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膝关节置换术中 应用氨甲环酸减少术后出血的可行性分析
2020-06-08李晶
李晶
【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氨甲环酸减少术后出血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本院2018年03月~2019年02月40例行全膝关节置換术患者开展本次研究,所有患者通过数字表法进行平均分组,分别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20例。参照组术中不使用氨甲环酸,研究组术中使用氨甲环酸,比较两组术后24 h的失血相关指标及膝关节功能评分(KSS评分)。结果 研究组的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以及总失血量均少于参照组且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KSS评分高于参照组且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氨甲环酸,可促使术后出血量大为减少,有助于患者关节功能的恢复,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全膝关节置换术;氨甲环酸;术后出血;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R6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8..02
临床治疗膝关节终末期病变大都通过膝关节置换术,但是该手术存在着比较大的出血量,虽然通过止血带的合理应用可有效控制术中出血量,但完成手术后随着止血带的松解,依然会出现大量失血的问题,同时术后会因此出现较为明显的伤口感染等情况,患者的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被大大延长[1]。鉴于此,本科开展了此次氨甲环酸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效果研究,旨在进一步明确其实际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纳入标准
①所有患者经CT等检查皆已确诊;②检查血凝指标在正常水平;③没有服用对凝血系统产生影响的相关药物;④所有患者皆知情同意并签署了相关意见书,并且本次研究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支持。
1.1.2 排除标准
①凝血机制存在异常情况;②两侧膝关节存在明显的畸形情况,有膝关节手术史;③对本研究药物过敏;④存在血栓隐私、高危出血因素;⑤合并重要器官病变。
1.1.3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40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开展本次研究,标本纳入时间范围为2018年03月~2019年02月,所有患者通过数字表法进行平均分组,分别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20例。其中参照组男11例,女9例;年龄46~79岁,平均(64.02±2.41)岁;平均病程(7.24±1.29)年。研究组男12例,女8例;年龄45~81岁,中位年龄(64.17±2.52)岁;平均病程(7.46±1.18)年。上述两组病程、年龄等一般资料的对比缺乏异常明显的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手术全程均通过止血带进行止血,研究组患者在将关节腔关闭后应用引流管灌注氨甲环酸,使用剂量为100 mL/g,对照组仅进行100 mL生理盐水灌注。两组术后皆予以引流管的间断开放,并于24小时后将其拔除。术后使用弹力绷带对患者下肢进行加压包扎,间断性进行局部冷敷,定期进行凝血、血常规及各项生化指标的检查。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术后24 h的失血相关指标进行详细记录并比较,包括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以及总失血量三项;KSS评分以美国膝关节协会功能评分标准为评判依据,共计100分,评分变化与患者膝关节功能呈正比例关系。
1.5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应用EpiData 3.0软件录入并以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失血量以及KSS评分通过(x±s)表示,并开展t检验,统计值P值小于0.05时则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比较两组术后24 h的失血相关指标
研究组的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以及总失血量均少于参照组且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比较两组KSS评分
研究组与参照组治疗后的KSS评分分别为(84.26±7.91)分、(67.14±8.15)分,研究组KSS评分高于参照组且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相关研究指出,对氨甲环酸的局部关节腔注射使用,可促使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术期总出血量及引流量的减少。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的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以及总失血量均少于参照组且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KSS评分高于参照组且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氨甲环酸,可促使术后出血量大为减少,有助于患者关节功能的恢复。
综上所述,将氨甲环酸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可取得十分理想的止血效果,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于 洋.局部和静脉应用氨甲环酸减少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血量的对比[J].北方药学,2017,14(6):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