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州骑楼的市井风情

2020-06-05冯沛祖

同舟共进 2020年4期
关键词:骑楼马路广州

冯沛祖

骑楼,临街而建,宜居宜商。因二层以上部分跨建在人行道上,故名骑楼——骑在人行道上的楼房。骑楼鲜有单独一间的,而是相互联接,柱子形成一条长长的柱廊。一边是马路,一边是相连的商铺,则称骑楼街。

骑楼首层大多作商业店铺,二楼以上作住宅、货仓或写字楼,这可充分利用土地;广州日晒苦长,炎热多雨,骑楼既可为路人遮阳挡雨隔热,又可防止阳光直射店铺,利于商店敞开门面,陈列商品以招徕顾客。不管风雨烈日,行人都可逛街。于是,近代以来广州商业蓬勃发展,骑楼应记一功。

骑楼遍布岭南各大小城镇,不过此建筑形式始于广州城,规模亦以广州城为最大最壮观,可称广州最富代表性的建筑形式。岭北罕见骑楼,因而广州那一眼看不到边的骑楼街就成了羊城的一大景观,成了全国独具风格的建筑文化。

大行其道

广州骑楼始建于何时,没有公认。比较常见的说法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末时期,广州城中一德社与圣心大教堂(石室)对出的圣心路两旁已出现骑楼建筑。然而,这个说法大概是讹传。

一德社,街巷名,本在城墙之北侧。清末时是高大城墙脚下一条并不宽阔的小巷,沿街是一列平房商铺,店主有可能用木柱支撑,搭建了一排遮阳篷或檐盖,但没有空间修筑真正的商业骑楼。直到1920年,这段城墙才被拆去,城基辟建马路,即一德路,并沿路建骑楼。

至于石室正门前对出的圣心路,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才辟建的。20世纪初,圣心堂正门前是民宅,并没有路,只有东西两侧的两条窄巷,也建不成骑楼。

封建时代,直到清末民初,广州民宅基本上是平房,而且街巷甚窄,不可能建成骑楼街。事实上,广州城大规模兴建商业骑楼街,是在拆城墙、开马路之后。随着马路的开建而沿路修建,几乎可称如影随形。所谓骑楼街,实是骑楼马路。

民国元年(1912),广东军政府时期,广东省警察厅颁布了城建细则,首次提出“骑楼”一词,规定:“凡堤岸及各马路建造铺屋,均应在自置私地内留宽八英尺建造有脚骑楼,以利交通。”民国七年(1918),广州设立了市政公所,开始对建筑工程实行管理,制定《建筑骑楼简章》。随后大规模拆城筑路,广州城主干道陆续辟建,同时拓宽商业街。现代城市必然要开辟专供机动车行驶的道路,同时要开辟人行道。骑楼建筑应运而生,逐渐兴起。

其时,对多宽的马路建造多深多高的骑楼,均有规定。1920年,市政公所按照价格高低,将马路两旁的骑楼地分为七等,第一等骑楼地位于一德路、太平路、永汉路(今北京路)、惠爱中路(今中山四路)一带,这一带是市中心的黄金地段,自然地价最贵。

由于钢筋混凝土技术已渐普及,于是规定“其柱如用士敏土铁条结柱”,骑楼可盖到五层。那时,骑楼的修建还能提高商铺的身价。马路两旁商铺地块的业主,修建骑楼、铺设人行道后,官方就支持他们涨租。于是,业主纷纷修建骑楼,广州骑楼街开始连片出现。

1921年2月15日,中国第一个市政府——广州市政厅成立,标志着广州正式建市。负责市政建设的是工务局,留美博士程天固出任局长,他与同僚们将欧洲的骑楼建筑理念带进了当时广州城的建设中。当年,市政厅进一步作出规范,建筑马路时必须留有空地建筑骑楼。此后,广州进入骑楼建造的兴盛期。

不修骑楼,就没法开门做生意。骑楼街的建设于是大行其道,风靡全城。至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约十年时间,广州建成了约40公里长的骑楼街,各式骑楼商铺达两万余间,平均每50个广州人就有1间商铺,可见商贸之繁盛。今中山四、五、六路是广州最早的商贸区,繁盛时期有上百家老字号。许多老字号早年便是从骑楼街崛起,然后名扬全国,以至海外。

中西合璧

广州的骑楼地图,就是民国前期广州城建的集中表现。

广州骑楼街多为东西向,南北向的较少。这与当时城市空间结构有一定关系。在海珠桥1933年开通以前,广州城市功能空间主要呈东西向展开。大致而言,西关是商贸区,城区中心(旧越秀区)是行政区,东山是达官贵人的居住区,这就决定了东西向道路要比南北向道路更为重要,也更繁华。另外,东西向道路使骑楼建筑呈南北朝向,易于采光通风,亦可避开长时间的“西斜热”(粤语,指夏天下午烈日照射)直晒,宜居宜商。

在岭南城市的早期骑楼中,广州骑楼宽阔高挺,结构稳固,装饰亦较为丰富多彩。一般为上居下铺,或前铺后居。有的直接穿过店铺到后座或上二楼,有的在建筑物旁边或侧边尾另设上落楼梯。在行人道后有房屋,在端处设小通天,以利通风。利用前后檐的高低差开窗,通風采光。临街立面,二楼窗台设商号招牌,左右柱面写上广告词。

广州骑楼街风格各异,但又成行成市、相连成廊。一般为柱廊、楼体和顶部山花三段式格局。柱廊混杂了中西风格的各种柱式,早期多采用西方古典式拱廊,后逐渐代以简洁的现代梁柱结构。楼体大致有三种做法:一是骑楼实墙上开窗,窗子上的形状和装饰各种各样,有巴洛克、洛可可的痕迹,也有中国传统的装饰图案;二是骑楼凹空作外廊,更多地采用类似希腊、罗马的柱式,也有伊斯兰风格的尖拱券廊等;三是骑楼挑出阳台,大多为露天,也有与各式柱子结合,形成观瞻空间。

顶部是主要装饰部位,重点在山花。山花指在檐部上面的山墙,这是西方古典建筑特有的元素。西式山花从国外传入广州,称“楼额”,塑有店号或年代等。更考究者,利用顶楼天台前端的女儿墙中央处,建一至两米的小牌坊,中心砌一实心墙,上塑楼名、商号。形形色色的山花,使骑楼顶部形成多姿多彩的建筑造型。

广州骑楼建筑形式多样,其外部构造可见古希腊、古罗马形式,也可见富有曲线动态的巴洛克式;既有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也有中西合璧的折衷主义形式。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建筑文化与风格体现在广州的骑楼街上,“中西合璧”名不虚传,又被称为“万国建筑博物馆”。

羊城风韵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太平路南段一带,连同沿珠江北岸向东西延伸的长堤与西堤,这一商店群区呈丁字形格局,是全市三大中心商业区之一,称西濠口商业区。酒楼、百货公司、电影院云集,街头车水马龙,相当热闹。广州最典型、最有气派的骑楼建筑如新亚大酒店、南方大厦、爱群大厦等就在此商业区内。此地至今仍保存大量民国时期骑楼建筑。

至于珠江河南,也有南华路、同福路的临街骑楼,整齐完整,辅以趟栊门大屋,彰显出清末民初的商市风貌,别有一番风韵,是广州现存不多的城市历史建筑。

越秀老城区内,骑楼街基本上是连续的典型骑楼街,延伸很长一段路,无间断,形成长长的柱廊,道路两侧基本上没有栽树。这些连续骑楼街的立面装饰精致,反映了广州历史上商业繁华、商家奢富的景况。骑楼街的看点,在于连绵不断的敞廊,建筑高度统一,风格一致。延续而生、富有韵律的骑楼街,形成蜿蜒的天际线。立面外观虚实对比,空间充满层次感,亦丰富了沿街景观。

新亚大酒店、新华酒店和爱群大厦等,可谓骑楼式建筑物中的佼佼者。广州骑楼不少出自大家之手,风格融会中西:仿希腊柱廊式骑楼,可以新亚大酒店为代表;古罗马券廊式骑楼,可以新华酒店为代表;哥特式骑楼,可以爱群大厦为代表。

骑楼街历史上商业繁华,多是业主亲自督建的私人物业。建材精美、装饰考究,为求牢固美观,往往不惜重金。因而完整性较好,建筑艺术价值较高。如大新公司(今南方大厦),火焚之后经修复仍然使用至今。曾计划15天内拆除的六二三路骑楼,由于坚固异常,结果足足用了两个月时间。

骑楼渐远

广州商贸繁华,地少人多。骑楼建筑或是前铺后居,或是上居下铺,楼上住人,楼下走道,好不惬意。在炎热多雨的广州,骑楼建筑避风雨,防日晒,利于行走购物,同时方便商家打开门面做生意,成行成市。骑楼为买卖双方提供了方便,正是其永恒的情感主题。

广州人喜欢户外活动,如逛街,逛商店,沿街散步乘凉,上街购报、看报,喜欢听曲看戏,下棋、品茶、交际等等。骑楼满足了这些多元活动的需要。昔日骑楼有阅报栏、卖报刊的小摊档,有流动师傅补镬、铲刀、磨剪子,有江湖卖艺、盲人卖唱。电影院和戏院的“外门厅”贴满广告、影片简介、剧照,茶居(茶楼)的“外门厅”骑楼柱子上写着富有文化品位的对联,架空露出的二层两边侧墙表面描绘着岭南民间流传的故事彩画,顶面悬挂着岭南花灯……各种市井气息汇聚于骑楼空间,这正是骑楼文化的本质。

再者,骑楼街有特色,立面外观虚实对比强烈,空间层次强,景观有魅力。还能严格区分人行与车行交通线,提高安全性,减少交通事故。因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骑楼深受喜爱。这种情结经久不断,至今仍是广州人的共同记忆。

可是,骑楼的种种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常年居住其中并非享受。实质上,骑楼就是联成长列的竹筒屋。共用侧墙,山墙无窗,仅靠前后窗采光通风,造成骑楼后部居所阴暗潮湿。室内多数面积被搭建阁楼,用作床铺,起居空间狭小。室内行走主要靠半米多点的巷道、梯间来解决,相当挤迫。骑楼临马路,受噪音干扰,繁华路段尤甚。将一长列支撑楼房的柱子立在马路边,植树绿化就无从谈起了。

更严重的问题是祝融光顾。上世纪20年代,广州几乎每年都会发生近两百起火灾,焚毁的房屋少则数百间,多则上千间。火神最爱光顾的就是店铺。骑楼街鳞次栉比,商铺成行成市,卖煤油鞭炮的,卖木器竹器的,扎堆在一处。楼下做买卖,楼上住人兼做仓库,一不小心蹦出一点火星沾到货物上,就有可能引发一场大火。一家起火,左邻右舍全跟着遭殃。

20世纪20年代后期,受到西方近代城市“花园住宅区”和“田园城市”的观念影响,广州政府逐渐意识到绿化对于城市建设的重要性。30年代初期,政府开始推行栽种行道树,继而具体规定一些路段不得再建骑楼。广州的骑楼建设自此渐趋缓慢以至基本停建。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修建地铁、内环路,旧城再开发等工程轮番开展,骑楼街更是加速远去了。中山三路、四路原来是典型的骑楼商业街。20世纪90年代前期,地铁修建至此,从地下穿行而过,并拓宽道路。于是,沿街的成片骑楼消失了。骑楼下的众多老字号,老广州们如数家珍的一乐也理发店、艳芳照相馆、华北饭店、致美斋、东江饭店、大学鞋店等著名商店食肆,亦先后撤离。

旧街新貌

如今的广州城内,现存比较完整的骑楼街有:上下九路、第十甫路、越华路、文明路、一德路、海珠南路、大新路、万福路、恩宁路、龙津路、南华西路等。

上下九—第十甫路、北京路骑楼街,作为著名传统商业街,至今仍然闻名海内外。除了少数商贸旺地,当下广州骑楼街的一大特点是与批发市场共存。骑楼这种建筑形式,最为适合批发市场,既能对外展示琳琅商品,又能仓储货物。得此便利,广州老城区的批发市场闻名全国。大新路成为鞋类专业街。一德路容纳了大大小小数十个批发市场,万余商户。而在六二三路清平路药材市场带动下,周边的骑楼街发展起玉器、纽扣辅料等批发市场。市面兴旺,昼夜不息。

传统的骑楼马路,显然已不合时宜。而骑楼这种土生风物,毕竟适宜于广州的水土——敞廊式骑楼,最宜于遮阳光避风雨。于是,在保存旧骑楼的同时,新一代的骑楼也应运而生,使广州骑楼文化得以延续。

新形式的骑楼,往往是高层建筑,首层架空。骑楼通道仍是提供公共空间,发挥传统骑楼的功能——供人遮阳避雨。但是通道旁已不再是连排的敞开门面的小商铺,而是当代大商场。这种形式可见于长堤及中山四路等处的新建骑楼。有些新高层住宅小区,也采用架空首层的做法,这可以看作是对爱群酒店“柱列骑楼”的继承和发展。

还有些新骑楼建筑形式。一種如“江湾新城”,它位于珠江江岸,架空首层以免遮挡市民观赏珠江的野视;另一种是室内大空间的“骑楼”,如荔湾广场、天河城等,环绕中庭建多层骑楼。这两种新形式跟传统骑楼已相距颇远。尽管如此,骑楼为行人遮风避雨的温情暖意,就这样传递到了下一代广州人。

猜你喜欢

骑楼马路广州
没有叫停!广州旧改,还在稳步推进……
117平、4房、7飘窗,光大来惊艳广州了!
9000万平!超20家房企厮杀! 2020年上半年,广州“旧改王”花落谁家?
多彩广州
人来车往的马路
我爱南华路的骑楼
骑楼人家
过马路
骑楼的故事
过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