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人睡眠障碍相关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
2020-06-08
(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山东 青岛,266034)
睡眠障碍是由器质性或非器质性因素导致的睡眠数量或质量不正常,以及睡眠中表现的各种异常行为,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频繁觉醒、失眠、睡眠结构紊乱、过度睡眠、昼夜颠倒、水行症、梦魇症等。睡眠障碍是精神病患者常见继发症状表现,严重影响康复进程、身心健康,持续发作还可诱发抑郁等不正常心理问题,加重内科疾病。做好睡眠障碍管理是精神病管理重要内容之一,分析相关因素非常重要,本次研究试就此进行探讨。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5年1月~2015年12月,医院精神科收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住院治疗,且时间>1周,符合问卷调查条件;②临床资料完整。共纳入患者274例,其中男140例、女134例,年龄17~84岁、平均(69.4±6.2)岁。
1.2 方法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价患者睡眠情况,主要包括24个项目,包括自评19条、他评5条,值域0-21分,睡眠质量越低评分越高,其中评分≥7分便可诊断为睡眠障碍。进行问卷调查,将有睡眠障碍患者纳入病例组,无睡眠障碍者纳入对照组,进行因素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收集数据建立WPS xls数据表,以SPSS18.0软件进行数学统计,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以数(n)或率(%)表示,比较采用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计量资料
274例患者,其中睡眠障碍150例。病例组年龄、病程、发病次数、BPRS、SDSS评分高于对照组,入院时间、G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病例组与对照组计量指标对比(±s)
表1 病例组与对照组计量指标对比(±s)
注:与病例组相比,*P<0.05。
组别 年龄(岁) 病程(年) 入院时间(周) 发病次数(次) BPRS GAS SDSS病例组(n=150)72.7±8.0 3.6±1.5 5.0±1.8 1.8±0.7 28.4±6.1 51.6±11.1 3.8±1.1对照组(n=124)61.0±5.2 1.8±1.2* 6.4±1.6* 1.2±0.7* 24.8±6.1* 57.3±10.6* 3.1±1.5*
2.2 计数资料
病例组女性、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强制或哄骗入院、有不良反应、家属探视<1次/周比重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病例组与对照组单因素对比
3 讨论
睡眠障碍影响因素较多,研究证实与年龄、病程、发病次数、BPRS、SDSS评分、性别、文化水平、入院方式、家属探视、不良反应、入院时间、GAS评分等有关,概括而言与家庭支持情况、患者自我支持、病情、治疗不良反应等因素有关[1]。医院需做好风险预测,特别关注伴有多项高危因素患者,加强护理干预,控制风险。主要策略包括积极做好不良反应管理,减轻不良反应对患者带来的躯体不适等负面影响,鼓励家属探视,注重解决患者心理问题,挖掘患者内心力量,提高患者依从性。同时合理应用镇静催眠药物,加强用药管理,增强药物获益,降低PSQI综合评分[2]。采取音乐疗法等更积极、安全的治疗策略,帮助患者入睡。做好环境管理,控制噪音的刺激源[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