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题就要充分利用命题材料

2020-06-08边建松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议论文整体浙江

边建松

审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知道题目是什么命制形式,是命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二是理解材料里有什么,说了什么内容,读者可能会有什么启发,等等。我们往往跳过第一步直接走第二步,其实很不恰当。第一步的命制形式也相当要紧。

近几年,浙江高考作文的命制,采取材料作文的形式。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为什么这种命制形式叫材料作文呢?因为这种作文题目的形式,一般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导引、材料、提示、要求。四个组成部分里,材料是核心,作文的立意主要就来自于分析材料。材料后一般都有提示,比如“有什么体验和思考”之类句子;有同学忽视提示,这是错误的,比如“体验”一般要写经历,属于记叙文,“思考”则要有立场、态度、观点,要写议论文。导引的目的是引出材料,往往有“阅读下面的文字”等词句。要求和前面的内容关系不大,纯粹是对作文的角度、文体、标题、字数等提出一些具体要求。可以说,换了材料,作文题就变为另外一个题目。有了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来分析2019年的浙江高考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

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

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分析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就是导引,“ [注意]”后的一段文字,就是提醒我们写作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一般导引的词句不会改变。当然,若导引和注意部分的词句发生改变了,就必须加以重视。比如要求里是“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那选择议论文体自然不错,写记叙文、散文甚至小说也没有违反要求;又比如有一年 “明确文体”后就没有“不得写成诗歌”的要求,结果有同学写成诗歌,也是符合要求的。

本题的材料,是两种“观点”,这是我们分析命题时最主要的关注对象,对之要读得全面、细致。这两种观点都指向“作家写作时”,一是“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一是“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為读者所左右”,也就是要不要关注读者,要不要坚持自己的想法。对材料的内容,不能只看到“读者”一词出现的频率高,就误认为是关键词;或者误认为抓住了关键词,就以为抓住了材料主要内容。我认为,对于材料作文,“抓关键词”这种做法可能来自于一种偷懒的思维手段,不利于思维水平的提高。所以正确的做法是,首先要概括全面,而全面概括又来自于分析细节。本题两段材料的意思是:作家在写作时,既要看到“读者”的重要性,也要坚持自己的想法。如此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才不会出现所谓的偏题跑题。

本题的提示比较复杂,也有两段。后一段“谈谈你的看法”,要注意:看法者,即议论也。近几年浙江都是要求写议论文(有段时间浙江命题提“论说类文章”,其实可看作议论文)。而前一段“假如你”一句,将材料的“作家”转移到“你”也就是写作者身上,这样一转移,“作品”就对应于“你的生活”,“读者”对应于“你的生活的观众”,这些“观众”会介入“你”的生活,评判“你”的生活,影响“你”的生活。而问句的重点是“你如何对待读者”,这是我们写作时需要重点论述的;刚才提过,提示来自于材料,我们议论的重点是“你如何对待生活的观众”,也就是“要重视观众的看法”。当然,若有同学提出“坚持自己的观点”,也是“你如何对待生活的观众”的另外一种状况,即“不重视观众”,则思维更缜密,就更好了。至此,在分析过程中,我们无妨反观材料的含义,列出如下观点:我在生活中,既要重视我周边的人的看法,也要坚持自己的观点。这样的立意,就是来自于材料,扣住材料;有这样立意的文章,属于紧密扣题。

重申一下,材料是作文题目的核心。我们审题,重点就是做分析材料、理解材料的工作。材料理解得透彻,立意就精到;材料理解得比较粗,立意可能就不到位。如何做到分析理解到位呢?我主张,同学们审题时,要充分分析材料,充分利用材料;全面、细致读懂材料的具体做法,则是“整体把握、不漏细节”。在具体的审题实战中,这种做法还是效果十分明显。比如2018年的浙江高考作文题:

浙江大地,历史上孕育过务实、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等思想,今天又形成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

在与时俱进的浙江文化滋养下,代代浙江人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浙江故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浙江传奇。

作为浙江学子,站在人生新起点,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浙江的材料作文,分为导引、材料、提示、要求四部分,根据刚才的分析,一般导引、要求是不变的,所以平时我们举作文题为例时,只举材料、提示甚至只举材料部分。对材料部分,首先是整体把握,若同学只抓住细节,不从整体理解,就不会理解“思想”“浙江精神”“浙江文化”是同一内涵的词语。其次是不漏细节,这一题的材料分为两段。第一段可以概括为“浙江大地产生浙江精神”,浙江精神又可以分为历史上和当下,说明浙江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内涵不一样。第二段是讲“浙江精神的作用”,写出了故事,创造了传奇。所以再概括一下,材料讲了“浙江精神的内容”“浙江精神的特点”“浙江精神的作用”等等。我们分析材料,用“整体把握、不漏细节、再次整体概括”的方法,可以精到把握材料。

提示部分有“体验和思考”这些词,说明既可以写议论性文章,也可以写记叙性文章。但一般而言,我建议同学们写议论文,因为高中作文是考查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800字的记叙文很难表现出来,而800字的议论文勉强可以做到。提示部分还有一句话“作为浙江学子,站在人生新起点”,细细分析,“浙江学子”其实就是写作者自己,“站在人生新起点”就是考大学、进入社会,暗示考生要从自身的特殊情况出发来说说如何“认识浙江精神”,如何“在浙江精神的滋养下进入社会”。这些观点都来自于材料自身,紧扣材料。这就是我所说的充分利用命题材料。

有一个来自浙江某地市的2019年高考模拟卷,出现了如下材料:

習近平: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

加缪:对未来最大的慷慨,就是把一切奉献给现在。

爱因斯坦: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尚怎样,人总可以凭着自己高尚的品质,超脱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道路。

读了以上文字,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很多同学看到这个题目“都蒙了”。原因是材料比较抽象,找不到内在的联系。我们依然可以采纳“整体把握、不漏细节”的方法来审题。整体上,命题采纳了非连续性材料,三个人的三句话。分析材料时,我们只能细读三句话。习近平的话,说的是“历史给人力量”,说的是历史的借鉴作用,这个作用具体是“汲取智慧、继续前行”。加缪的话比较绕,需要抓住“未来与现在”的关系来思考,所谓“奉献给现在”意思就是现在要努力,“对未来最大的慷慨”意思是这样做才对未来起作用,所以本句话的意思是现在努力才能影响未来。这两句话,可以串联起来,那就是:借鉴历史,把握现在,创造未来。这样一梳理,爱因斯坦的话的重点就来了,是什么人才可以借鉴历史、把握现在、创造未来。这个人,有如下特点:一是“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尚怎样”,二是“高尚的品质”,三是“超脱时代和社会”,四是“走自己正确的道路”。如果笼统阅读,会认为爱因斯坦只是说了一句话,这句话讲了一个人的一些要求,至于具体的,则说不出来,而以“不漏细节”的方法去分析,就会读出人物的以上四点特征。当然,这四点有些点显得比较勉强,比如一个人“超脱时代和社会”是多么隐逸,又怎么可以做到“借鉴历史、把握现在、创造未来”呢?有矛盾呀!那就只能有两种方法:一是活用,将勉强合题的含义努力往主旨上靠,比如这里就可以说成“开阔的视野”;一是抛弃,说不清楚就弃置不用。但总之,写文章时,如果有了这么多内容,那又何患写不出、写不长、写不实呢?

采纳“整体把握、不漏细节”的审题方法,材料信息量越大,写作时优势就越大。那么,材料的信息量不大,是否就英雄无用武之地呢?不是。我们来看2014年浙江学考试题的材料。

有人说:一味地怀疑,你的世界将变成灰色。

有人说:一味地相信,你的人生就只能匍匐。

对以上两种说法,你有什么感受?请写一篇文章。

我们重申,高中写作考查以议论文为主,所以就不争论“感受”应该写议论文还是记叙文了。我们只分析材料。材料有两段,两种说法。第一段是说“一味怀疑的害处”,第二段是说“一味相信的害处”,两段合起来,就是“既不能一味地怀疑,也不能一味地相信”。如果再关注到“世界灰色”“人生匍匐”的反面,就可以说“既不能一味地怀疑,也不能一味地相信,这样的世界才明亮,这样的人生才高迈”。这就是“整体把握”,这样立意显得富有辩证气息。而具体涉及“世界”“人生”,我们不是采取了“不漏细节”的方法了吗?在学生审题时,很多人忘记了“一味”这个词,这更说明“不漏细节”这一点的重要性。

“整体把握、不漏细节”,不仅适用于议论性命题材料,也适用于记叙性命题材料。如2018年6月浙江学考作文题的材料:

老师给学生布置作业:出去找一朵不引人注意的小花,“仔细观察花瓣精妙的纹理,注意找出细微的差别,还有颜色和形状”。

回到班里,老师说:“要是没有你们的用心观察和发现,这朵花的独特性就可能被忽视,无人欣赏。人也是这样。”

这个材料整体意思比较明白,是“用心观察和发现,才能找到一朵花的独特性”。但有了整体把握,我们还不能漏掉细节。比如,这朵花,原先是“不引人注意”的,但结果却是“独特性”的,这说明“观察与发现的重要性”;而这朵花的独特性在于“精妙的纹理、细微的差别”,说明“观察与发现的方法”;老师让同学观察和发现花的独特,有事前的指导,也有事后的总结,说明“观察与发现时需要他人提醒”;最后一句“人也是这样”,是说通过观察和发现可以从一朵普通的花里找到独特性,同理,通过观察和发现也可以从一个普通的人身上找到闪光点。这就是一个比较合适的立意。对绝大多数同学,尤其是经常偏题或立意不够精准深入的同学,运用“整体把握、不漏细节”的审题方法,可以让原生态的材料变成写作的有机材料,让自己的立意上一个台阶,这就是充分利用命题材料的好处。

猜你喜欢

议论文整体浙江
议论文阅读专练
Mother
Task 2
2020年浙江经信定下了这些目标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数字经济 浙江这么干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十二星座5月整体运程
如何选择整体法与隔离法
议论文阅读技巧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