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文明乡风的路径

2020-06-05王岚

民族学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乡风文明优秀传统文化少数民族

[摘要]乡风文明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传承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是乡风文明的核心。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离不开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众的积极参与,少数民族群众在漫长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的传统文化植根于各民族群众的心灵中,具有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其中蕴含的优秀思想文化和道德观念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少数民族地区培育文明乡风的重要思想资源。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应立足于各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传统文化资源,在深入挖掘、传承其中的优秀文化基因的基础上,进行创造转化和创新发展,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民族地区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有效动力。

[关键词]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乡风文明

中图分类号:C9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91(2020)02-0103-07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苗族家风家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研究”(18YJAZH090)、四川省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建设计划资助项目阶段性成果、西南民族大学2020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新时代民族高校思政课中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岚(1967-),女,贵州松桃人,西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民族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四川成都 610041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包括“乡风文明”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目标要求的乡村振兴战略。“乡风文明”再次被提出,可见其不论是对新农村建设,还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六届五中全会后乡风文明问题进入学者视野,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风文明研究快速增多,成果颇丰。徐学庆[1]、曾伟文[2]、刘盛[3]阐述了乡风文明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地位、作用,并提出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对策。吴理财[4]、赵碧原[5]、郑自立[6]就乡风文明建设的策略、路径诸方面进行了探讨。王一冲[7]、黄毓骁[8]等对安徽、贵州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作了实证研究,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关于乡风文明与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季存华[9]、胡靖之[10]、罗跃军[11]探讨了以弘扬乡土文化、加强文化建设,促进乡风文明建设的对策。安勇[12]提出家规家训对乡风文明建设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姜姝[13]考察江苏农村呈现的道德焦虑问题,并探讨乡风文明进行制度重构的路径。张志巧 [14]提出壮族地区新农村建设要在传扬壮族伦理思想文化基础上实现其现代调适与更张。

上述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有意义的经验借鉴和理论指导。但也有不足之处:针对少数民族地区乡风文明建设的成果相对较少,而将少数民族地区乡风文明建设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联系起来研究的更少,给本文研究留下了一定的空间。

一、民族地区乡风文明建设应根植于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管子·版法》:“万民乡风,旦暮利之。”“乡风文明”标志一个村寨具有的文明程度,表征为村民形成尚文明、尚科学、思想美、行为美的积极、健康、进取的良好风气和精神风貌,包含家庭和谐、邻里融洽、尊老爱幼、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勤劳节俭等方面的内涵。乡风,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乡风文明关系到一个村寨的精神面貌和发展后劲,是乡村振兴战略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乡村振兴的保障。与乡村振兴的其它几个方面内容紧密联系、相互影响,贯穿于乡村建设的各个方面。

文化是乡村振兴之魂,乡风文明的核心是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必須“立足乡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15]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离不开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众的积极参与,少数民族地区乡风文明建设也必须传承发展提升民族传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少数民族群众用自己的才智创造了丰富多姿的文化成果,这些成果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奇葩。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蕴含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文化和道德观念铭记在各民族群众的心灵中,融入血脉中,是少数民族成员的精神纽带,也是支撑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精神力量,在少数民族群众中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诸多内容,与中华民族价值取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具有一致性,是少数民族地区滋养、培育文明乡风的宝贵资源,但也不可避免地带上旧时代的印迹。在建设乡风文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今天,我们应该深入挖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把孝道敬老、团结互助、诚信友善的优秀基因变成构建和谐文明乡风的基础。又要结合时代要求,转换旧的思想观念,注入新内涵,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展现出新时代风采,契合文明乡风建设的要求。

二、传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基因培育文明乡风

(一)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伦理思想增益文明乡风培育的道德教育资源

我国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反映本民族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伦理思想,是少数民族地区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资源和思想基础。

1.孝亲、敬老。“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范畴,也是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的核心。“孝”的观念在我国各民族的古歌、谚语、碑文、乡规中都有突出的表现。瑶族歌谣说:“天大地大是父母为大”;侗族礼歌说:“天上要算雷公为最大,……人间最尊爹和娘。”还编有《父母歌》,教育子女要孝敬和赡养父母。[16] 苗族丧礼中唱的《奉告歌》如泣如诉,向子女讲述了父母的养育之情和养育之恩,奉告子女“爹妈的苦处呀”要“牢记”,“爹妈的苦情呀”“不能忘”,要懂得感恩和牢记父母恩情。彝区“食要献老人,话要问老人”蔚然成风。“孝”是藏族家庭伦理的最基本要求,订立于松赞干布时期的《十六条清净为人法规》规定“孝敬父母、恭敬有德、尊高敬老。”藏文献《礼仪问答写卷》中,也要求对父母做到“孝敬、和蔼、温顺、怜悯、报恩”等。孝的观念延伸出各民族敬老、尊长的社会风尚。彝族尔比尔吉讲:“长辈在此地,后人莫乱言;骏马在赛场,马驹莫乱跑。长者在场,小者不要说话;哥哥在说话,兄弟勿争先。”尔比尔吉说:“长者应坐上,小者应坐下;长者小者一道行,长者应骑马,小者应走路。”[17]布依族谚语说:“寨有三老,胜过一宝”;苗族谚语说:“逢老要敬老,逢小要爱小。”各民族历史上形成的“孝亲敬老”的优良风尚为今天少数民族村寨培育尊老爱幼,老有所养的文明乡风提供了有益资源。

2.团结、和谐。我国各民族历史上为求生存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形成了普遍的族内认同意识和内聚力,注重家族团结协作、邻里友善的伦理观念和处事准则,在许多少数民族的古歌、谚语、乡规碑文中都有突出的表现。《苗族古歌》描述苗族先民攀登石山时“后边顶前边,互相推着走”,扶老携幼“一个牵一个”,表现了历史上苗族在迁徙征程中团结互爱、共度难关的精神。[18]苗族议榔词载:我们苗族“穿衣同疋布,做活同一处。地方才繁荣,人口才兴旺。”因为,“我们团拢才成寨子,团结才成地方。合作做活路,互教砍柴烧。这样地方才好,这样人口才多”。[19]壮族史诗《传扬诗》说:春耕时村民“有牛要相帮,挨家轮流种”,共度大忙时节,邻居间“莫为树相争,莫为菜动手”,要和谐相处,“相敬如亲友”[20],史诗凸显了守望相助的伦理思想。册亨马黑寨布依族《乡规碑》倡导村民:“务要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勿以相仇之心”相待。[21] 者冲布依族《乡规碑》要求村民:“须要众人而合一心,休藏戈矛刀剑。人丁兴旺,求宽以待人。富贵贫贱,红白会期,扶老助幼,邻里相帮,一境和悦。世有刚烈者,因小事而威逼大事,则各方劝化,以戒奢华。”[22]彝族尔比尔吉讲:“团结力量大”,“团结是家支的根本所在。”藏族谚语说:“单线难织布,独木不成林”等,均强调团结互助的道德观念和原则。各民族历史上形成的强调团结和谐、互助友善的伦理思想和行为准则在今天民族地区建设乡风文明中,对于化解民众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纠纷,构建和谐人际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3.诚实守信。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许多民族也将诚实、守信视为处世的基本准则。瑶族谚语说:“为人在世,信用最贵”;布依族谚语曰:“人要忠心,树要实心”;藏族《萨迦格言》说:“信用是最好的朋友”,“不讲信用的人”,没人“敢与他交朋友”;《蒙古族谚语》说:“待人处事别失信”,说话做事“必须讲求信”等。诚实守信也是彝族群众的立身原则,彝族尔比尔吉讲:“诚实能交友,诚实受尊重”“诚恳谦虚朋友多”“诚实处家族,家族尊重我”,强调了诚恳待人的准则。彝族人还特别强调守信的准则,尔比尔吉说:人“失掉信用难生存”,“君失信可耻,失信出丑”。因此,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失掉信用。彝族经典文献《玛木特依》要求彝族子孙:“跟随家门要守信,跟随家族要守信”[17] 。

4.勤劳节俭。“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尚书·太甲上》有“慎乃俭德,惟杯永图”。孔子曰:“俭近仁”。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水平低下,自然条件较恶劣,勤劳节俭成为生存的必要原则,并凝练成为优良美德和伦理思想延续下来。各民族文献中充盈着对勤劳节俭美德的颂扬。贵州布依族黄氏族谱之“祖训八条”告诫子孙:“尽力农桑, 勿好逸恶劳”;贵州册亨八达布依族《乡规碑》提出:“吾乡之老辈,勤俭各为家风。朝出耕以资仰侍父母,暮入息聚议场圃桑林”[21];册亨马黑寨《乡规碑》提出:“男当以耕种,女绩纺。庶乎家家盈宁,殷室安居”,因此,“严示子弟,贫不可为贼,……莫勿行乱偷”[21],均倡导勤俭风尚。壮族《传扬诗》曰:“薄田苗不旺,多收靠人勤”,要致富“头条是劳动”,告诫年轻人“勤劳无价宝”,行为要端正。[20]《苗族古歌》唱到:“把公整山岭,秋婆修江河,绍公填平地,绍婆砌斜坡”[22],赞颂了苗族先民团结一致,战天斗地的精神;苗族理词说:“懒惰就挨饿”;苗族谚语说:“致富要起早,懒惰要变穷”。彝族尔比尔吉讲:勤劳能致富;彝族《瑪木特依》中说:“人贵在勤俭,勤俭能富裕”。我国各民族历史上形成的勤劳节俭的传统美德是今天少数民族群众致富圆梦奔小康的必要条件,也是文明乡风的重要标志。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积淀下来的宝贵思想文化遗产,与社会经济形态相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蕴藏其中的伦理思想和精神价值至今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这些思想美德与今天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具有相当的一致性,自然应该是少数民族地区乡风文明建设中所需要和必备的重要思想基础,应该深入挖掘并大力传承弘扬。

(二)借力乡规民约等传统文化形式增强文明乡风培育的有效性

我国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丰富的乡规民约、族谱、家谱等规约文化,正是依靠这些文化形式,既实现了民族文化的薪火相传,又实现了对一代代年轻人的道德教育。

为调整社会关系,维护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我国少数民族历史上形成了较丰富的习惯法,在不同地区,称呼不一,具体形式也不完全相同,包括“古理古法”“榔规”“款约”“石碑约”“家族公约”等,作为维护地方社会秩序、调解纠纷、规范人们行为的道德规范和基本准则。例如嘉庆以来,在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布依族聚居村寨出现了诸如《安民碑》《晓瑜碑》《垂芳千古碑》等形式的石碑,在苗族各村寨也普遍产生了榔规、理词、族谱等规约。这些乡规碑文显示出深受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影响的特点,重“忠义”“五伦”“和为贵”“尚节俭”,起到了维护村寨秩序和村民共同利益的积极作用,也实现了民族历史文化的延存。随着社会发展,时代进步,一些传统的村规民约已成为历史记忆。通过特定方式订立符合新时代农村工作要求,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村寨公约、家规家训,已成为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的重要一环。

例如贵州黔东南榔德苗族村2013年重新修订的村规民约第一条关于治安的规定:“全村村民要经常学习法律、法规,教育自己和自己的孩子,凡已满六岁以上的孩子建议监护人送子女到学校读书”,充分体现了对国家法律法规的尊重。贵州西江苗寨将传统乡规民约与现代法律结合,创新村寨综合管理办法,对村里不严重的打架斗殴事件,不诉诸法律,而由村寨的鼓藏头、寨老依村寨规约现场处理,实行判罚白酒、米、肉、菜各120斤的四个“一百二十”处罚办法。[23]贵州黔东南侗族、苗族、汉族杂居的锦屏县隆里乡华寨村,曾经是收入低、家庭矛盾、邻里纠纷不断的落后村,2007年,华寨村结合苗、侗民族传统文化,制定了“以歌劝和、合约管理”的《华寨村村民自治合约》,成为促进家庭和睦、邻里和谐、民族团结、乡村和谐的独特方式。经每户村民签字按手印后,条约刻石碑上,正式生效。

华寨村制定出台《村民合约》后,将“讲文明、讲礼貌”,严禁说脏话、骂街,以及“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和谐共处,以歌劝和”等内容写进合约,规定凡遇村民发生争吵、打架等不文明行为,就由村民自发组织的“劝和小组”上门劝和,他们敲“劝和鼓”、送“劝和匾”、唱自编自唱的《劝和歌》:“有事摆开说明白,莫把烦恼记在心。家庭之间要和好,家里和好万事兴……”。以春风化雨的方式化解矛盾、纠纷,效果独特。村民在生产生活中,还编出了‘计生劝和‘戒赌歌等朗朗上口的劝和歌谣。整个村寨治安秩序良好,成为远近闻名的示范村,“和谐”理念悄然根植群众心中。民间歌谣通俗易懂,为少数民族群众喜闻乐见,应用在乡规民约中,解决矛盾,调节纠纷,使得村规民约给人以亲切感,提高了实效性,既激活了少数民族文化传统中的积极因子,又提升了少数民族村寨传统优秀文化,推动文明乡风形成。

华寨村还将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尊老爱幼、孝敬父母、乐于助人、诚实守信、勤俭节约等传统美德,编成通俗易懂的“三字歌”,作为人们的日常行为规范。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为助力精准扶贫,将治懒写入新修订的村规民约中,督促“懒转勤、勤转能、能转富”,激发其脱贫的内生动力。进入全国第二批传统村落名錄的黔东南从江县占里村,将保护传统村落承诺书纳入村规民约,其内容包括:使用文明用语,不说脏话、粗话;搞好房前屋后卫生;不随地乱倒乱堆乱扔垃圾;改建或新建房屋须服从传统村落建设规划要求,经村委会和上级有关部门批准;注重对本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精神信仰、道德观念等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保证当地独具特色的文化与村落同在。

四川峨边彝族村寨,结合本民族优良传统文化,订立村规民约“三字经”,倡导破除农村婚丧嫁娶中大操大办、相互攀比的陈规陋习,树立现代文明新风尚。如峨边解放村的村规民约要求村民“爱国家,爱集体;跟党走,志不移”;树立勤劳致富的观念,“对毒品,要远离;不酗酒、不赌博”“务正业、谋生计;勤劳作,实创业”;倡导邻里间“互帮助,如兄弟;有纠纷、好商量;有矛盾,心放宽”的团结友善思想,和“敬老人,尊伦理;爱妻儿,重教育”的家庭美德;树立“嫁娶新、丧事简;日三餐,需改进;讲卫生,少生病;倒垃圾,不随意”的文明生活习俗。

少数民族的家规家训文化在乡风文明建设中亦具有重要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规家训根植于家庭内部,是最具直接性、常态性、终身性的教育方式,容易被家庭成员认同,在他们的道德养成和人格品行的形成中发挥着独特的教育功能。例如贵州黔东南从江县丙妹镇岜沙苗族村,作为中国的“最后一个枪手部落”,保持着特有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正是由于村民们对村规民约、家规家训的敬畏和遵循,得以实现村寨和谐稳定,村民安居乐业。家规家训也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文明乡风的重要文化资源。

乡规民约、家规家谱及民间歌谣等文化传承形式为少数民族群众耳熟能详,认同度高,在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众中影响深远。我们应充分借鉴这些文化形式,订立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涉及家庭教育、村寨治理等方面内容的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村寨公约、家规家训,通过它们潜移默化地影响、引导村民的言行,让村规民约从纸上、墙上走进群众的内心,为乡村带来新风尚,切实“育”出文明乡风。

三、创新优秀文化传承载体拓宽文明乡风培育渠道

(一)加大民族地区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搭建舞台、阵地

推进乡村图书室、民俗文化馆、文化讲堂、文体广场、活动室等设施建设,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讲堂的作用,组建由学者、道德模范等组成的宣讲队伍,借助多媒体、视频等现代教学手段进行通俗易懂、鲜活生动的讲解,围绕文明乡风的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宣传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利用民族传统节日、婚嫁等庆典活动,开展民族音乐、舞蹈和体育竞技表演活动,把传统文化融入群众文化生活,引导村民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接受教育,既滋养少数民族群众心灵,陶冶道德情操,又增强了文化自信。

(二)加强文化氛围的熏陶

建设优秀传统文化墙、传统文化长廊等,用好文化墙,以讲故事、漫画、宣传孝悌、诚信、友爱等传统美德、编写通俗易懂的乡风文明规约上墙,图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好人好事,让村民出门即看得见,感悟道德模范的事迹,汲取精神力量,对自身的价值取向和行为举止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文化墙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加强村寨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式。发挥民族文化陈列馆的作用,挖掘整理乡村历史人文,以实物、文字、图片、影像等形式陈列展出,再现乡村发展、民族风情、文化等,构建村民精神家园,激发村民凝心聚力求发展,砥砺奋斗谱写村寨发展新篇章的热情和斗志。如贵州锦屏县隆里乡华寨村注重涵养文明乡风、优良家风,突出抓好文化墙建设,以挖掘富有村寨特色的劝和文化和农耕文化为主题,打造出包括劝和文化、文明礼仪、和谐平安、美德故事、科普知识等40多个板块的图文并茂、生动通俗的文化墙画卷。以文化人,传播正能量,一墙一风景,一墙一阵地,引导村民崇德向善,提升精神风貌。

(三)开展主题实践活动

开展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系列实践活动,包括好家训征集、经典诵读,“移风易俗先进个人”“文明家庭”“文明村寨”“好媳妇”“好公婆”“道德模范”等评选表彰活动。引导村民讲文明、讲道德、讲卫生,让尊老爱幼、团结互助、诚信友爱、勤劳致富蔚然成风,让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文明乡风,使山川秀美的乡村显现出精气神,助力乡村振兴目标的最终实现。

(四)发挥广播电视、报刊、宣传栏、标语、公益广告等媒介作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广播电视的宣传要接地气、生活化,要结合村民生产生活实际,讲述村民身边人、身边事,使用鲜活生动的语言,讲好村寨故事,使群众喜欢听、听得懂、听得进。使理论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传播效应,产生“入耳、入脑、入心”的效果。同时,要充分借助网络媒介的作用,把文明乡风宣传教育融入微博、微信、微广播、微视频等网络文化中,使互联网成为宣传乡风文明、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

参考文献:

[1]徐学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的意义及其路径[J].中州学刊 ,2018(9):71-76.

[2]曾伟文.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的乡风文明建设初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16):151-153.

[3]刘盛.乡风文明与乡村振兴: 重要意义、现实难点与关键举措[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8,17(5): 629-634 .

[4]吴理财,刘磊.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J].政策,2018(4): 50.

[5]赵碧原.如何营造乡风文明[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8(2): 85-86.

[6]郑自立.“十三五”时期乡风文明建设的推进策略[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6(6):104-107.

[7]王一冲.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春意浓——安徽巢湖乡风文明建设情况调研[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4):61-62.

[8]黄毓骁,陈卫洪.贵州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探析[J].理论与当代,2018(6): 11-113.

[9] 季存华.传承弘扬乡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J].经济研究导刊,2019 (2):24-26.

[10] 胡靖之.推進文化建设弘扬文明乡风[J].江苏农村经济,2018(4):36-37.

[11] 罗跃军.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黑龙江省乡风文明建设[J].奋斗,2018(18):15-16.

[12] 安勇.浅析家规家训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作用[J].经济研究导刊,2018 (17 ):25-27.

[13]姜姝.乡风文明中的道德焦虑难题及其制度化解[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52-59.

[14]张志巧,黄宽勇.壮族伦理思想与壮族地区新农村建设[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6):37-40.

[1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EB/OL].(2018-02-11)[2019-02-11] .http://www.djrd.gov.cn/html/sjdzl/18/02/4741-2.html.

[16]王岚.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 (7):215.

[17]苏克明,等. 凉山彝族道德研究[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70,114-116.

[18]潘定智,杨培德,张寒梅.苗族古歌·贵州民间文学选粹丛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139.

[19]中国作家协会贵阳分会.民间文学资料(第14集)[M].1959:174,176.

[20]梁庭望,罗宾. 壮族伦理道德长诗传扬歌译注[M]. 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5:126-127.

[21]黔西南布依族清代乡规民约碑文选[M]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史志办公室编印,1986:48,32-33,81,48.

[22]潘定智,杨培德,张寒梅.苗族古歌·贵州民间文学选粹丛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139.

[23]高婕. 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实践及其反思[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5,(6):134-140.

收稿日期:2019-11-12责任编辑:许瑶丽

猜你喜欢

乡风文明优秀传统文化少数民族
Jiao Ayi| 《娇阿依》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的服装
皖北美丽乡村建设中乡风文明培育解析
乡风文明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研究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加快乡风文明建设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浅析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与建议
《少数民族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