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硕士研究生生涯适应力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2020-06-08储德银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适应力生涯硕士

宗 惠,储德银

(安徽财经大学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

0 引 言

近年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持续增长,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达到290万,较2018年增长21.8%。虽然相对于本、专科生而言,硕士毕业生在学历、资源等方面具有优势,但由于职业目标定位不准、生涯规划不合理等原因,当前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面对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就业市场,硕士研究生唯有提升生涯适应力、加速适应就业环境,才能更高质量、更高层次地实现充分就业。

生涯适应力最早源于20世纪50年代Super提出的生涯发展理论。该理论将人的生涯分为成长、试探、决定、保持与衰退五个阶段,个体在每一阶段的生涯发展水平可以用生涯成熟度衡量。[1]鉴于生涯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Savickas等人建议用“生涯适应力”代替“生涯成熟度”,进而提出生涯构建理论。生涯构建理论强调个体的生涯发展是一个主观建构的动态过程,是其内心世界和外部环境不断协调、相互适应以达到和谐的过程。[2]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面对生涯的变化性和不确定性所体现的应对能力和适应能力即为生涯适应力,它是“个体对于可预测的生涯任务、所参与的生涯角色,与面对生涯改变或生涯情境中不可预测之生涯问题的因应准备程度”。[3]通常而言,生涯适应力包含生涯关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生涯自信、生涯调适和生涯人际六个方面。[4]生涯适应力及其包含的六个因子是可以塑造和提升的,这种能力在个体和环境磨合、交互中发展,能够帮助个体“前进”[1],尤其个体面临生涯困境和危机时更加彰显。生涯适应力水平高的个体,在生涯转换过程中,有较好的生涯决策、规划、探索或自信。[5]因此,科学分析当前我国硕士研究生群体的生涯适应力水平、合理挖掘该群体生涯适应力的影响因素,对切实提高他们适应职场、服务社会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研究方法与过程

1.1 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安徽三所院校的硕士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便利抽样的方式,发出问卷330份,回收有效问卷324份,其中:男生96人,女生228人;学术硕士225人,专业硕士99人;所读专业与本科专业相同的为165人,跨专业的为159人;城镇生源138人,农村生源186人;独生子女132人,非独生子女192人;有兼职或实习经历的270人,没有兼职或实习经历的54人;参加各类社团的255人,没有参加的69人;担任过学生干部的240人,没有担任的84人。

1.2 研究工具

1.2.1 一般资料问卷

问卷包括性别、性格类型、生源类型、是否是独生子女、父母受教育程度、有无兼职或实习经历、是否参加过学校社团、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专业种类、学科背景、年级、选择专业的原因、是否喜欢目前专业、对就业前景的态度和是否愿意从事本专业职业。[6]

1.2.2 生涯适应力量表

目前,国内关于学生群体生涯适应力的测量工具没有统一标准。本文采用赵小云编制的《大学生生涯适应力量表》,该量表是赵小云2011年的博士学位论文设计内容。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所处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相似,同样面临着就业压力,因此,从研究背景上该量表也可以作为本研究的测量工具。该量表包括35个项目从生涯调适、生涯人际、生涯好奇、生涯控制、生涯关注和生涯自信六个因子来反馈研究生的生涯适应状况,其中五个项目为反向计分。[4]采用Likert五点式计分,分数越高,表示该维度状态越好。六个分量表和总量表的Cronbach's Alpha处于0.674-0.823,由此可见,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信度,可以用于本研究的测量。

1.3 统计方法

为了保证统计标准一致,将生涯适应力总分和各分量表得分均转换为平均分(即总分/项目数)。使用SPSS23.0系统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统计结果包括硕士研究生生涯适应力现状描述性统计、不同特征研究生生涯适应力得分方差分析、生涯适应力及其影响因素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2 研究结果及分析

2.1 硕士研究生生涯适应力现状及分析

2.1.1 硕士研究生生涯适应力得分

硕士研究生生涯适应力得分为3.63±0.43,324名被测研究生中,61.11%的生涯适应力分数超过平均分3.63。六个因子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生涯调适3.88±0.47、生涯人际3.80±0.56、生涯关注3.78±0.56、生涯自信3.75±0.62、生涯好奇3.39±0.65和生涯控制3.13±0.69。生涯调适、生涯人际、生涯关注和生涯自信高于总体生涯适应力均值,而生涯好奇和生涯控制则低于总体生涯适应力均值。

2.1.2 硕士研究生生涯适应力现状

从研究结果来看,硕士研究生生涯适应力整体状况良好,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然而,该群体生涯适应力的各因子发展依然不均衡,在生涯调适、生涯人际、生涯关注和生涯自信方面表现较好,而生涯好奇和生涯控制则较为薄弱。这与已有的研究结论有相似之处,田梅等研究发现高二学生除了生涯控制外,其他5个维度得分较为均衡。[7]赖雪芬等发现地方院校大学生生涯适应力得分最低的因子为生涯好奇和生涯控制。[8]

生涯控制,指个体相信他们对于建构自己的生涯是可以自我决定和负起责任的。[5]相比于西方教育,我国孝道文化和集体主义氛围浓厚,学生习惯于听从父母、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应试教育留给他们自我决策的空间狭窄,中国包办制的父母对孩子的职业选择与发展也安排妥当。[9]久而久之,部分大学生乃至研究生的决策担当能力退化,逐渐演变为草莓族、啃老族。生涯好奇指个体是否愿意对自我和职业进行积极尝试和探索。[5]硕士研究生在生涯探索上不够积极主动,主要源于“学业与成绩”一直是应试教育关注的焦点,“知识改变命运”的真理让他们安心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现状,高校“产学研用”教育体制的不完善、不到位激化了毕业生与社会、企业的脱节,进一步抑制了其生涯探索与尝试的积极性。

2.2 硕士研究生生涯适应力影响因素分析

2.2.1 影响研究生生涯适应力的单因素分析

通过不同影响因子对研究生生涯适应力平均得分差异显著性检验,得出性别(ss=1.02, df=1,ms=1.02,p<0.05)、性格(ss=1.742, df=2, ms=0.871,p<0.05)、选择专业原因(ss=2.082, df=4,ms=0.521,p<0.05)、是否喜欢目前专业(ss=1.797, df=2,ms=0.899,p<0.05)、有无兼职或实习经历(ss=3.739, df=1, ms=3.739,p<0.01)、是否参加过学校社团(ss=1.473, df=1, ms=1.473,p<0.05)、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ss=6.343, df=1, ms=6.343,p<0.01)和对就业前景态度(ss=1.063, df=2, ms=0.532,p<0.05)这八个因素对该群体生涯适应力平均得分有统计学意义。

2.2.2 影响研究生生涯适应力的多因素分析

和完全踏入职场的人相比,学生群体对工作的体验零散且更多停留于预想,因此,他们的生涯发展往往会受到个人和环境的影响,从而呈线性模式发展。[5]为进一步探究各影响因子对研究生生涯适应力贡献度大小,以研究生生涯适应力得分作为因变量,单因素分析中得分有显著差异的条目作为自变量,进行逐层线性回归分析。通过逐步回归,剔除了性别、选择本专业原因、有无实习经历、是否参加过学校社团四个因素。最终得到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对就业前景的态度、性格以及是否喜欢目前专业四个因素为研究生生涯适应力主要影响因素(见表1)。

表1 影响研究生生涯适应力的多因素逐步分析结果

注:N=324;*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

2.2.3 硕士研究生生涯适应力的影响因素

由表1可知,性格、否担任学生干部、是否喜欢目前专业以及对就业前景的态度较大程度影响着硕士研究生的生涯适应力水平,是硕士研究生生涯适应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性别、有无实习或兼职经历、是否参加过学校社团和报考原因对硕士研究生的生涯适应力有一定的影响,是硕士研究生生涯适应力的次要影响因素。

性格外向的硕士研究生为人处世更加主动,愿意尝试和体验新鲜事物,容易获得较高的自我效能。[10]学生干部经历能够锻炼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在职业体验中获取求职技巧,这些能力和技巧在未来生涯发展中具有可迁移性和可借鉴性。硕士研究生对目前专业兴趣越高,相应的生涯关注会越超前、越全面,掌握的专业技能随之越丰富、越熟练,生涯控制和生涯自信相应提升。对就业前景乐观的同学,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他们乐于积极归因,因而生涯自信更加凸显、生涯调适更加主动。

硕士研究生处于事业和家庭两抉择的阶段,相对于男生而言,女生更倾向在家庭、婚姻中花费时间和精力,生涯关注和探索相对弱于男生。类似于学生干部经历,实习或兼职经历也对研究生的生涯适应力有正向影响;又鉴于很多研究生对实习或兼职经历不满而选择考研,所以实习或兼职经历的影响效果不如学生干部影响显著。参加社团对研究生的部分职业能力起到提升作用,但大部分研究生在社团担任的是干事或者会员,获得的锻炼平台较小、机会较少,相应的收获有限,所以参加社团对研究生生涯适应力的提升有待进一步挖掘。无论是何种报考原因,研究生在选择报考本专业时,对专业所涉及的行业就业前景有所查询,对生涯关注和生涯好奇起到促进作用;但由于报考前的知识掌握是零碎、不全面的,所以报考原因没有成为影响生涯适应力的主要因素。

3 建议与措施

3.1 加强硕士研究生的职业生涯指导

3.1.1 强化导师职业引导

硕士研究生导师是连接研究生与高校的主要纽带,高校可依托导师制为研究生开设系列职业生涯规划和指导活动。一方面,导师在指导学术研究时应该融入职业指导,引导学生将学术研究和职业关注相联系,将学位获取和职业愿景相结合,早思考、多实践、广探索;另一方面,高校研究生管理机构加强引进实践导师,从学生切实关注的就业与生涯视角,促进“产学研用”的有效衔接,增强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契合度。[11]

3.1.2 分层分类开展生涯辅导

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培养目标不同,未来的发展路径有所差异。专业硕士应重点加强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获得和提升,鼓励多参加实践、实习,通过学生干部角色和实习岗位将所学专业转化为职场优势,进而增强生涯自信,提升生涯适应力。学术硕士在中低年级应尽可能多地储备专业知识,同时也要因人而异规划生涯路径,适合学术研究并有意愿继续深造的研究生应进一步加强学术指导,为继续深造做准备,其他直接就业的研究生则应鼓励积极实习、增强实践经验。

3.1.3 配备专业的生涯咨询师队伍

配备和完善专业、科学的生涯咨询师队伍,从研究生入学、培养中期到毕业,动态监测研究生的生涯规划状态,建立生涯适应力的评价体系;开展压力训练、自我肯定练习、自我管理能力提升等系列专项培训,引导研究生激发生涯好奇之心、置入生涯关注理念、提升生涯控制技能、增加生涯自信资本。

3.2 增强研究生生涯控制力和生涯好奇心

3.2.1 提升研究生的生涯控制力

生涯控制力的增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方面,要进行系列肯定训练和决策训练,设置相关情景,引导研究生运用SWOT等方法学会利弊分析,做出决策选择,并对其勇于承担、积极果断的态度予以正向强化;另一方面,建立和扩展社会支持系统,学校和家庭多挖掘和提供职业就业相关的信息资讯,在日常引导中增强研究生对职业环境了解的透明度,鼓励研究生从被动的“等”“要”“靠”变为主动出击。

3.2.2 激发研究生的生涯好奇心

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针对性地开展研究生职业兴趣、性格、能力和价值观等测评,鼓励和引导研究生进行合理的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激发主动探索职业的动力和兴趣;此外,研究生要习得并运用查阅资料法、实地参观法,榜样访谈法等探索技能,充分依托校内外实习、实践资源增强职业认知,提升自我能力与职业匹配度,了解职场需求侧,保持生涯探索的好奇和热情。

3.3 基于正向影响因素强化研究生生涯适应力

在日常教育和管理中,要善于运用积极的、有转变空间的影响因素,强化研究生的生涯适应力水平提升。

3.3.1 开展积极心理训练,养成乐观心态

积极心理资本的强化训练,有助于个体养成积极乐观的健康心态[10],一定程度上可修正其性格内向的短板。研究生教育工作者要将积极心理资本理念灌输始终,开展系列积极心理资本团体辅导,让研究生在受益中自觉秉承这种理念,在生涯转换中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3.3.2 提供岗位机会,丰富实践经历

无论是学生干部、实习或兼职经历还是参加学校社团,都是影响研究生生涯适应力的积极因素。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各类实践机会可以有效提升生涯适应力。首先,扩大研究生助管、助教、助研的规模和比例,让有意愿的学生都能获取锻炼机会;其次,鼓励研究生“走出去”,通过社会实践和职业实习,培养职业技能,提升生涯自信;[11]再次,实行研究生会和班级干部轮岗制,以自愿为基础,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尽可能实现锻炼平台和资源的均衡分配和供给。

3.3.3 激发专业兴趣,提升求职信心

专业兴趣是专业探索的前提和基础。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成长规律和需求,结合时代热点和社会需求,将职业发展愿景和前沿知识融入专业讲解,调动研究生专业学习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挖掘优秀的毕业生典范加以宣传,让学生明确成功并非遥不可及,鼓励他们结合学科供给和产业需求早日树立就业意识,厘清努力方向,练就专业技能,通过积极努力和用心付出增强生涯发展的乐观和自信。

4 结 论

当前,我国硕士研究生生涯适应力总体状况较好,但生涯适应力各因子发展不均衡,生涯调适、生涯人际、生涯关注和生涯自信整体较好,但生涯好奇和生涯控制明显薄弱。影响我国硕士研究生生涯适应力的主要因素有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对就业前景的态度、性格以及是否喜欢目前专业;性别、有无实习或兼职经历、是否参加过学校社团和报考原因是硕士研究生生涯适应力的次要影响因素。硕士研究生的生涯适应力并非一成不变,学校和家庭要善于运用积极的影响因素,基于职业生涯指导、积极心理训练、岗位实习等措施强化硕士研究生生涯调适、生涯人际、生涯关注和生涯自信的优势,补足生涯好奇和生涯控制的短板,有效促进生涯适应力的全面、平衡发展。

猜你喜欢

适应力生涯硕士
Moderate stress is actually good for you
高职生生涯适应力与求职主动性关系实证研究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以积极行为引导胆怯型智障学生提升社会适应力
吐槽退役生涯
综议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社会适应力的积极影响
我的地下工作生涯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生涯教育:未来已至,未来可期
一颗负责的心——我的班主任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