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双体系渗透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建与实践

2020-06-07邓益强张尤华程丽华吴世逵

化工时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体系融合

邓益强 杨 冲 张尤华 谢 颖 程丽华 吴世逵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石油化工系,广东 茂名 525000)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为华南石化产业发展需要而设置的大化工专业,该专业2009年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2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3年被列为广东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4年荣获广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2016年11月顺利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9年6月完成复评。目前,专业已构建“全链条”产教融合实验、实践、实训平台,拥有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省级协同育人平台,充分满足学生系统地工程实践训练,有效提升了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1]。依据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省政府颁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提出的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三创型”人才要求,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在双体系渗透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1 双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背景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我校荣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项目《双体系渗透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建与实践》试点专业,在实施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等一系列质量工程和实施素质拓展学分计划的基础上,为提高教书育人的自觉性,实现教书与育人的交叉、渗透和融合,专业创造性的提出并形成了“教必蕴育,育必铸灵”的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思想以及“课程体系是骨架、素拓教育是灵气、渗透融合成有机、全人教育可实现”的工作思路,有序推进实践教育教学综合改革。2017年6月,项目负责人在中国教育报以“教必蕴育,育必铸灵”为题,从产教融合、多维渗透等方面整版报道了渗透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模式和成果[2]。

图1 化工专业双体系渗透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教必蕴育,育必铸灵”的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思想,专业构建了由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产教融合“强筋骨”课程教育体系和具有良好思想素质、创新精神、实践意识和人文情怀多维渗透“铸灵气”素拓教育体系组成的双体系渗透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模式有效促进教书与育人交叉、渗透、融合,提高了教书育人的模式自觉性;同时模式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OBE教育理念,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进一步促进提高了教师教书育人的自觉性。

2 双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内容

2.1 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与修订

专业积极推进双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与修订工作,自2019年以来,通过走访、座谈、研讨和问卷调查等形式,对企业、校友、在校生进行调研,同时与同行高校进行交流,征求对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设计的建议。

2018年11月,来自行业学会、知名高校、石化生产企业等单位的专家领导以及教师代表三十多人召开产教融合培养石油化工人才研讨会议。与会专家认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应充分依托茂名石化公司等工程教育实践基地,围绕“产教融合、突出实践、注重应用、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双体系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能力,促进学生专业知识、职业素养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专家还对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以及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性进行了评价,并提出相关改进建议。

根据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结果、企业调研、毕业生回访以及企业行业专家参与的认证会专家组意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紧密结合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对课程体系进行了设计与修订。结合我校办学定位,按照双体系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明确专业办学特色和优势,构建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及实践教学环节”五部分组成的课程体系,实施双体系人才培养方案。

2.2 课程教育体系建设

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总要求,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和应用相渗透、校内与校外融合、人文素质和工程素质并重的育人原则,校企合作搭建教育教学平台,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共同完成教育体系构建,并参与课程建设与教学。课程教育体系建设具体内容如下。

(1) 保障人文社会科学通识教育类课程教育

注重提高学生人文情怀与道德素养,将通识教育类课程贯穿本科教学全过程,确保人文素质教育的连续性,并在专业课程中渗透,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与工程伦理道德,使学生从事工程设计和生产时能全面考虑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各种制约因素。

(2) 强化课程实践、工程实训、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

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通过建立虚拟仿真工厂,开设机泵拆装、工程实训等实践课程,实现学生场景融合,有效保障实践课程教学和综合实训的完成。另一方面,校企“双主体”协同创新,通过建立双导师制度,保证学生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的顺利展开,实现产教深度融合。

(3) 采用以成果为导向的OBE项目化教学模式

把项目引入课堂,以项目为主线,理论为辅,项目产生于学生观察和老师指导相结合,以企业需求和企业约束为条件,展开项目工作,实现课程、课程群、课程体系的应用实现,保障各课程的高度融合。

(4) 构建集知识、能力、技能为一体的综合评价体系

采用过程评价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评定学生的专业学习成绩。过程评价采用“学生自评+团队互评+教师总评”的考核模式,结果性评价则采用报告、答辩、论文、考试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核。

2.3 素拓教育体系建设

以“教与育交叉、渗透、融合”为总要求,对照专业培养目标和认证的12条毕业要求,基于课程、课程群、课程体系与企业、地方、科研等资源的多维渗透,设计素质拓展项目,构建由技能竞赛、应用创新、读书与社会实践、综合讲座、特色拓展等类型素拓项目组成的素拓教育体系[3, 4]。素拓教育实施要求见表1。学生多以选修形式和竞争性答辩形式获得素拓教育学分,在有效保障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4 教学大纲制定

专业按照双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精神,依据国家标准和专业认证要求,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同时,根据毕业要求科学选择教学内容,并在专业主干课程中,安排一定量的学时开设素拓模块,要求素拓模块应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能反映知识、能力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双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精神,突出专业的石化特色。

表1 化工专业素拓教育项目体系构建

以《化学反应工程》课程为例,在教学大纲修订过程中,通过在校学生学习状态和项目报告、答辩成绩、设计大赛表现等的分析,并结合企业调研、毕业生回访等,我们发现学生在法律与社会责任意识、写作、用设计报告、图纸等表达设计结果、使用化工模拟软件等现代工程工具,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计算、模拟与优化等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为此,按双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课程改革后采用AB模块教学方式,其中A模块40学时由专业教师讲授,B模块8学时聘请企业专家讲授,增开反应器设计环节。企业专家采用案例教学,讲解反应器设计原则与流程;另外,课程开设创新实验,由化工专业实验统筹安排。

3 双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成效

3.1 提高工程教育水平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于2016年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9年完成复评工作。认证专家一致认为专业培养目标与学校办学定位高度吻合,学校师生和社会对专业认可度高,石油化工特色鲜明,实训项目特色突出,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高,工程实践能力强、成长快,拥有良好声誉。

3.2 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双体系渗透融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切实提升在校生表现,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学生在校至少参与一项校级以上科研、设计或工程实践项目,稳步提升学生工程能力与素质拓展水平。化工专业学生连续七年荣获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总决赛一等奖,近5年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专业对口率达到87%,其中30%以上毕业生进入中国石化、中国石油等国有大型企业工作,毕业5年受聘工程师岗位超过90%。

3.3 改善教学条件,提升专业办学影响

通过双体系渗透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课程综合改革及实验室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连续三届获得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现有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等广东省优秀教学团队3个、《石油炼制工程》等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门,出版《延迟焦化》、《石油产品应用技术基础》等特色教材10部;石油化工实验与实践中心通过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项目验收。专业先后承办《石油炼制工艺学》应用型本科教材编写研讨会和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等全国性专业研讨会与竞赛。近两年有广东工业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省内外10余所高校来校交流学习,多人次应邀参加全国或省级教学教改研讨会,通过大会发言和主题报告等形式推广宣传双体系渗透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体系融合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融合》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