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间的痕迹

2020-06-08

安邸AD 2020年1期
关键词:画框颜料创作

“我觉得艺术天生有一个界限,它必须无用。”

——王光乐

艺术家王光乐比想象中开朗许多,除了穿着时髦、言谈风趣,他还热衷于调侃自己的作品:“你看,过去我的作品跟别人的区别特别简单,就是我这画侧面有‘东西,别人的没有!“其实他指的是自己创作生涯中尤为重要的《寿漆》系列作品,这个“特别简单的区别”和他口中“侧面的东西”并非单纯指向形式,而是创作过程中他在画布上数百次均匀渐进平涂和覆盖颜料的行为,其后尚未干透的颜料沿画框边缘流淌下来,留下痕迹,层层颜料在画框边缘堆积,形成特殊的纹理,使得他的作品于画框内外都暗含着对时间的关照,在这个侧面,时间有了体积感。

在王光乐的家乡福建,“寿漆”是一种习俗,上了岁数的老人为自己准备棺材,只要还在世,每年都会亲自给棺材刷一层生漆。一遍遍涂刷寿漆是老人们在面对未知的时间时“向死而生”的精神准备,这也成为王光乐最初关于时间、生命和死亡的体验,《寿漆》系列由此而来。本次受D10R邀请重新演绎经典的Lady Dipr手袋,王光乐选择的正是这个系列的作品,不仅因为“寿漆”这一习俗蕴含的生命哲学,更因为画作中层叠的形式,他特别设计每种不同的颜色都使用单独的面料,最终透过手袋两侧,能看到不同颜色的皮革层叠有致。王光乐将这次合作视为一次额外的艺术创作.“我觉得艺术天生有一个界限,它必须无用。”他认为以奢侈品为载体,不可被使用的艺术转化为有用的设计品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并且“一件奢侈品可以被那么多人喜欢,却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拥有,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也具备艺术的精神。”

早在创作《寿漆》之前,王光乐曾在央美油画系第一画室学习绘画,画室原本研究文艺复兴以来的写实油画,但传统写实油画的题材并不吸引他,到2000年毕业的时候,他冒着无法毕业的风险,坚持自己真正想表达的东西,创作出《下午3-5点》系列,最后却拿到当年毕业创作中最高级别的“院长奖”。作品中,他巨细无遗地描绘工作室的水磨石地面和午后时刻照进来的一束光,时间在画面中既指向画面描述的那个具体的午后时刻,又凝结成他描摹水磨石地面的冗长过程。而后他干脆彻底拿掉光线,创作出形式更为简洁的《水磨石》系列,再由平面向立体转向,有了《寿漆》系列。后期的创作《无题》和《双色》更是将多种颜色也摒弃,向白色/某色颜料中渐渐加入另一种明度更高的颜色,反复涂刷整个画布,徐徐展现微妙的色彩渐变,最终形成蕴含着空间的画面。

耗费数月甚至数年反复劳作、在画面中留下每一次重复而又不同的劳作痕迹,以呈现对时间的感知,这几乎是王光乐标志性的创作方式,其作品外在的抽象表達形式与其说与抽象艺术一脉相承,不如说更受到观念艺术的启发,从点状的《下午3-5点》到《水磨石》,然后到条状的《寿漆》,再到面状的《无题》和《双色》,尽管形式有所转变,但对王光乐而言却是同一回事,“我觉得确定语言的不是表面上的形式,而是内里的观念,我的工作方式更在意过程,这是我的语言。”

起初.人类定义时间以衡量自身和世界的变化,其后,人类又透过变化感知和体验时间,艺术家王光乐正是这样的时间体验者,他创作背后的逻辑始终关乎时间,关乎生命的体验。来到创作生涯的第20个年头,王光乐又决定让创作回到画框之内,在画框的限制之下去寻找表达的自由,这仍会是一场对于时间痕迹的追寻,而促使他继续创作的,是每一次落笔后画面中的不可预期,它和时间一样,每一秒、每一日的累积层叠出不同的生命境遇,这是王光乐对于绘画,也是对于时间的思考。

起初,人类定义时间以衡量自身和世界的变化;其后,人类又透过变化感知和体验时间艺术家王光乐正是这样的时间体验者。

猜你喜欢

画框颜料创作
Jazz
画肖像
墙壁上的风
颜料和水
颜料抹在了脸上
上帝打翻了颜料盘
金属画框生锈了怎么办?
颜料打翻了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