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
2020-06-08王为
王为
这场关于德化白瓷的对话,连接过去和现在,更关乎未来,不仅为迷人的历史带来新的光束,更直击灵魂。
1295年,马可波罗从中国回到家乡意大利,带回了第一件抵达欧洲的瓷器——来自中国德化的青白釉四系罐,现存于威尼斯圣马可教堂。17世纪,德化制作的陶瓷器皿和雕塑因晶莹剔透、通体洁白,受到欧洲市场的狂热追捧,成为最早的来自中国的奢侈品,被称为“Blanc de chlne”,即“中国白”。这股热潮也催生了德国梅森陶瓷的诞生,开启了欧洲陶瓷史。
今年9月,伦敦的V&A博物馆揭幕了特展“德化白瓷:对话进行时”,展示近百件V&A馆藏古代德化白瓷精品,以及由6位当代艺术家创作的一系列作品。用全新视角重述中国德化陶瓷的故事,在过去与现在、传统与创新之间建立纽带,打破东西方陶瓷创作和文化背景的界限,探索工业生产与艺术创作的融合。
搭乘玻璃电梯来到博物馆顶层拱形穹顶、光线通透的陶瓷展厅,一片纯粹的洁白温润让一切嘈杂都戛然而止,光影中跨越时空的对话正在进行。“当人们谈及德化白瓷时,总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巧夺天工的传统佛像雕塑,但德化工匠的创意远不止这些,很多作品中蕴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超乎寻常。“筹备展览之初,亚洲部策展人李晓欣与此次展览的顾问应健去德化实地考察,发现当地非常完整地保存了精湛的传统工艺,让艺术家们进发出无限的创作动力。于是V&A博物馆与Ting-Ying艺廊合作邀请来自不同国家、有着不同背景的艺术家到德化进行驻地创作,体验当地文化、了解白瓷历史、与匠人合作,探索和挑战白瓷作为一种创作材料的多元化面貌。
英国新锐陶艺家Lucille Lewin的装置作品《豌豆的秘密生活》(见下页图2)有着无尽的诗意,“德化瓷土轻盈的特性造就了这组作品,将自然中的脆弱和生命展露无遗”。而展览中最具视觉冲击力的作品则来自旅美中国艺术家梁婉莹,她将德化白瓷中的肃穆庄严用颇具戏剧张力和仪式感的大型陶瓷雕塑阐释,与天花板悬垂的纸帘构成半开放的自省空间。
“德化白瓷是世界陶瓷史中的重要篇章,在当今艺术及设计界仍举足轻重。”
——Tristram HuntV&A博物馆馆长
為了连接遥远的过去和未来,我就是因此而存在的。“日本漫画《棋魂光之棋》里的这句话用来概括此次展览最吸引人的地方倒也非常贴切:将历史和时代进行连接,让当代创作者从传承中吸收养分,辅以天马行空的创新。英国华裔著名陶瓷设计师Peter Ting看见自己的作品和“瓷圣”何朝宗于16世纪晚期创作的观音像陈列在一起,激动之情溢于言表。“这种感觉就像将油画作品和达芬奇的画作放在一起,真的太奇妙了!”他完美地将白瓷观音像最重要的元素发挥在了作品上:观音像的纤纤细指层叠排列在咖啡碟上,细小陶瓷珍珠散落在花瓶周围,薄如纸的花朵簇拥在钵体中。
有趣的是当策展人为中国艺术家、德化蕴玉瓷庄第四代传人苏献忠挑选呼应的经典作品时,偶然发现早在1953年,V&A博物馆就收藏了其曾祖父、晚清民国著名瓷塑家苏学金创作的传统罗汉像,促成了苏氏两代陶艺家作品首次在中国境外同时展出。然而他的作品《山水》和《纸》系列打破了一脉相承的家族传统,用抽象而灵动的形态探讨自瓷的存在方式。而这次展览中颜色最为艳丽的作品莫过于一件18世纪在德化制作、在荷兰绘制的瓷山。巧合的是3个世纪之后,来自荷兰的艺术家Babs Haenen以自然形态为灵感,创造出极具动感的雕塑造型,并运用其标志性的绘画风格呼应了这件古代瓷塑的经典色彩。
“德化充满创造力,既可以做出极其精美的作品,也可以创造出很疯狂的作品。”V&A博物馆东亚部前负责人、著名中国陶瓷学者John Avers的这句话,为此次展览做了最好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