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稠油油藏多元介质复合蒸汽吞吐驱油机理研究

2020-06-08吕柏林杨兆臣卢迎波胡鹏程

特种油气藏 2020年2期
关键词:驱油油层油藏

霍 进,吕柏林,杨兆臣,卢迎波,胡鹏程

(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新疆 克拉玛依 834000)

0 引 言

风城油田A区块平均油藏埋深为358 m,50 ℃原油黏度为19 974 mPa·s,原始地层压力为4 MPa,孔隙度为27.4%,渗透率为545 mD,属浅层构造岩性特稠油油藏。在蒸汽吞吐开发过程中,存在井间窜扰严重、油层剖面动用程度低、有效生产周期短、地层能量低、油井排液能力差等多重开发矛盾,随生产时间延长,开发矛盾愈发突出,开发效果逐渐变差。针对该问题,前人开展了蒸汽泡沫驱、氮气驱、二氧化碳驱等方面的驱油实验研究和现场试验,但由于驱油介质作用单一,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1-4]。因此,选取N2、CO2、尿素、起泡剂4种常用介质,通过岩心驱油、三维物理模拟、微观驱油模拟等室内实验,优选最佳驱油介质及介质组合,研究多元介质复合驱油机理,实现调剖、降黏、增能等作用的定量表征,为稠油开发提供了新的增产提效方法。

1 多元介质驱油体系筛选

1.1 单一介质优选

为优选出单一驱油介质,以风城油田A区块油藏条件为依据,按照行业标准规定方法制作5组岩心(表1),填充6.8 mL原油。实验设置蒸汽温度为150 ℃,回压为4.00 MPa,驱替速度为0.5 mL/min。实验流程如下:注入2.00倍孔隙体积蒸汽进行驱替,然后分别注入0.03倍孔隙体积的N2、CO2、尿素(质量浓度为300 g/L)、起泡剂(质量浓度为5 g/L),再进行蒸汽驱替直至产出液含水98%为止。对比不同类型介质驱油效果。单一介质优选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纯蒸汽驱替,尿素、CO2、起泡剂3种介质在提高采收率方面效果较好(表1),采收率均提高3.00个百分点以上,其中尿素驱油效果最佳,提高采收率5.05个百分点,最终采收率为32.17%。

表1 实验岩心参数

1.2 介质组合优选

单一起泡剂能起到调剖作用,单一非凝析气体能起到补充地层能量、降黏作用,而非凝析气体与起泡剂组合后产生泡沫流,在储层中叠加产生贾敏效应,封堵岩石中的大孔道,迫使蒸汽转向未波及区域,提高油层动用程度[2],且能补充地层能量,提高油井排液能力。因此,建立3种介质组合(尿素+起泡剂、CO2+起泡剂、N2+起泡剂),尿素、CO2、N2分别与起泡剂等体积配比,岩心基本参数如表2所示,实验条件与单一介质实验相同,对比不同介质组合方式驱油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尿素+起泡剂在提高采收率方面效果最好,提高采收率7.10个百分点。

表2 实验岩心参数及介质组合驱替效果

2 多元介质驱油机理表征

尿素在150 ℃以上的高温条件下与水反应分解为CO2和NH3,CO2在地层中与起泡剂形成泡沫流,起到调剖、封窜的作用,NH3溶于水呈碱性,易形成碱驱[5-8]。通过三维物理模拟实验、降黏实验和高压反应实验揭示多元介质组合(尿素+起泡剂)提高剖面动用、降低原油黏度、补充能量的驱油机理,并通过微观驱油模拟实验研究多元介质驱油过程。

2.1 提高油层剖面动用程度

利用风城油田A区块油藏实际参数建立三维物理模型,模型尺寸为30 cm×15 cm×40 cm,模型的油藏厚度、渗透率严格按照Pujol和Boberg的相似标准进行比例模化。设计3套油层,每套油层之间夹有2个厚度为2.0 cm的隔层,隔层渗透率为10 mD。每个小层内存在2种渗透率:油层1上部渗透率为5 000 mD,孔隙度为30.5%,下部渗透率为1 000 mD,孔隙度为25.3%;油层2上部渗透率为3 000 mD,孔隙度为28.3%,下部渗透率为600 mD,孔隙度为23.8%;油层3上部渗透率为4 000 mD,孔隙度为29.4%,下部渗透率为700 mD,孔隙度为24.6%(图1)。三维模型与高压金属瓶连接,金属瓶中装入N2,压力保持和原始油藏压力一致(4.0 MPa),蒸汽吞吐实验中注汽速度为150 cm3/min;多元介质复合吞吐实验中注蒸汽速度为130 cm3/min,注多元介质(300 g/L尿素+5 g/L起泡剂)速度为20 cm3/min。每个周期注汽8 min,焖井2 min,生产30 min。共开展吞吐模拟实验11个周期,前7个周期开展蒸汽吞吐,后4个周期开展多元介质复合吞吐。

图1 多元介质三维物模实验示意图

由实验监测的吸汽剖面及周期生产指标对比(图2、3)可知,蒸汽吞吐阶段蒸汽超覆明显,高渗层吸汽量达到81.6%,低渗层动用困难;多元介质复合吞吐阶段,起泡剂发泡进入高渗层,促使蒸汽流向低渗层,吸汽剖面得到较大幅度提高,高渗层吸汽量降至38.6%,油层得到均衡动用,尿素热分解的非凝析气体提高反应釜内压力,提高排液能力,综合作用下周期产油量、油汽比明显提升,采收率提高9.3个百分点。实验结果表明,多元介质复合吞吐可有效改善油层剖面动用程度,扩大蒸汽波及范围。

图2 三维物模实验吸汽剖面对比

2.2 降低原油黏度

CO2在稠油中的溶解度随压力增加而增加,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原油降黏率随CO2溶解度增加而增加[7-8]。选取50 ℃黏度为12 400 mPa·s、密度为0.974 g/cm3的油样进行多元介质降黏实验,将尿素溶液(300 g/L)与原油按不同比例充分混合后放入反应釜中,随后加热升温至180 ℃,恒温保持2 h,尿素在高温下充分分解,然后降压并测量不同压力下原油黏度(表3)。由表3可知,溶液与原油混合比例为2∶8时,降黏效果最好。尿素热分解产生的CO2溶于原油,原油黏度由12 400 mPa·s降至7 552 mPa·s,此时降黏率为39.1%;降压至2.50 MPa后析出拟混相状态的泡沫油,原油黏度继续降至1 327 mPa·s,最终降黏率高达89.3%。

图3 三维物理模拟实验吞吐周期生产指标

2.3 补充地层能量

将多元介质溶液(300 g/L尿素+5 g/L起泡剂)放入高压反应釜中,并加入N2至油藏压力4.00 MPa,逐渐提高系统温度,记录反应釜内压力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直至系统内压力稳定即为分解反应完毕。实验结果表明:当温度升至150 ℃时,尿素分解速率提高至0.36 mol/(mL·s),经过1.9 h,压力由0.30 MPa上升至2.95 MPa后基本趋于稳定,表明尿素在150 ℃时基本完全分解,反应釜内压力提升近3.00 MPa(表4),由此可见,多元介质高温下分解的非凝析气体能够迅速提升油藏压力,达到补充地层能量的目的。

表3 尿素溶液降黏实验结果

表4 多介质溶液不同温度条件下分解反应实验数据

2.4 提高驱油效率

为进一步深入对多元介质蒸汽驱驱油机理认识,开展微观驱油模拟实验。将制好的光刻磨片放入微观可视化模型内,真空状态下将磨片饱和油。利用恒温烘箱将多元驱替介质加热至200 ℃,恒温5 h后,进行微观模型驱替实验,连续观测微观模型内驱替介质驱油的流变特征及驱油特征。实验先进行200 ℃热水驱至产出液含水率达到98%,再转为200 ℃热水+多元介质(多元介质溶液为300 g/L尿素与5 g/L起泡剂混合)驱至产出液含水率达到98%时结束实验。实验表明:热水驱实验结束后,由于大孔道发生水窜,继续用热水驱已无法提高驱油效率;转多元介质+热水驱后,大孔道逐渐被泡沫封堵,热水驱油面积逐渐扩大,原油以乳化泡沫油的方式采出,驱油效率大幅度提升。其原理如下:多元介质中尿素热分解产生NH3和CO2,NH3溶解水中,在高温下形成NH4+和OH-,与原油中的酸性物质反应产生表面活性剂,同时与CO2、起泡剂共同作用,既起到泡沫驱扩大波及体积的作用,也具有大幅度提高微观驱油效率的作用[9-11],最终驱油效率提高近30个百分点。

3 现场应用效果

2019年,在新疆风城油田A区块19口试验井开展多元介质复合吞吐技术,实施前单井周期产油量为418 t,油汽比为0.16,水平段动用程度达到42%。采用多元介质进行复合吞吐,单井注入多元介质药剂(尿素+起泡剂)54 t,随后注入蒸汽进行吞吐生产。实施后,周期生产指标提升显著,平均单井周期产油提高了480 t,油汽比提高了0.12,采油速度提高1.2个百分点,井温剖面资料显示,水平段动用程度提高33个百分点(表5),多元介质复合效果显著。

表5 多元介质复合吞吐前后生产指标变化

4 结论及建议

(1) 室内实验表明,多元介质复合驱油效果优于单一介质辅助和常规蒸汽吞吐效果,为稠油增产提效提供了新方法。

(2) 尿素在地层中热裂解生成非凝析气体CO2和NH3,与起泡剂协同作用,稠油降黏率可达到89%以上,吸汽剖面改善率达到73%,驱油效率提高近30个百分点,具有较好的驱油效果。

(3) 风城油田多元介质复合吞吐试验结果表明,19口试验井平均单井周期产油量提高480 t,油汽比提高0.12,采油速度提高1.2%,水平段剖面动用程度提高33个百分点。

(4) 多元介质复合技术具有提高油层剖面动用、降低原油黏度、补充地层能量等作用,可在蒸汽驱、驱泄复合、SAGD等开发方式中推广,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驱油油层油藏
注空气驱油过程中N80钢的腐蚀规律研究
低渗储层不稳定注水实验研究
页岩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及展望
复杂断块油藏三维地质模型的多级定量评价
油田三次采油驱油技术应用研究
渗吸驱油型清洁压裂液技术研究
油层重力分异对泡沫驱气液比的影响
松辽盆地葡萄花油层低阻特征及成因机理研究
聚合物驱剩余油油层挖潜措施研究
玉米淀粉水解液的制备及对油藏中产甲烷菌的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