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秀:产销结合强品牌
2020-06-07李永馨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李永馨
西秀区通过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坚定不移以坝区农业产业为突破口,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努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全面提高全区农业整体质量和效益。
“西秀区东屯米,远近闻名,米香呦,卖得好。”一大早,村民王婆婆便和她的姊妹们在田地里哼着山歌忙活得不亦乐乎。
在安顺市西秀区东屯乡“稻+N”生态农业基地,连片的稻田里,农户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场面十分壮观。东屯乡一直以来都有种植水稻的传统,但过去都是家家户户单打独斗,技术滞后,产量不稳定,加之销售渠道狭窄,收入年年起伏不定。
西秀区通过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转变散兵作战方式,坚定不移以坝区农业产业为突破口,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努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全面提高全区农业整体质量和效益。
自此,东屯乡“稻+N”生态农业基地成立。屯稻东屯越光大米、屯稻东屯飞鹳大米两个大米品牌远销青岛、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2018年,东屯乡优质大米种植面积达到1760亩,产量413.6吨,每公斤单价56元,总产值2316.16万元。
“如今,东屯乡不仅仅只种水稻,还充分利用水田的优势培育稻鱼、稻虾。提高稻谷品质、稻田空间利用率及稻田产值,实现每亩产值达1.6万元以上,解决临时性务工300人,带动47户贫困户增收致富。”据西秀区委常委、区委办主任汪波介绍,通过“稻+N”共生发展模式,形成立体农业发展格局,将彻底破除零散种植只能让农户吃得饱饭,却鼓不起荷包的局面。
坝区兴则全城兴。如今,西秀区已建成坝区大棚1358亩、机耕道1423公里,建成可服务于坝区的总冷库,库容达到6589吨。优选出山药、蔬菜、辣椒、茶叶、食用菌、金刺梨、中药材、水果、生态畜牧、生态渔业十大产业作为重点产业,实现种植山药3.5万亩、蔬菜12.5万亩、辣椒10万亩、茶叶15万亩、食用菌6800万棒、金刺梨13万亩、中药材15万亩、精品水果22万亩,实现生态家禽出栏405万羽、“稻+N”生态养殖3.4万亩,全区农业产值达67亿元。
一组组详实的数字,犹如一串串金黄的稻穗,坝区的连片产业结构在西秀区正演绎着华丽乐章。
规模上来了,但是如何才能让农产品卖得出、卖得好、不断档?
为此,西秀区不断健全完善以销定产、以产促销、产销衔接发展机制,推动农产品持续不断、大规模进入省内外大市场。
绿野芳田公司作为西秀区政府销售平台,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市场、技术、管理优势,不断带动合作社和农户闯市场,探索产销衔接机制、菜单式产业扶贫模式,衔接供需两端,推动农产品进学校、进机关、进医院、进企业、进社区、进超市。目前,已成功与760余家消费单位达成食材配送协议,累计直销配送农产品9000余万斤。与上海、深圳、重庆等地606家单位签订蔬菜合作订单12.77万吨,与160家村级合作社签订农产品产销合同,每天供应订单农产品125吨,带动38234名贫困人口参与生产,实现增收。
西秀区委宣传部安顺市西秀区现代高效茶产业园区。
西秀区委宣传部安顺市西秀区茶叶种植基地。
除此之外,西秀区还打造出集休闲观光、采摘水果、种植体验为一体的大屯河现代高效农业园区、七眼桥金鸡农庄、双堡千亩经果及林下养殖等农旅结合示范点。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屯年等大型活动,将西秀区绝美的自然风光、文化内涵与农业产业发展紧密衔接。同时,引进广东温氏集团、青岛榕昕牧业、四川翠宏食品、贵州秀辣天下等66家销售渠道好、品牌优势强的企业落户西秀。“安货”已然成为打响西秀的品牌,与城市的发展共生共荣。
今年以来,西秀区先后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茶产业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019年贵州省蔬菜产业十大生产基地县”“全省食用菌产业裂变县”等称号,农业生态的建设格局令人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