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师的黑面纱》中胡珀的“耶稣”形象分析
2020-06-08孙瑶
摘 要:《牧师的黑面纱》是美国作家霍桑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该小说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小说以胡珀牧师戴着黑面纱,引发了教民们的猜测和恐慌,直至去世也一直带着黑面纱为主要内容,揭示了人内心中的“邪恶”。本文从圣经角度分析该小说中主人公牧师胡珀的形象,旨在找寻胡珀身上所体现出的耶稣形象。
关键词:《牧师的黑面纱》;胡珀;耶稣形象
作者简介:孙瑶,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14--02
一、引言
纳撒尼尔·霍桑(1804-1864),19世纪著名的美国短篇小说作家,也是浪漫主义时期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的作品《红字》的发表使他一举成名。同时,他的象征主义的创作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作者的创作思维受到了家族生活和宗教的影响,霍桑的祖上是一个显赫的家族,几代都是虔诚的加尔文主义者,因此,作者的思考方式受到了清教主义思想的影响。霍桑认为罪恶是人性最固有的品质,一切的社会问题都是由这种固有的“恶”造成的。霍桑的小说表现出了主人公内心复杂的世界,揭示了作品深刻的内在涵义,从而奠定了其在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界的地位。
《圣经》,西方文学创作的来源之一,对西方文学的影响颇深。上帝之子——耶稣,基督教的核心人物。据《圣经》记载,耶稣被其门徒犹大在逾越节前夕出卖,在耶路撒冷城郊橄榄山上的客西马尼园被逮捕,遭受了痛苦的惩罚和折磨,最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用自己的血赎人们的罪。在《牧师的黑面纱》这部小说中,牧师胡珀的身上也体现出了耶稣的影子,为世人受罪。这里从教民、爱人、自我这三个视角来分析胡珀牧师所遭受的痛苦。
二、内容简介
小说开篇以胡珀牧师带着黑面纱进场,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恐慌。胡珀是米福尔村一位德高望重的牧师,深受人们的爱戴。一个安息日的早上,教民们看到他戴了一块黑色的面纱,引起了一系列的猜测和恐慌。即使忍受批评,他仍然没有摘掉面纱,还参加了一个年轻女孩的葬礼和一对儿夫妇的婚礼。当他的未婚妻伊丽莎白劝他脱下面纱时,他还是拒绝了她。这块黑面纱隔绝了教民,隔绝了爱人,隔绝了自己,胡珀牧师在孤独与痛苦中终了一生。然而,在他生命结束的最后一刻,他仍未摘掉面纱,就这样,黑面纱陪着胡珀埋葬于坟墓之中,一起发霉发烂。
小说中,每个人都意图将自己心中的罪恶隐匿起来,胡珀牧师所带的黑面纱是一种象征,时刻警醒着世人:我们皆有罪。胡珀选择今生今世戴着这块黑面纱为世人赎罪,与耶稣为世人赎罪而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有相似之处。
三、耶稣形象的体现
上帝之子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用自己的鲜血来赎世人的罪,十字架从此成为了 基督教神圣不可侵犯的标志。据《以赛亚书》53章4-6节记载,“他诚然担当我们的忧患,背负我们的痛苦;他为我们的过错受害,为我们的罪孽压伤。因他受的刑罚,我们得平安;因他受的鞭伤,我们得医治。我们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耶和华使我們众人的罪孽都归在他身上。”[2]在小说《牧师的黑面纱》中,胡珀牧师一生戴着黑面纱,不为世人所理解,忍受众人的非议,默默地承受了教民的罪,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也选择承担着这份罪,这里将从三个视角来分析胡珀牧师背负的教民们所带来的罪。
(一)教民
首先,在安息日的礼拜上,胡珀牧师戴着黑面纱入场,教友们纷纷议论,朝门口张望,有的人甚至爬到椅背上摔了下来,很多人选择离开教堂。礼拜一结束,众人便争先恐后的离开教堂。经常邀请胡珀去家里用膳的桑德斯老爷也没有像往常一样邀请胡珀去家里用膳。教民一系列的反应让胡珀寒了心。其次,在一个年轻姑娘的葬礼上,胡珀牧师依旧蒙着那块黑面纱。当胡珀进到停放尸体的房间,要附身与死去的姑娘进行最后的告别时,有人看到那个女孩的遗体轻微的动了一下,打了一个寒颤。人们在为其祈祷时,想到这一景象就瑟瑟发抖。之后,在一对儿新人的婚礼上,胡珀牧师走进门来,人们所注意到的第一件事还是那块黑面纱,它让人觉得会给婚礼带来不好的预兆,突然感到仿佛乌云覆盖了这对新人的花烛光亮。胡珀牧师站在颤抖的新婚夫妇前面,教民们看到这一场景纷纷议论起来,认为是胡珀给这场婚礼蒙上了阴影。
此外,这块黑面纱也成了街头巷尾议论的热门话题,甚至天真无邪的小孩子们也利用它来搞恶作剧。胆小的人看见他就避开他;胆大的人站在他的面前,阻碍他的去路;孩子们看到他就会停下游戏,急忙跑开。人们发现牧师嘴角闪过一丝悲伤的微笑,教民们一系列的反应与行为无形之中给胡珀施加了很大的压力与痛苦,让其一个人默默承受着他们的罪恶行为。这块黑面纱隔绝了胡珀与教民,但胡珀仍选择继续戴着它,承受着这份痛苦。
(二)爱人
在这部小说中,胡珀除了遭受了教民们所带来的痛苦,更承受了来自爱人伊丽莎白不理解的痛。伊丽莎白竭力劝导胡珀将面纱摘掉,一次又一次的迫使他将面纱拿下来。在胡珀回答伊丽莎白的对话中,能清晰发现他身上耶稣的影子。“伊丽莎白,我愿意,只要不违背我的誓言。那就告诉你吧,这块面纱是个记号和标志,我受誓言约束,得永远佩戴。不论身处光明还是黑暗,独自一人还是众目睽睽,也不论陌生人还是亲朋好友共处,世人休想见到它摘下来。这凄凉的帘幕必须将我与世人隔开。”在这段对话中体现出,胡珀身上背负着誓言,今生今世必须将其佩戴,即使不被爱人和教民理解,也终将其背负。正如耶稣受上帝指派到人间布道,按神的旨意为世人的罪而流血献身。
(三)自我
胡珀牧师遭受了教民的非议,爱人伊丽莎白的不理解,更难过的是,胡珀也遭受了自己的厌恶与孤独之痛。首先,在米福尔村一对儿新人的婚礼上,胡珀主持完婚礼,举杯向新人祝酒,本该是一片欢乐和谐的氛围,然后胡珀看到他脸上的黑面纱从酒杯中反射出来,将他自己卷进了黑色面纱的恐惧之中。他浑身发抖,嘴唇发白,脸色惊慌,酒杯被溅在地毯上,转身冲进了茫茫夜色中。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胡珀牧师本人也深受折磨,看到自己的形象之后也接受不了自己,逃了出去。
其次,在他与爱人伊丽莎白的谈话中,说道,“别抛弃我,虽说这块面纱今生今世必得隔开咱们。做我的人吧,来世我脸上就不会有面纱了,咱俩的灵魂也不会被黑暗相隔!这不过是现世的面纱——不是永恒的呀!嗷!你不知道我有多么孤独,有多么害怕,一个人待在这块黑纱后面。别把我永远抛在这痛苦的黑暗后头!”从胡珀的话中可以看出,胡珀自己内心是孤独与痛苦的,他一个人在黑暗背后默默承受。
另外,从众人的观察中能看出胡珀也承受着自己内心的罪。人们议论说,他自己绝不会从镜子前走过,不会低头俯身渠饮泉里的水。这表现证明胡珀自己的良心也备受煎熬,在自己的灵魂中孤独的摸索着。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克拉克牧师要揭开他的面纱,胡珀牧师奋力挣扎,仍坚持选择戴着黑面纱,一起埋葬于坟墓之中。胡珀这一生誓守诺言,用自己的一生来为世人承担孤独与痛苦,警醒着世人。就如耶稣一生遵循上帝的指令,用生命为世人赎罪。这里不禁让我们深思:究竟是世人有罪?还是胡珀有罪?一块黑面纱引发了众人内心的恐慌,是黑面纱这个催化物更快地让人们内心中的罪恶所显现出来。人生来有罪,胡珀有罪,在为自己赎罪,同时也是这位德高望重的牧师在用黑面纱来为世人赎罪,来警醒世人直面自己内心的罪恶,这与耶稣用鲜血为世人赎罪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由此找寻到胡珀牧师身上所体现出的耶稣的形象。
四、结语
霍桑在《牧师的黑面纱》中,运用象征主义的手法塑造了胡珀这一主人公形象。黑面纱给胡珀带来了孤独与痛苦,在一系列的遭遇之后,他仍旧选择为世人带上这块黑面纱,今生今世永不摘去。本文尝试性从圣经角度分析了胡珀的形象,从而找寻到胡珀身上反射出了上帝之子耶稣的影子。同时,作者也警醒世人,人皆有罪,只有直面内心的罪恶,才会得到心灵的救赎。
参考文献:
[1]纳撒尼尔·霍桑. 伍厚恺译.霍桑哥特小说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2]摩根著. 以赛亚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