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徽州足迹

2020-06-08华德胜杨传兵侯中良程向阳

党史纵览 2020年4期
关键词:先遣队谭家皖南

华德胜 杨传兵 侯中良 程向阳

1933年9月25日至1934年10月10日,蒋介石调集约100万兵力,发动对各个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围剿”,其中集中50万优势兵力,采取“堡垒主义”战略,步步推进,对位于江西南部、福建西部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实施重点进攻。由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红军战斗节节失利,中央革命根据地一步步失陷。到1934年夏,中央苏区已由原来的纵横近千里,缩小到方圆不足300余里。根据地周围重兵压境,层层围困,形势十分危急。

1934年7月,为了配合中央红军主力的战略转移,冲破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围剿”,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央苏区的红七军团被改编为北上抗日先遣队(对内仍称红七军团),受命到闽浙皖赣边区创建新的苏维埃区域。7月7日,先遣队从瑞金出发,经福建、浙江两省,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于9月24日抵达皖南歙县的狮石。从此,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皖南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一连串光辉的足迹。

狮石:入皖首战

据中共歙县县委党史和地方志副主任邵宝振介绍,狮石是方志敏曾经驻村革命和战斗的地方。早在1927年,方志敏就曾带领1000多人到狮石乡开展农民运动,住在狮石茗坑下浙皖特委驻地,并在鸡公尖与国民党地方政府作战一次后转移。虽然时间很短,但狮石这块红色土地从此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1934年9月24日,红七军团在军团长寻淮洲、政委乐少华等率领下,其先遣队到达歙(县)遂(安)交界的狮石送驾岭附近,国民党第四十九师和补充第一旅共5个团分路追击至送驾岭。先遣队后卫部队决定利用送驾岭有利地形,痛击敌人,以掩护主力部队翻越绵延30公里的大连岭向歙县石门方向转移。

当日下午2点10分,国民党军第四十九师师长向所属二九一团、二八九团下达进攻命令。因正面进攻遭红军强烈阻击,敌军随即分兵一部登上先遣队左侧的钓金山侧击。下午3时许,国民党军补充一旅经陈家门、马石桥、洪家坂向鲍家庄合击,分兵一部协助四十九师正面进攻,一部迂回至先遣队右侧的送驾岭,企图在送驾岭与钓金山之间合击红军先遣队。

正面战斗持续到傍晚6时,红军先遣队主力沿着大连岭向石门方向转移,负责殿后的侦察连安排一个班携两挺机枪,坚守在送驾岭凉亭附近的小山坡上,监视对面钓金山的敌军,并将一面红旗插在凉亭上,吸引敌火力。侧击红军的敌二八九团登上钓金山后,发现对面送驾岭半山腰上竖有红旗,立即开火。这时,敌补充一旅亦从送驾岭背后突入山顶,发现对面钓金山有强火力向这边袭来,便进行反击。侦察班机智地点燃事先挂在树上的鞭炮,并用两挺机枪向两股敌军分别扫射,顿时“枪声”大作,致使钓金山之敌以为红军来了增援部队,便加强了火力攻势,送驾岭之敌亦向钓金山全力猛攻。待敌军互相打得热火朝天之时,先遣队侦察班留下凉亭上的红旗,悄悄地追上大部队进入大连岭的崇山峻岭中。直到半夜,双方敌军吹联络号,方知误会。在送驾岭战斗中受伤的33名红军战士,由战友和百姓从大连岭抬到石门,因遭敌军围堵复返回狮石住了一夜,途中牺牲2人,其余31名伤员由当地党组织安排就地隐藏养伤。但由于奸细告密,地方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31名伤员被残酷杀害,抛尸于狮石村的深潭。

笔者走访了当年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曾经战斗和牺牲的地方,如“蝙蝠洞”“烈士潭”“烈士树”、红军战壕、下浙皖特委旧址等,以及一些革命烈士后代,见证了狮石这片土地上的红色基因。当地村民王炳养告诉笔者,他的父亲王顺田和伯父王开田都见到过方志敏,并给他送过饭。在白色恐怖的时代,因为“通红”,他的伯父被大兵(当地人称国民党兵)杀头,父亲若不是由一个在国民党部队里做事的同乡力保,也差一点被杀。

狮石与浙江淳安县中洲镇毗邻。目前中洲已经建起了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而狮石也在积极谋划整理先遣队战斗遗址以及下浙皖特委旧址的恢复等工作。驻狮石第一书记、扶贫队长曹健说,狮石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开发好红色旅游。

汤口:整编再战

一个夏末的下午,笔者一行来到黄山区汤口镇汤口中心小学(原程家祠堂)操场上,几位学生模样的青年打着篮球,尽情享受着美好的假日时光。篮球场南侧,依山建有一个旗杆台,台上放置两张乒乓球桌,球桌的西侧,竖有一块黑底烫金字的石碑,上书: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汤口会师纪念碑。

1934年7月,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从瑞金出发,穿越闽境,经浙西、皖南、赣北,至10月底到达闽浙赣苏区;同年11月,红七军团同方志敏部红十军会合后,在赣东北的重溪合编为红十军团。原红七军团编为十九师,原红十军编为二十师。重编后的红十军团继续高举北上抗日的旗帜,从闽浙赣苏区分两路北上浙西皖南。1934年12月10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红十九师和红二十师两队人马8000余人在汤口大会师。

次日,部队召开会师大会,方志敏作即席演讲,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假抗日、真反共的真面目,号召群众在民族危难之际,聚集在抗日的旗帜下,参加全国的抗日救亡斗争。会后,红军镇压罪大恶极的土豪劣绅,并将没收的粮食分给贫苦农户。红军还教唱《红军歌》《当兵歌》等革命歌曲,书写“行动起来,打土豪,分谷子”等宣传标语,大力进行扩红,一批正在修筑青(阳)屯(溪)公路的青年民工纷纷报名参加红军。

谭家桥:浴血奋战

红军会师汤口的消息,令蒋介石大为震惊,他急令浙江保安司令俞济时统率浙江保安第二纵队、第四十九师、补充第一旅和第七师第二十一旅李文彬部等“追剿队”,对北上抗日先遣队进行“围剿”。

俞濟时将自己的指挥所设在歙县,令第二十一旅李文彬部集结太平,王耀武的补充第一旅集结在歙县岩寺,第四十九师由婺源北调至休宁,并派飞机侦察轰炸,企图在汤口地区对先遣队实施南北夹击。

1934年12月12日,红军先遣队翻越黄山,过汤岭关至太平县焦村;次日,又经辅村、沟村、罗村、黄榜岭至谭家桥地区,分驻在谭家桥和文雅、西潭、留杯荡等村。

面对敌人重兵的围追堵截,红十军团指挥部召开会议,欲选择其一给予打击。恰在此时,红十军团获悉其他敌军距离尚远,唯中路之敌王耀武的补充第一旅已抵达汤口,正继续向我追击前进中。该旅共3个团,将近7000人,全套德式装备,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红十军团与敌军相比,兵力相当、装备远逊,而地形有利。此地的乌泥关是个山隘口,东侧有一个制高点。先遣队决心利用乌泥关至谭家桥段约7公里的公路两侧有利地形,伏击歼灭王耀武的补充第一旅。

12月14日凌晨1时左右,部队进入公路两侧设伏,红十九师在北,被部署在公路右侧;红二十师在南,被部署在公路左侧。早晨6时,敌补充第一旅从汤口出发,向谭家桥方向搜索前進。7时许,王耀武部队抵达乌泥关,王耀武见这一带地势险要,留下第一团防守乌泥关及其东西附近高地,其余人马继续前进。上午9时许,当敌补充第一旅前卫团搜索进抵谭家桥3公里处时,由于一名红军战士的枪不慎走火,引起敌人的警觉。敌前卫团即停止前进,派1个营占领谭家桥西南高地,其余在公路两侧展开,并将情况飞报旅部。在此情况下,寻淮洲命令部队发起攻击,敌顿时惊慌失措,陷入一片混乱,敌团长周志道受伤。但由于过早开火,没有对敌形成伏击包围态势,红十九师除以1个连控制乌泥关制高点外,未能将主力配置于乌泥关以北,而是摆到乌泥关以南。乌泥关以南是悬崖陡壁,兵力展不开。因地形缘故,敌人组织密集的火力网,居高临下射击,红军几次冲锋,都未能冲上公路和有效割裂敌人。

王耀武立即调整部署:将其加强营和第三团第三营增援前卫团正面作战;第一团第一营进攻乌泥关,第二营控制乌泥关以西地带;第三团主力则集中迫击炮、机关枪等武器,猛攻先遣队战斗力较弱的第二十师左侧背。红二十师指战员虽奋勇反击,但因不长于正规作战,阵地被冲垮。王耀武亲率旅部特务连到前卫团督战,敌人集中大部分兵力反扑谭家桥,尽占乌泥关以及谭家桥以东一带高地,控制了乌泥关一带的公路。接着,敌第一团第一营从乌泥关、黄泥岩包抄上来,夺取石门岗制高点。此时,敌军居高临下,先遣队已处于劣势。

当红二十师方面战斗刚打响时,红十九师即按作战计划向南出动,但还未通过前方高山地带时,红二十师已经溃败。军团首长随即改变作战计划,令红十九师回援,共同突击敌前卫。但红十九师仍按原计划远出石门岗、乌泥关方向。敌第三团已派出1个营占领了石门岗的制高点,俯瞰北面低地,将穿插行进中的红十九师隔断在石门岗以东、以北的悬崖峭壁之下。红十九师队伍施展不开,被敌人火力压制在狭窄的山沟里,情况万分危急,只能被迫返回,改从石门岗西北发起进攻。为夺回制高点,师长寻淮洲亲自带队,身先士卒,接连向敌人发动了4次冲锋,几经反复,夺回了制高点,但因敌众我寡,随即得而复失。在战斗中,寻淮洲不幸右下腹部中弹,身负重伤。当时,他的部下看到他中弹后,立即自动组成一堵人墙来防御敌人射击,将他抢下火线抬上担架。寻淮洲一苏醒过来,便忍着剧痛喊道:“冲、冲上去,把敌人打下去!”由于部队日夜转移,条件极其艰苦,寻淮洲伤口多次撕裂,血流不止。弥留之际,寻淮洲嘴里仍不停念叨:“北上抗日!……北上……抗日!”“消灭敌人!消灭……敌人!”12月16日,寻淮洲在泾县茂林不幸牺牲。

同时,红二十师方面情况更加恶化,部队几次仰攻公路上的敌军均被打退,而且各处阵地反而被敌冲垮。在战斗最激烈的石门岗,双方短兵相接,展开肉搏战。红十九师一至六连的指战员大部牺牲,第八十七团团长黄英特牺牲。

至下午5时,红十军团主要阵地大部分丧失。此时,敌第二十一旅正由太平向谭家桥方向集结。为保存实力,先遣队决定撤出战斗。黄昏时,部队开始向文雅街、留杯荡东北方向转移,至15日拂晓,全部撤出谭家桥地区。在组织掩护的战斗中,红十军团政委乐少华、政治部主任刘英先后负伤。谭家桥之战先遣队共有寻淮洲等8名师以上干部负伤阵亡,官兵伤亡300余人。敌军亦伤亡220余人,无力马上组织对先遣队的追击。

初战失利,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陷入被动局面,在皖南的大山中辗转迁徙。

柯村:“三大任务”

柯村有很强的农民基础,早在1934年先遣队入皖之前,就爆发过反抗国民党政府压迫、打倒土豪劣绅的著名的柯村暴动。

1934年12月,由于谭家桥战斗失利,北上抗日先遣队遭遇重创,方志敏率部在柯村休整,并根据敌强我弱的斗争形势,要求把苏区转为游击区,保存革命力量,开展游击战争。为保护群众,方志敏留下一个侦察营,与皖南红军游击队合编,组成皖南独立团,后成为坚持皖浙赣边三年游击战争的骨干力量。与此同时他还布置了三大任务:以黄山为中心开展游击战争;进行抗日宣传;大力发展白区秘密工作。方志敏在柯村留下“紧握攙枪,任他风暴”的手迹,极大地鼓舞了皖南红军指战员的斗争。

樟源里:“最后一夜”

“要想救国,必先打倒卖国的国民党。”这是笔者在休宁县鹤城乡樟前村见到的至今保存完好的一条标语,落款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宣”。

当地校长程亮介绍,这条标语是当年方志敏率部从谭家桥、柯村转战到樟源里村时留下的。当地村民方福昌援引父辈的话说,1935年1月2日,方志敏的部队到樟源里曾在他家的老房子里住过一夜。之所以选择樟源里,是因这个村的村民多姓方,便于隐蔽。方福昌的爷爷曾在宜兴做生意,家中较殷实,房子较大,方便红军入住,当年他爷爷还给红军送过红花油和100双草鞋。但红军军纪严明,不拿老百姓一针一线,还专门打了借条。

1月3日,方志敏的部队转移到婺源县沱川一带;4日,转移到裔村;5日,在婺源县裔村、溪头一带2次与国民党第四十九师、补充第一旅激战,分别歼敌29人、23人,并击毙第四十九师少校团副王瑞;6日,先遣队转移到休宁县桃林;7日,进入浙江开化县齐溪乡西坑口;8日,经开化的大麦坞、龙门下转入淳安县境,经储家坞到达樟村、扎坑、黄林关一带;9日,先遣队为避开行进方向之敌,由南下改为北上进抵茶山、半山一带宿营;10日,因歙县石门有敌军堵截,又复南下,进入开化县的大龙山地区,计划由此打开道路,回到闽浙赣苏区。这天中午,红军与阻击之敌第四十九师激战,当晚进入开化县马金镇。至此,北上抗日先遣队结束了历时50天的皖南行动。

此后,方志敏和刘畴西等先遣队领导人在怀玉山战斗中不幸被俘,后英勇牺牲。

六股尖:无名丰碑

笔者来到休宁六股尖,瞻仰这里的一座无名烈士纪念碑,回首那段悲壮的历史。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谭家桥失利,方志敏率部转移江西时,留下军团侦查营和教导营,与皖南地方武装合编为皖南独立团。

1935年12月,由熊刚、刘毓标率领的皖南红军独立团一部在江西境内遭国民党军“围剿”,被迫转移,从江西鄣公山经六股尖山脉到鹤城一带活动。在翻越六股尖时,遭遇暴风雪。独立团一部饥寒交迫,因不能生火暴露目标,30多名官兵被活活冻死在海拔1400多米的高山上。来年开春后,他们的尸骨才被当地百姓悄悄掩埋。

这些牺牲的烈士没有留下片言只语,甚至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他们虽然衣衫褴褛,但牺牲时手中却紧握钢枪……

2001年5月,为缅怀这批革命先烈,休宁县人民政府修建了一座无名烈士纪念碑,并将碑址选在1936年牺牲的中共四门区委书记花机关、区委委员余茂兴、谢兆先等3名革命烈士的墓后。

在新安源村,我们见到了谢兆先烈士的亲弟弟谢兆元。谢老今年已经90岁,说到哥哥,仿若回到昨天。老人说,哥哥是被国民党用土枪枪杀在四门村石桥下面的河滩上的,哥哥牺牲时自己才四五岁。哥哥被害后家里不能去收尸,直到解放后四门村修桥发现哥哥的遗体残骸才让他入土为安。

在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影响下,革命的种子洒满了皖南大地,最终结出了丰硕的胜利果实。如今,这片被烈士鲜血染红的土地上,春意盎然,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责任编辑:章雨舟)

猜你喜欢

先遣队谭家皖南
到皖南
韩国兴奋玄松月率先遣队来访
新安画派风格的发展论析
遗传的细胞基础
抗日先遣队最近的胜利
准备与日本帝国主义直接作战
黄山石潭现唯美壮观云海
皖南山水田园诗初探
银发独行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