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之思考
2020-06-07米竞
米竞
摘要:完善知识产权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国家知识产权发展提供后备人才的直接要求。在知识产权专业课程缺乏链接性与体系性,学生知识积累与专业素养存异,师资配置单一的现实情况下,从课程内容设置、课堂形式选择、学生专业素养提升、教师队伍优化四个方面提出建议,以期建构知识产权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
关键词: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学生专业素养;课程设计;教师队伍
中图分类号:F204;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68(2020)21-00046-03
1 引言
知识产权既是时代的产物,又同时推动着时代技术的蓬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被动保护”到“主动提倡”的渐变过程,这不仅体现我国对知识产权发展的关注与重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社会各界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需求。同时,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社会各界对知识产权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逐步增大,越来越多的高校建立起知识产权学院并设立知识产权专业,开设知识产权相关课程,招收知识产权方向本科生、研究生,着力培养知识产权领域的高层次人才。以国内高校知识产权学院及知识产权专业的开设情况来看,知识产权专业初期多依托于本校法学院,设立在法学学科之下,在法学教学模式中主要围绕知识产权法展开教学。后随着对知识产权专业的不断探索领域内对其认识也逐渐深化,开始出现知识产权专业从法学专业中剥离而独立发展的情形。愈来愈多的高校对知识产权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不再囿于知识产权法,相应还开设了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产权应用、知识产权服务等课程,在知识产权研究生培养中综合融入法学、管理学、经济学甚至情报学的知识,在专业认知中逐渐将知识产权与知识产权法相区分。
开设知识产权专业,培养知识产权研究生是科技进步的直接体现,也是社会发展的深刻要求。知识产权专业的设立为我国技术文明的应用与保护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和后备力量。但知识产权作为改革开放后逐渐兴起的新兴专业,其与法学等传统专业相比,仍处于探索阶段,在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缺乏一定的体系性。另外,由于长期依附于法学门类之下,使得与法律保护紧密相关的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等课程的师资配置相对容易,而涉及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产权应用、知识产权服务等方面课程的教师队伍的组建成为专业发展的短板。此外,在进入硕士学习之前,准硕士生们因所处本科院校不同,其所接受的知识产权教育不一而足,在知识产权课程及门类安排上尤显突出。另一方面,就知识产权专业尚未成熟的现阶段而言,其中不乏在本科阶段未接受知识产权教育的学生,究其原因,或是因为未开设知识产权课程,或是未选择作为选修课的知识产权课程。如何有效应对知识产权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突出问题,建构一套科学化、本土化的知识产权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是知识时代的重要课题,也是高校知识产权专业人才高质高量输出的重要依托。[1]
2 现状反思:知识产权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突出问题
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各高校知识产权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知识产权专业课程在设计上缺乏链接性和体系性,且所招入学生因本科院校不同,面对知识产权理论,在知识积累与专业素养方面存在差异。同时,师资队伍薄弱和单一也是知识产权专业研究生培养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2.1 知识产权专业课程缺乏链接性与体系性
较传统老牌专业而言,知识产权专业起步较晚,已开设知识产权课程的高校秉持边探索边教学的理念,国内各高校尚未形成统一成熟的教学培养模式。如前文提到的,知识产权专业在国内兴起时,综合考虑各種因素,广泛采取依附于法学专业的培养方案。在法学专业之下开设知识产权课程,培养知识产权专业学生,可以经由法律规定使得相关专业的学生尽快了解知识产权,并同时深入研探知识产权保护路径,深刻掌握包括著作权法、商标法、专利法等三大传统部门法在内的知识产权法的实施与运用,为我国知识产权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人才基础。但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社会对知识产权人才的需要不再限于知识产权法律人才,也不再满足停留于知识产权保护阶段。如何利用知识产权进行利益再分配、如何将知识产权转化为资产、如何使得知识产权产业化等一系列问题成为社会发展必须要解决并有效实现的期盼。各高校也逐渐认识到知识产权专业应不仅包括知识产权法教学,更应兼顾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产权运用和知识产权服务等应用知识产权的内涵,也相继为知识产权专业学生开设知识产权管理等课程。在逐渐成熟的知识产权教学模式下,知识产权专业学生开始同时接受法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各个学科的知识,交叉学科培养正在成为开设知识产权专业的高校的共识。但如何让学生生动的将法学、管理学、经济学等不同学科的知识串联起来,跨越学科间的壁垒,培养学科综合素养,是开设知识产权专业课程中值得注意并作出有效回应的问题。
知识产权专业各课程间衔接较弱,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学生吸收和掌握知识产权相关内容的同时,还应看到知识产权本身的复杂性特点为教学带来的体系性压力。随着社会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知识产权的客体处于不断丰富之中。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植物新品种权等各类权利内容的呈现,一方面说明我国知识产权体系的正在逐步完善,另一方面,使我们不得不考虑权利束中的共性与体系化问题,在知识产权教学中尤其凸显。但由于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等各类知识产权间在权利特征、权利运用等方面的迥异,使得知识产权公因式的提取并非易事。以知识产权法课程为例,开设知识产权法课程,除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等部门法授课外,关键还在于知识产权法总论的教学,但在国内尚不存在“知识产权法总则”的情况下,如何找寻知识产权共性,上好知识产权法总论课程,国内各高校存在不同认识和教学安排。
2.2 学生知识积累与专业素养存异
开设知识产权本科课程,近几年在各高校间盛行。考察总结国内高校本科知识产权专业的开设情况,主要分为三类。第一,开设知识产权课程,置于法学学科之下,作为必修课限于著作权法、商标法、专利法教学;第二,开设知识产权课程,同样置于法学学科之下,但列为选修课,高校对学生是否在本科阶段接受知识产权教育不做强制规定,尊重学生选课意愿;第三,不开设知识产权课程。综合以上三类知识产权本科教学情况,学生在不同高校完成本科阶段教育,进入硕士研究生学习时,因其本科所在学校间对知识产权课程设置的差异性,使得其在进入知识产权硕士研究生专业时的知识产权素养存在差异。如何在知识积累与专业素养存在差异的同学间开展知识产权硕士研究生教学,是知识产权专业应考虑的现实问题。
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后,随之而来的是学习方式与学习认知的改变。学生不再从属于课程教学,也不应再生硬被动的等待教师输入知识,主动式学习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应成为其当下的学习态度。但由于主观认识方面的差异,不同学生面对主动式学习所作出的反应是不同的。加之本科阶段知识产权知识接收不一,学生间专业素养的差异越来越大,进而影响到知识产权课程深度与广度的选择和安排。
2.3 师资配置单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知识产权高层次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大,愈来愈多的高校设立知识产权学院并开设知识产权课程。但仍属于新兴专业的知识产权,在国内尚处起步阶段,已经从知识产权专业毕业完成阶段教学的学生总量仍然较少,不足以满足国内各高校对知识产权专职教师的需求量,使得知识产权教师队伍相对薄弱。
另一方面,如前文所提,由于知识产权专业发展之初多依附于法学院,其中讲授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等知识产权法的教师队伍相对健全,而随着发展出现的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产权运用等相关课程的教师资源基本处于缺失状态,短时期内或可从管理类等学院邀请教师授课,但实非长久之计。
3 模式探索:知识产权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建构
为有效应对各高校在知识产权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所暴露的突出问题,拟从课程内容设置、课堂形式选择、学生专业素养提升和教师队伍优化四个方面对知识产权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体系进行构建。
3.1 课程内容设置
在知识产权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内容设置上,既要延承知识产权法的教学,也要适时补充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产权服务、知识产权运用等方面的课程,以实现知识产权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整体性、全面性和科学性。此外,结合知识产权发展的历史线路,反思知识产权起初为我国“舶来品”的历史言说,在知识产权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中,我们还应密切关注国内国际局势,顺应时代要求,在课程设置上也要顾及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应打开国际视野,同时开设“知识产权国际发展研究”课程,结合国际实情,在解读与研探知识产权相关国际条约的同时,积极学习国际知识产权典型案例,跟踪国际知识产权事件,积累知识产权跨境知识。当然,关注国际知识产权纵然重要,但应坚持本体论,注重国际知识产权理论的本土转化,实现“为我所用”,为我国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其次,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产权与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知识产权既是社会科技发展的直接产物,又推动着社会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与繁荣。各高校在培养知识产权专业硕士研究生时,应积极为其提供关注科学技术的设施条件,必要时或可开设“科学技术发展观察”类课程,实现知识产权学生在思维上紧跟科技,在学识上了解科技,在专业上保护科技的理想状态。再次,知识产权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既要有前瞻性,更要有夯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开设“知识产权基础理论课程”,其中或可包括知识产权法哲学、知识产权发展史、知识产权法学理论体系等内容,使得学生在了解和研究新兴科技知识产权问题、知识产权国际发展的同时,可以对知识产权传统理论进行体系化认识和研究,强化学生的知识产权理论素养。最后,注重学生文献查找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开设“文献搜索和应用”类课程,培养学生资料查阅和引用的能力,为其之后的学术研究奠定基础。
3.2 课堂形式选择
考察国内各高校硕士研究生的课堂设计,其中多数已经由与本科无差别的传授式教学转变为讨论模式,即任课教师给出相关问题或案例,学生们通过查阅资料和相互讨论给出自己最终的见解。讨论式教学不仅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其充分理解理论知识并致以应用,还可以使其即時发现问题且通过讨论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实现知识积累与语言表达的同步发展。但讨论式教学的应用不应简单的停留在其字面之意,即讨论式课堂不仅仅是讨论任课教师发布的问题,更应讨论出问题的广度、深度与体系性。反观各高校研究生课堂,学生对课堂问题的讨论热情强弱不一,而学生的情绪反馈直接影响到讨论式课堂的效果呈现,找寻学生参与度不高的根由至关重要。研究生在进入硕士阶段学习前,已有的学习经历主要以传统的授课式教学为主,在思维模式和学习习惯中被动式输入或已根深蒂固。讨论课程设计尽量顾及每个学生,无论主动参与或是被动进入,应使每个学生就同一问题作出回应,转变其固有的被动式听课心理。另一方面,理论学习重在应用,在课堂形式设计上,顾及对理论的应用和操作,使得学生了解理论之重要性。
3.3 学生专业素养提升
就学生间知识积累和专业素养存在差异而影响课堂教学深度的确定而言,考虑到硕士研究生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不宜过多顾及专业素养较低群体,课程安排和课堂教学应以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的为依据。而对于专业素养较低无法适应课堂进度的学生,或可通过学期考核、导师负责等制度设置,鞭策学生利用课下时间补充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养。利用外力干预,一方面使得学生在压力之下主动学习,另一方面可间接促进其与同学间的知识交流,为讨论式课堂形式的进行提供源动力。
3.4 教师队伍优化
面对知识产权专业教师队伍整体薄弱且偏重知识产权法的单一现状,本文以为或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应对。第一,一方面重视知识产权专业博士点的开设,为培养高层次知识产权人权提供可用平台,增加知识产权专业硕士研究生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一定程度上缓解知识产权专业教师队伍薄弱的现状。第二,就知识产权专业教师配置单一而言,一方面积极吸收管理学、经济学等方面专业人才,壮大知识产权专业师资力量,丰富师资类型;另一方面,聘请具有丰富社会实践经验的知识产权应用型人才,通过“专职+兼职”模式,优化知识产权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师队伍,补足当下知识产权专业教师队伍缺乏实践型、管理型、经济型等教师的短板,推动对知识产权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科学化培养。
4 结语
建立知识产权学院开设知识产权专业,培养知识产权硕士研究生,既是科技发展的要求,也是时代进步的表现,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促进知识产权人才综合掌握法学、管理学、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巩固其研究思维,既可有效应对长久以来知识产权专业囿于知识产权法,进行单一模式培养的弊端,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知识产权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地位与积极作用,为增强我国知识产权国际竞争力,提升我国软实力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秋实.农业高校公共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与职业决策相关性研究[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