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编剧角度浅谈《寄生虫》剧本上的亮点

2020-06-08钟秋

上海艺术评论 2020年2期
关键词:金家阶级社长

钟秋

《寄生虫》在奥斯卡拿到最佳影片,的确令人欣慰。因为这部电影,无论从故事创意、剧本创作,以及导演完成度还是思想性上来说,可谓几近完美。虽然我个人心目中的最佳影片是属意《爱尔兰人》的,这部回溯美国黑帮编年史的电影大气磅礴。但是,今年奥斯卡入围的电影,单拿出来放在以往,每一部都是最佳,就如同1995年那第67届奥斯卡。

前年李沧东的《燃烧》,今年奉俊昊的《寄生虫》。这两部都是对电影符号学的探究又同样聚焦阶级差异的韩国影片,但就剧本来说,两者是截然不同的,我个人认为,如果说《燃烧》几乎是天才型的诗意创作,极其锋利,那么《寄生虫》可以说是好莱坞标准剧本的教科书。

《寄生虫》这部现实主义类型片,用的是好莱坞主流剧作模式,希德菲尔德三幕式结构,但无论在内容还是结构上,实际都高于许多好莱坞剧作。大到整体大结构,小到各个小细节的设计,每一个点都十分精准地踩准了节拍,一步接一步、一环扣一环,每个出场人物之间都能产生相互勾连的关系,情节脉络非常清晰,而这种关系更多的是思想形态上的,这也就更凸显出了剧本上的精妙,纵观全片,大概也只有罗曼波兰斯基的《唐人街》可以媲美。

所幸,《寄生虫》出版了它的原拍摄剧本和手绘分镜,开售之后我便第一时间买了回来细细研究。

从剧本中,我们可以看到,编剧在处理《寄生虫》这个剧本时,所用方式是属于黑洞式的,这种结构有个特别大的优势,就是观影的代入感极强,像是无底洞,不断地将观众吸引入劇情,会不由自主联想到吞噬和被控制,从最初的认同感开始,继而多重意想不到的反转,再完成反思性结构。

关于主题表达,这一点,已经有过许多讨论,我也不再赘述,这部电影的编剧是导演奉俊昊和联合编剧韩振元,导演本身就是非常出色的类型片导演,在剧本的处理上,也是采用了类型片的剧本方法和故事技巧,通过讲述一个独特有趣的故事来表现,同时也证明类型片不只在于强情节节奏,同样也可以承载沉重的故事命题以及情感的表达。

那么,让我们接下来跟着剧本的三幕,从编剧的角度来看看《寄生虫》的剧本上的亮点,我个人最喜欢的是人物设计、剧本节奏,以及台词。以下文字中所提及的场次均按照所出版剧本的场次。

第一幕

第一幕是故事的开始,观众对故事尚处于一无所知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剧本需要将故事背景展露出来,明确主角的存在并展示其日常生活,以及主要人物的内在困惑与外在目标。部分作品为了铺垫,一开始可能特意隐瞒真实,但最迟在第一幕结束前,需要完整地呈现世界架构,说明作品的调性与类型。

作为一个探讨阶级对立的群像大戏,《寄生虫》剧本在第一阶段的处理十分直接,以男主角基宇的视角,用一个精准的开篇展现了金家四口人的生活。从人物出场时设计基宇基婷兄妹在狭小、潮湿、半地下室的家里蹭别人的WI-FI,对白清晰让观众一开始就明白这个家庭的窘迫,以及家人的性格,可以准确得知,这是一个关于底层阶级人物命运的故事。

紧接着第4场戏的台词中披萨店的老板嫌弃金家人做折叠的盒子和第5场戏台词中金家人嫌弃当街撒尿的人,连续层叠的对比,实际上是编剧在陈述一个阶级鄙视链。底层阶级之下还有更底层,编剧先由披萨店老板即外人来做出提问,下一场用主角禁止醉汉撒尿的台词来做出陈述,两场都是嫌弃的台词,非常精准地呈现出故事里每个人在心里都渴望摆脱自己所在阶级层次。

前6场戏建立好清晰的人设,从几件小事将金家的生活精准地体现出来,同时台词中也准确表达出影片主题,编剧的节奏也把握非常精准,到第6场戏将悬念抛出。

敏赫的出现,这是个关键情节点,但编剧丝毫没有疏忽所设定的这个鄙视链,第8场时敏赫先帮助基宇赶跑醉汉这场戏直接完成三人身处不同阶级的建制,而后在第9场戏中敏赫要求基宇代替他去做家教,这个机会,就是编剧设下的悬念。

之前两个鄙视,编剧在台词上用的是直白的方式,而这场的台词则用隐晦的方式,侧面体现出敏赫对基宇的鄙视。两种对白方式处理了人物关系的远近亲疏。

接下来剧本节奏开始加快,从基宇决定抓住机会,基婷帮忙伪造高校印章,继而进入朴社长的家庭,试讲课程被接受,直到第16场时基宇尝试向朴夫人推荐基婷,第一幕结束,主角顺利进入“冒险”新阶段。

总结看整个第一幕,编剧在节奏上的把握非常好,人物的出场也非常清晰,台词的交代也非常完整。

第8场最出彩的台词是基宇和父亲基泽的对白,基宇表示自己不算造假,现在不过是提前拿到了明年他会考上的在学证明。这一句台词,直接凸显出基泽的人设,十分精准。第10场基宇在到了朴家之后说了一句,庭院好漂亮,朴夫人紧接着说,里面也很漂亮。这一句台词瞬间把出场人物地位所站的高低立现,并且巧妙地用朴夫人的介绍语去体现朴家的层次。

《寄生虫》剧本的台词里多次出现隐藏信息,这是一个现实主义类型片剧本中非常出彩的方式,建筑家南宫贤子便是编剧在写这句台词的隐藏细节,也是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朴社长家累计财富背后的资本,都指向了美国。韩国和朝鲜建国时,都分别受到了美国和苏联的援助,而韩国的背后正是美国,无论是制度的路径依赖还是资本的倾向性,既是援助同样也是制约,这很快给剧本增添了现实主义的厚重感,贫富阶级的悬殊差距、韩国和朝鲜的政治关系等。

剧本第一幕的篇幅比较短,节奏快,属于非常具有目的性的情节铺陈和台词堆砌,其表意与指向都异常明确,这是类型片的特点,《寄生虫》剧本上更是做到了极致。编剧从第一情节点后,让戏剧性呈阶梯式上升,促使观众来不及思考金家人的决定,直接进入第二幕中。

第二幕

三幕剧中第二幕是冲突,主角要面对大大小小、接连不断的冲突。所谓的冲突就是阻止主角达成目标的各种阻碍,目的是让主角朝着第三幕的结局前进,所以在设计剧情时,必须有整体感,主角每克服一道困难,就离终幕更进一步,从头到尾,剧情必须环环相扣,戏剧张力节节升高。《寄生虫》中,便是基宇的步步为营,而后串成一条路径。这一幕,编剧处理得非常精彩完整。

第二幕从剧本第17场开始,原剧本这里是比现在上映的成片要多出一场在发廊的戏,在发廊中基宇向家人谈及朴家,暗示了他们的计划。但成片中开场便直接是基宇带着化名为Jessica的基婷来到朴家,节奏紧凑,丝毫没有一点废戏,上来第一句台词便是基宇交代基婷安排好的身份信息。这一段,成片把节奏处理得更为干净利索,原剧本中发廊这场戏在后续悬念中是一个透视信息,删除后反而是对于悬念所做更佳的处理。

整个第二幕,我把它划分成三个部分,先从第17场开始一直到第62场,剧本的处理在快节奏的同时用幽默化的形式,先由基宇将基婷带入朴家开始,同时也带出作为群体机构的富人朴社长一家人物设定,他们是上层社会阶级的代表。剧本在台词的处理上也更为巧妙,每一句对白都直接推高紧张度和提升节奏,将金家人一个带一个地完成他们的最终目的。

第20场是非常有趣的一场戏,编剧在这一场中毫不含糊地处理了基宇和多慧的关系,这是基宇和多慧自第14场后的第二次对手戏,但却并不突兀,因为在第14场时,编剧已经做了铺垫,刚开始接触时基宇就有捏住多慧的手腕脉搏的动作,编剧利用肢体的接触暗示接下来这两人的关系。果不其然,到第20场的时候,编剧并没有过多的场次,而是用对白直接带过这两人先前的关系铺垫,当调换改成多慧去捏基宇的手腕脉搏时,也表现出两人关系上的变化。编剧也借由这一场去表现基宇已经进入了朴家人的生活,让基宇在看似与多慧的平等关系是他进入上流社会的心理暗示,打脸先前敏赫对基宇的嫌弃,为接下来金家人的“反客为主”做了暗示。

在这部分的对话中,编剧用了很多暗示用第三方的臺词来构建人物设定,编剧在第22场末尾朴社长提出让尹司机送基婷回家,简简单单的几个字,以及朴太太顺势的认同,就立起了朴社长的高高在上的形象,对于朴社长这个人物的作用,编剧在此处的处理十分简洁明了。而第23场尹司机送基婷回家时的殷勤也间接体现出朴社长的权威,并且有代替主人试图去了解基婷的背景真实度的企图。在这场戏中,编剧丝毫没有放过每一场的可用空间,且每一步设计都显得顺势而为,基婷正想要怎么安插父亲进朴家,朴社长就让尹司机给了基婷这个机会。之后的情节更是一顺到底,父亲成功取代尹司机,接下来就是设计弄走原管家雯光,好挪出位子给母亲,一直持续到第62场。

这部分剧本的节奏非常简单快速,每个部分衔接巧妙,处理上也充分发挥了喜剧效果。编剧给予了朴家人中出场最多的朴夫人一个迟钝的形象,这种迟钝反衬出了主角一家的精明,也直接映射了社会成员能力与身份不匹配的现状。于此,主角的塑造得以立体,他们朝着新的目的做出努力,并且会遇到困难最终跨越过去,故事节奏提升,情感强烈的时刻出现。

在这一段中,有几场戏的台词也想重点提一下,首先是第24场金家人在司机餐厅吃饭时,对白的主要信息是基婷在告知父亲基泽自己已经在奔驰车里设好了圈套,但编剧也不忘记用“台湾古早味”再次提醒观众历史文化背景信息。一个好的类型片剧本,是不会在台词中无故提及无关紧要的信息量的,所以这个时候,这句台词就是编剧在剧本中所设下的悬念,像这样同样的“无意中透露的悬念”,这部分情节中有多处体现,比如第32场中有基宇的画外音再次提及南宫贤子,透视的信息是管家雯光在这个房子里的时间远超过朴家人,这个几次出现在众人口中设计这座房子的设计师南宫贤子,必然会跟后面的剧情产生联系,但此时仍是悬念。以及第57场通过朴社长的台词铺垫管家雯光饭量大要吃两份的问题。还有第60场,多颂闻着说管家司机和老师有一样的味道来预示风险。这些都是编剧刻意安排的悬念。

第62场是这整个全家寄生上流成功后的总结。这一场中编剧的巧思在于用事件映射人物心态的转变,晚饭时醉汉再次出现撒尿,与开篇时不同的是这时候的金家人对身份认知已经有了转变,从全家无业游民到有了获得接触上层阶级的工作,可以站在高点的俯视,基宇主动去教训醉汉,父亲基泽也紧随其后。结合先前第8场的台词就知道,编剧此刻让自尊心极强的基宇终于得到了满足,跨过了心理上的阶级障碍。

第63场到第70场,也是整个剧本的中间点,往往这里是开始进行转折重新回到故事主题,编剧用朴家人的一场出游,让金家人趁机登堂入室在豪宅中享受上流人群的财物,这种试图融入上层阶级的寄生行为在此处达到最高点,紧接着便是急转直下。

在第70场中,基宇看多慧的日记后向家人描述自己对未来的幻想,编剧在基宇的台词中恰如其分地加了一句“万一我真的跟多慧结婚,我会找演员来代替爸妈。”我在看到此处时,简直想为编剧鼓掌,用一句台词来直戳所有的美好都是假象。同场台词中,金母也做过预言,如果朴社长回来,他们会像蟑螂一样躲起来。编剧这里将这句台词给金母也同样有设计,因为倘若朴家人回来,金家四人中,唯一一个可以作为管家光明正大出现在这里的便是金母,所以她有这个资格说这句话。还有一句台词的精辟老辣让我为之叹服,就是基泽那句:“如果有钱,我会比他们还善良。”

同时,天气从之前阳光明媚到突然倾盆大雨也预示着故事的方向。大雨中前管家雯光突然到来,是整个第二幕最重要的情节点,引领接下来第72场到第98场迅速进入了剧情高潮。这部分的开始,我个人觉得编剧处理上略有不足,因为按常理来说,金母是有权利拒绝雯光进屋的,尤其在他们全家鸠占鹊巢的情况下。之后编剧有在雯光的台词上解释说金母心善,但我觉得这不足以说服让金家人自己送出去掌控权。

出现行动障碍,主角受挫到重新选择,这是第二幕后半段的重点。剧本从第71场到第114场不带松懈,水银泻地。其亮点都在情节的铺排上,先前所埋下的悬念,在这里要一一揭开,同时还要将主角陷入困境。

第74场中,成片比剧本要多加几句雯光对金母做邀请的台词,我觉得加得特别好,表面上是对金母做邀请,但编剧真正的意图是在对观众做邀请,来揭开地下室的秘密。而前面编剧已埋过伏笔可以得知雯光是最熟悉这个房子的人。

地下室这一空间设计,从符号学的意义上讲,它既不属于地上,也不属于地下,而是一个不属于这个时代的。还有雯光与地下室的关系,这在一部现实题材影片中呈现出的状态是超现实的,而这与剧本前面并没有对这个剧本的B故事,也就是雯光的故事展开描述有关,但我也正是因为这点,在编剧对于剧本的把控上我认为是更高的加分。且基于B故事要与A故事主题一致的原理,将雯光的故事和金家通过一个地下室,将两个同样寄生的家庭联系在一起,编剧在此处便非常清晰地再次展现阶级矛盾对立鸿沟难以逾越的影片主题。

在地下室里揭开先前编剧埋下的悬念的同时,也是为了引入更大的冲突,雯光发现金家全家串通寄生在朴家,用手机录像威胁金家,同样作为底层阶级的双方展开内斗,推高了故事的紧张度。继而朴社长全家代表的上层阶级撤销多颂的生日计划提前归来,金家面临的冲突升级。到第98场基宇基婷和父亲基泽成功逃离朴家,编剧用的这个功能十分清晰的事件作为分水岭。

在这部分情节上,话剧的剧本几乎是教科书,不仅通过对话体现了阶级矛盾,而气味等一系列隐喻符号的意味更加浓重。朴社长与女主人在沙发上缠绵时,谈及了底层阶级身上带有气味,然后把基婷之前故意放在车上的内裤作为“性趣”的谈资,加深基泽由于被制度带来的伤害。但此时基宇却没有在这个场景中,反而是在多慧房间中睡着了,讽刺与对比也更加强烈。同时编剧也不忘在多颂的帐篷上做讽刺,朴社长问,帐篷应该不会漏水吧?朴夫人说,那是美国制造,应该没问题,隐喻朴家的地位也是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第99场到第114场编剧非常残酷,丝毫没有给角色喘息的空间,从一个困境中逃离立即又陷入另一个困境,这场大雨水淹了地下室。编剧在此处的台词中还用了一种对比,生活在上下两个世界的两种人,对同一种天气现象的感受也截然相反。富人眼里净化空气的及时雨,却是穷人眼里摧毁家园的洪灾。

滂沱大雨中逃离豪宅的金家人,从上层阶级不断往下走,不料大水冲了老巢,连自家的半地下室也失去成了剧本中最大的消极反转。然后编剧在这里设计了一个非常非常棒的情节,也是最强有力的一击。之前的蟑螂四散奔逃,你并不知道它们的数量,但就在接下来体育馆里的大全景,让你看到“蟑螂”聚集起来有多少,数量密密麻麻。他们都是生活在阴暗里的底层人,他们也许很多都跟金家一样,或者更惨。编剧设计这样一个毁灭的方式将剧本从第115场开始拉进第三幕。也就是主角解决最后的冲突部分。

第三幕

一部电影的成败,这三幕就是最后对编剧功力的检验,是整个剧本的最高潮处,经常有许多电影,过程非常精彩,但结局收得不怎么样。可以肯定地说,《寄生虫》第三幕在編剧动笔前已经开始设计。

我们来看,第三幕一开始就出现了情节点,朴夫人邀请金家参加多颂的生日会。从第115场到第133场被设计为了多个部分,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任务和所要对抗的目标,基婷送蛋糕,基宇去地下室杀人,金父被要求装扮成印第安人,金母被要求布置场地。编剧在处理这个设置的时候,细节用的十分丰富,比如准备生日摆桌时,提到李舜臣和鸣梁海战,果然就围出了一个“战场”,对应了金家人要在这个生日会上执行杀死雯光丈夫的计划,然后继续寄生上流。

有时候我觉得编剧既在讲阶级问题,同时又用细节去暗示韩国、朝鲜与美国的关系。不过与其说是政治隐喻,倒不如说这些政治元素已经扎根在韩国的大众记忆里,在人们的潜意识和生活的各个角落都不可避免地留下痕迹。

回到剧本上,类型片中的事情通常是不可能很顺利的,时刻紧扣剧本主题的编剧迅速地将意外带入生日会最热闹的时刻,雯光丈夫冲了出来,血溅生日会。继而引发金父基泽用同样错误的方式杀掉与自己对立阶级的朴社长,代替主角基宇完成A故事闭合,以及最后,编剧通过基泽在书信里交代雯光树葬一事闭合了B故事。整个从剧作的角度来看,是技巧的必然选择,也足见编剧对故事原理掌握的极其熟练。

第三幕的台词中雯光丈夫一边表示自己不记得到底在地下室住了多久,但实际上他又算得很清楚,自相矛盾的对白也把这个人物顷刻间展现得淋漓尽致。

第134场到第159场是尾声,这里有个超现实片段是基宇放下了石头以及父亲从地下室出来,编剧的用意在于将阶级跨越具象化。

结尾的处理是基宇给父亲写的信,并且幻想了多年之后自己功成名就买下了朴家的房子,迎出在地下室的父亲。不过在原剧本所写,和成片对比,最后一幕场景的设置有差异,原剧本中设置的场景位于小山上,而成片却是在地下室家中。我个人更喜欢成片的场景,想象空间更大,一个寒冬地下室的基宇,而且终场画面与开场相呼应。编剧非常厉害地将原本松散的结局绑定在一起。

总的来说,《寄生虫》的故事牵扯到了多个主要人物,编剧不仅保证了故事结构的完整统一,又表现了一种集体困境,每位角色都有各自的人物弧线以及产生的思考,这都是剧本创作中的难点,但编剧做到了非常完美的处理。前半段的精心设计和后半段的出乎意料更可以看出编剧处理剧本时所要做到的极致表现。

当然,我在观影的时候,也感受到一个问题:几乎所有的空隙都被塞得满满的,没有时间和空间自主思考,就像是在上一堂剧本课。

有不少人认为《寄生虫》剧本的整个设计感过重,导致很多地方不自然,然而剧本、故事是生活的比喻,绝不是生活的原样照搬,为了主题表达和戏剧性的效果,是需要做出一定事实逻辑上的牺牲的。类型片和文艺片不同,文艺片通常喜欢用抽象的意思作为高级的表达,也就是值得去琢磨的表达方式。但就雅俗共赏的《寄生虫》来说,正如我最初所说,这是一个行云流水的三幕式教科书级的剧本,规整到极致。

猜你喜欢

金家阶级社长
我的第一次采访
还原真实
接爱与流变:《大堰河—我的保姆》
论周立波《暴风骤雨》中阶级伦理的建构
崖畔青松
社长大人和他的FANS
社长/总编荐书录
中共早期党员金家凤的坎坷一生
社长/总编荐书录
阶级不消灭 我们就要贴“阶级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