等国的瓷器产品逐渐凸显了各自的风格特色和丰富的艺术样式,德国麦森的硬质彩绘瓷和瓷塑、法国的软质彩绘瓷、英国的骨质瓷,都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它们更加符合欧洲人的审美情趣。毋庸置疑,欧洲各国的制瓷业蒸蒸日上,与此同时,日本的制瓷业同样迅速崛起。

1.2 国内背景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在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下,我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后,中国市场被迫完全开放,不约而同的是,凭借着不平等条约赋予的特权和幼稚产业保护下已经壮大的制瓷业,欧洲诸国开始肆无忌惮的向中国出口大量的瓷器,非常不幸的是,中国逐渐从瓷器生产的垄断国,一步步地沦落为瓷器的进口大国,这既是巨大的讽刺也是极大的侮辱。中国陶瓷手工业在封建官僚的盘剥和西方洋瓷的排挤下,从各个程度上都受到了严重的摧残和打压。一言以蔽之,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丧失其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失去其储量丰富的资源优势,从宏观角度而言,中国的民族工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严重破坏,景德镇瓷业身处其中自然也不能幸免。

2  清代景德镇陶瓷衰落原因

2.1 政治原因

晚晴时期,由于战事频繁、交通阻滞、反动政权腐朽、出口关卡捐税盘剥等诸多原因,从而严重影响国内社会生产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景德镇虽然地处内陆,但是同样饱受战争之苦。值得一提的是,江西省身处战乱长达10年之久,致使景德镇瓷业遭受严重破坏,瓷窑从300、400家锐减至100、200家。更有甚者,繁多的捐税以及苛重的赋税使得景德镇瓷业销售成本大幅上升,景德镇瓷业的市场竞争力大为减弱,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景德镇瓷业发展沉重的打击。

2.2 经济原因

2.2.1 税收增加

清政府在太平天国运动后设立了一系列征税机关,其主要目的是控制民间手工业生产。具体而言,景德镇陶瓷外运需先在景德镇内缴纳统税,运出省境时需再次缴纳出口税,且在缴税时只论件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税收负担。

2.2.2 瓷器运输成本变高

景德镇作为江西省的一个地级市,在地理位置上而言处于比较偏远的地方,且交通运输并不发达,必然对陶瓷的运输工作造成重重阻隔。对于消费者而言,需要花费更大的代价来购买景德镇瓷器。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局面,景德镇的陶瓷运输成本高、运输阻碍多,这也势必会影响景德镇陶瓷的发展。

2.2.3 制瓷成本大幅增加

自古以来,景德镇瓷器一直沿用木柴烧制瓷器的方法,木柴烧瓷有助于瓷器的形成,但是其所产生的费用极高,小窑需花费一百至两百担窑柴,大窑则需要四百多担窑柴。长此以往,景德镇可用于烧窑的木柴资源急速锐减,为了延续生产和赚取利益,商家需花重金从乐平、婺源,甚至安徽的徽州等地运柴至景德镇。仅此一项烧瓷的生产成本就比国外采用煤制瓷的成本高出3倍。

2.2.4 区域经济总量小

地域及经济总量偏小是景德镇显著的特点, 经济总量偏小意味着该地区吸纳的要素资源有限,可能导致的结果是一方面造成了社会分工不足,相关产业链条发育不完全或者产业发展出现畸形; 另一方面财政收入来源有限,当地政府除了满足自身正常运转的经费开支外,再置办其他的公共事业则显得有心无力,底气不足。

2.3 文化原因

2.3.1 过于重视艺术瓷

众所周知,建筑陶瓷及生活用瓷占据现代陶瓷市场,然而景德镇的艺术大师们不屑与此,反而倾注心力研究和锻造艺术瓷。此类瓷器艺术价值高、样式种类多,但是市场需求量少、经济价值低,由此一来,景德镇陶瓷出现经济效益堪忧的局面。例如,官窑所制的瓷器,审美价值高、经济价值低,设计步骤极其繁琐、生产工艺十分复杂。

2.3.2 创新能力不足

景德镇陶瓷之所以成就绵延数百年而繁荣兴盛的局面,除了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精湛的工艺、良好的口碑之外,更是得益于景德镇陶瓷的创新品质,从而助推了历史上辉煌一时的景德镇陶瓷对外贸易的新高度。但是鸦片战争后,景德镇御用制瓷厂逐渐衰落,一方面而言,民窑一蹶不振、失去活力;另一方面而言,官窑强制停办、不复从前。例如,至咸丰5年御器厂停烧,从而严重影响了外銷,导致出口锐减。御器厂的衰落令人心痛,优秀工匠的流失令人惋惜。在场地萧条、技艺失传的双重打击下,景德镇瓷业无疑是雪上加霜、不堪重负。人才资源的缺乏,使得景德镇陶瓷也失去了创作力,而一味地宣扬复古和玩弄技巧,总不是长久之计。除上述原因之外,花纸贴花工艺早在19世纪末就在欧洲各国和日本普及,此种工艺时至20世纪50年代才在景德镇大面积应用,景德镇陶瓷生产效率低下、市场竞争力下降、人才流失严重、创新能力不足,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2.4 社会原因

2.4.1 人才流失

景德镇高度重视陶瓷教育的发展和专业人才的培养,该镇不仅拥有全国唯一的陶瓷类大、中专院校,而且还具有国家级、省级、市级三类陶瓷研究院。从内部情况来说,内外矛盾加剧、手艺传承受阻。由于视野狭窄和格局限制等原因,从而导致景德镇毕业学生更加倾向于在外地工作而非留住本地,民间工艺大师虽然重视家族传承,但是后代却不一定热衷陶瓷。从外部因素来看,陶瓷市场竞争激烈、人才培养有待加强。发达国家和沿海地区的陶瓷产业注重技术更新、科技创新、人才优待,从而吸引了一大批景德镇毕业的学生或者极负盛名的陶瓷大师。

2.4.2 大企业变成小作坊

1995年景德镇市政府将景德镇市的十大国有瓷厂进行拆分,从“大企业”到“小作坊”的转变,势必会出现他们各自为政、见利忘义、鼠目寸光的尴尬局面,加之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有效的管理,国有陶瓷厂会逐渐被其它陶瓷产业所替代,而当地的陶瓷产业在市场运营、贮备资金等方面并没有丰富的经验和显著的优势,从而逐渐走向衰退与灭亡。

3  结语

综上所述,晚清时期景德镇的衰落主要分为客观与主观两个方面。就客观原因而言,清政府政权的衰落,西方国家的入侵,洋货倾销的冲击、国内陶瓷行业的竞争;就主观因素而言,陶瓷产品创新能力降低,制瓷成本居高不下,从业人员流失殆尽,等等。在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共同导致了景德镇陶瓷产业的衰落与陶瓷文化的衰亡。

参考文献

[1] 陈雨前.景德镇学[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2007.

[2] 陈雨前,郑乃章,李兴华.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丛书[M].江西: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

[3] 何炳钦,郑欲晓.景德镇陶瓷文化产业发展思考[J].中国陶瓷,2008(1):42-43.

猜你喜欢

景德镇陶瓷
《景德镇陶瓷文化概论》前言
趣图
我的家乡景德镇
陶瓷罐摆一摆
平顶山市陶瓷行业提出向“陶瓷强市”起航
2017“小猕猴欢乐行—景德镇陶瓷文化之旅”
陶瓷艺术作品
景德镇写意
携手同进共谋发展
用景德镇话与世界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