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校本课程生活化

2020-06-06章群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海门习俗校本

章群

知识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以现实生活为背景进行教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丰富的知识,陶冶自身情操,提升探究能力。笔者在本文以校本课程——《社会习俗漫谈》的教学为例,浅析如何在校本课程的课堂上实现教学生活化。

一、灵感与兴趣齐迸,教学主题生活化

开设校本课程的灵感源于我在大学修的一门自主发展课程。来自中国四面八方的同学介绍自己家乡独特的社会风俗习惯,如苏州婚礼、江西饮食习惯、无锡吴氏宗族祭祀、回族风俗习惯等。课堂生动活泼,我们听得津津有味。经过一学期的分享与学习,我们既增长了见识,又培养了从生活着手研究历史的素养。细细考量,社会习俗贴近高中生的日常生活,他们对此并不陌生。于是,我希望在高中课堂上也能达到此效果。

二、文本与影视并行,教学内容丰富化

开学第一课,我与学生讨论,初定教学内容为“服饰、饮食、建筑、宗教、婚丧嫁娶、节日习俗”等主题。每节课我都认真准备,充分挖掘与利用一切有效资源,力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

我喜欢旅行,并及时记录各地的吃、穿、住、行、语言、传统节日等,这丰富了我的阅历,也增加了我的课程储备量。就“建筑”主题,我与学生分享自己去黄山和宏村旅行时拍摄的徽派建筑的照片,领略其清奇自然、别有风韵的艺术风格。

据了解,相较于“枯燥无味”的书籍,学生更喜欢“鲜活”的电影、纪录片、相声、小品、评书等,于是,我注重此类资源的收集与整理,及时与学生分享,并适时解读。如2018年上映的电影《小萝莉的猴神大叔》,里面涉及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宗教分歧问题,印度等地的服饰,传统节日(洒红节)等。还有曾获台湾金马奖的电影《父后七日》。不同于传统丧葬片,这部电影幽默风趣,浓厚的“情”味饱含其中,从中可以了解台湾的传统丧葬礼仪和其中带有的不可思议的迷信风俗。

教师从自身做起,重视日常生活中蕴藏的教学资源,将自己已有的生活知识与经历带进课堂,使学生在教师的描述下身临其境,喜闻乐见,耳濡目染,双方达到共鸣。

三、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教学方式多样化

社会习俗贴近高中生生活实际。他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对探究的浓厚兴趣,通过走亲访友,搜索网络资源、阅读相关书籍等,了解世界各地精彩纷呈的社会风俗。

学期末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多种方法与途径,以图片、视频、表演、报告、辩论等多种形式,分享自己熟悉的海门风俗习惯,以及旅行过程中发现的“新”与“美”。内容丰富精彩,真实不掺假,大家均收获颇丰。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男生的《海门江北新年习俗》。他采访了家中长辈,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将海门江北“变与不变”的春节习俗娓娓道来。他最后的总结是这样的:“现在的新年固然是温馨而幸福的,但总觉得年味儿不如老一辈儿的苦中有乐,虽苦犹甜。或许因为时代在改变,我们也在改变,未来,说不定一些传统的春节习俗变得更多,我们也忘得更多。”学生听后感慨万千,纷纷表达自己对这一观点的看法,班上即时形成的小型辩论令我欣喜万分。还有一位学生找到了关于“嫁娶仪式”主题的一部纪录片《今古婚俗奇观》,其中涉及“群婚制”、封建社会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迷信落后的习俗。在其他学生欣喜于我们生活在这个进步、自由时代的同时,一位同学大胆阐述了他的观点。他认为现代婚礼习俗还是存在封建思想的毒瘤的,比如男尊女卑、大索婚资等,我们应该大力批判,摒弃废除。对此,我予以高度赞扬。

打破教师讲或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方式,组织给予学生真实感的一系列课堂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发挥自身的优势与主观能动性,从而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事件能够有正确的认知,在个性和理性中一同成长。

总之,校本课程的生活化,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實证精神,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体验生活,领悟道理。我们要积极创设机会和平台,寻找学生的兴趣点,让校本课程鲜活起来。

猜你喜欢

海门习俗校本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海门赞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海门打开
海门农民为何能够增产又增收
海门的集团联营式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