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在急性胸痛患者预检分诊中的效果评价
2020-06-07李少坤陈慧媛
郭 雪,李少坤,陈慧媛
(中山市中医院,广东 中山 528401)
急性胸痛是一种急诊常见病。据不完全统计,急诊内科疾病患者中近20%的人以急性胸痛就诊[1]。一旦发现急性胸痛患者,应及时、快速抢救、评估,防止疾病进展、加重[2]。急性胸痛急诊分诊过程中,护士能否对患者病情做出快速、准确的诊断,及早识别疾病风险,对于降低漏诊、误诊率意义重大[3]。风险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最早被应用于海军核潜艇、航空业等领域,可确保数据准确传输。目前,对于风险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在急性胸痛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报道较少。为进一步探究风险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在急性胸痛患者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本文对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急诊科接诊的130例急性胸痛患者进行研究,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将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急诊科接诊的130例急性胸痛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实验组(65例),女性25例,男性40例;年龄 22~78岁,平均(50.62±3.41)岁;心源性疼痛 19例,非心源性疼痛46例;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8例,初中26例,高中26例,大专及以上5例;BMI(体质量指数):20~26 kg/m2,平均(23.12±1.54)kg/m2。对照组(65例),女性 28例,男性37例;年龄23~77岁,平均(50.59±3.39)岁;心源性疼痛20例,非心源性疼痛45例;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9例,初中25例,高中24例,大专及以上7例;BMI:20~26 kg/m2,平均为(23.11±1.54)kg/m2。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18 周岁以上;(2)发病 24 h 内;(3)可以正常交流、沟通;(4)患者及其家属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哺乳期、妊娠期女性;(2)存在认知、精神、心理障碍;(3)中途退出本研究者;(4)合并癫痫、帕金森等疾病者;(5)临床资料不真实、不完整者。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急诊常规护理,护士根据临床经验对患者病情进行快速评估、诊断,配合医生进行抢救。
实验组:采用风险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1)护士培训:针对急诊科护士展开风险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培训,内容包括风险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的国内外应用情况、沟通方法等,可采用视频、文字、海报等形式,适当进行典型案例分析,学习先进护理理念。经风险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培训的护士还需要进行统一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开展临床工作,考核不合格的护士则继续接受培训,直至考核合格。(2)风险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了解患者发病时间、发病原因,评估患者病情分级、潜在风险、临床症状、体征、疼痛性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神志以及生命体征等。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提出建议,例如,通知胸痛中心进行抢救、留取血液标本、做心电图以及建立静脉通道等,及时告知患者家属病情进展;对于可疑高危胸痛患者,立即开辟绿色通道实施救治,例如,主动脉夹层、肺栓塞、急性冠脉综合征等。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实施心电监护、心理护理、吸氧等,向患者介绍以往成功治疗的急性胸痛案例,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减轻患者心理、生理应激反应,降低机体耗氧量,提高治疗依从性。
1.3 观察与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急诊分诊时间、急诊滞留时间、高危胸痛识别率、分诊准确率、患者满意度。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向其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满分100分,≥80分为很满意,60~79分为满意,<60分为不满意,满意度=很满意率+满意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所有数据以SPSS26.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急诊分诊时间、急诊滞留时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s)表示,计数资料(高危胸痛识别率、分诊准确率、满意度)采用χ2检验,以[n(%)]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急诊分诊时间、急诊滞留时间、高危胸痛识别率、分诊准确率
实验组急诊分诊时间、急诊滞留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高危胸痛识别率、分诊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急诊分诊时间、急诊滞留时间、高危胸痛识别率、分诊准确率比较
2.2 两组满意度比较
实验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3.1 研究背景
急性胸痛的原因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等特点,其中主动脉夹层、急性冠脉综合征以及肺栓塞等会对患者生命造成直接威胁[4-5]。急诊科是医院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重要场所,急诊护理服务质量反映医院综合服务能力[6-7]。急诊预检分诊主要是结合患者病情,提供针对性的医疗服务,确保患者接受准确、及时的救治[8]。
3.2 风险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应用价值
风险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要求护士在接诊患者后,及时、迅速地对病情做出评估,进行心电监护以及心电图检查,实施最佳抢救护理措施,尽可能缩短患者急诊抢救时间[9-10]。风险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下护士根据患者病情分级、潜在风险、临床症状、体征、疼痛性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神志以及生命体征等,全方位评估患者病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预检分诊漏诊率、误诊率,提高了临床分诊准确率[11]。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在胸痛中心进行抢救、留取血液标本、进行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道等,提高了急诊护士对紧急事件的分析、处理能力。风险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的实施能确保患者在最短时间内接受最佳治疗,极大地提高了高危胸痛识别率,让患者更加信赖护理人员,构建良好、和谐的护患关系,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护患纠纷发生率[12]。本研究显示,实验组急诊分诊时间、急诊滞留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高危胸痛识别率、分诊准确率、患者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在急性胸痛患者急诊抢救护理中应用风险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效果好、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对急性胸痛患者实施风险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可有效缩短分诊时间,提高高危胸痛识别率、分诊准确率,获得患者认可,临床价值较高,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