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农结合”探寻产销对接新路

2020-06-07王霁雯

当代贵州 2020年2期
关键词:平塘县大塘贵州大学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王霁雯

“贵州大学食堂又来订单了。”消息一到,平塘县大塘镇西关村特色优质米精深加工厂的村民甚是欢喜,“哐当哐当”操纵着机器开始忙碌起来。

自2018年“校农结合”在大塘镇全面铺开后,西关村大米加工厂几乎每周都能收到来自高校食堂的订单,仅大米销售就为全村集体经济带来10万元增收。

“我们的大米加工厂是贵州大学和贵州师范大学‘乡厂校店’供给基地,产品销路有了保障,村民生产积极性也得以提高。”平塘县大塘镇西关村村支书李友林说。

近年来,平塘县针对高校“校农结合”助推脱贫攻坚中农产品配送价差、学校供应农产品品种繁多、单一品种需求量少等问题,进一步研究打造“校农结合”升级版,探索出一条以乡厂为基础、校店为媒介的“乡厂校店”一仗双赢的农村产业革命模式,以大塘镇作为打造“校农结合”升级版和“乡厂校店”突破口,不断拓宽产销对接渠道。

“贵州大学帮我们联系企业直接与稻田基地对接,再也不愁销路了。”大塘镇胜安村掌奤组村民罗德秀说。

大塘镇胜安村掌奤组120亩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基地,是贵州大学推进“校农结合”的创新举措,其中以5亩稻田作为稻田养蛙模式示范点,向村民发放优质水稻、黑糯米种苗、养蛙饲料和蛙苗,并协助学校产业科研服务团队,积极开展水稻种植和养蛙技术培训。

“通过建立稻田生态系统,减轻稻田病虫害的危害程度,减少农药施药次数和施药量,有效提升水稻的品质和产量。”贵州大学驻大塘镇脱贫攻坚工作队队长徐进说。

“以前挑稻谷到镇上卖没人收购,加工成大米也只能卖1.9元一斤,卖多卖少完全靠运气。”大塘镇胜安村掌奤组组长罗德开说,卖不出去的稻谷只能囤在家里。眼见着没有销路,很多村民纷纷外出务工。现在货车直接进村收货,稻谷就能卖上两元一斤。

2019年,贵州大学联系企业在基地收购稻谷6.4万斤、黑糯米1.4万斤,共计价值17.1万元,与2018年同期相比,农民增收6万元,利益覆盖54户274人。

听取蛙声一片,群鹅四游田间。在胜安村,记者总能看到大大小小的鹅群,踏着轻快的脚步,走在村庄的田间地头。

“这是我们采用‘高校—公司—贫困户’产业帮扶模式打造的生态鹅养殖项目。”徐进说,贵州大学还向贫困户免费提供鹅苗、草种、部分饲料、牧草种植技术及养殖技术指导。目前共计发放鹅苗4600羽,带动103户567人增收。

廖坤黔南州副州长文永生(右三)到平塘百香果基地了解情况。

此外,贵州大学引进有实力的企业,与大塘镇集体经济组织生猪养殖场合作,共同发展生猪养殖产业,促进大塘镇由单一的农产品种植逐渐向种植养殖结合转变,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企业挂牌进驻后,老百姓可以用场地入股获得分红。”大塘镇胜安村村支书王小刚说,生猪养殖项目顶住非洲猪瘟对养殖场带来的风险,向农户发放分红资金44万元,有效推动了胜安村集体经济发展,是助农增收的有力手段。

据了解,2019年10月,黔南州1950所学校全面实施“校农结合”,占开餐学校总数的100%,在校就餐学生66万人,占在校生人数的83%,共有70个生产企业(合作社)、21个配送企业参与,月均采购本地农产品4900余吨,占采购总量的61.5%。卫生、供销、工信、农业、医院、超市等签约加入其中,形成以“校农结合”领衔的“N农结合”联合体。

黔南州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在下一步工作中,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坚持引导部门积极参加、高校带头牵引、企业市场化动作、农户主体实施、社会广泛参与的校农结合“黔南做法”,强化推进措施,形成工作合力,为助力脱贫攻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作出新贡献。

猜你喜欢

平塘县大塘贵州大学
谢以家绘画作品欣赏
平塘县老干部宣讲团到县第二中学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宣讲
后脱贫时期民族村寨规划发展探索
档案见证贵州大学百年文脉
香港宏施慈善基金一行到大塘镇慰问五保老人
平塘县就《政府工作报告》征求老干部意见
百年贵大生生不息
平塘县委离退局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学习
提高农村池塘养殖效益的措施
鳖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