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现状

2020-06-05艾金龙

广西农业机械化 2020年1期
关键词:主体农产品经营

艾金龙 王 欢

(益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益阳 413049)

1 中国农产品质量追溯进展

2000年,我国开始了农产品安全质量追溯体系建设。2010年,我国成立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该机构的设立使得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有了主体负责单位,有利于统筹管理全国范围内的食品安全工作。经过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条例、规范的制定,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制度已基本建立。[1]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型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作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尤其是农产品智慧追溯平台的建设工作如火如荼,大大促进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提高、增强了人民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识,为农产品智慧溯源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

中国农产品安全质量追溯呈现由上至下、由点及面、多部门多地方推进的特点。如农业农村部作为最直接的行业主管部门,一方面积极主动推进追溯制度建设,如追溯体系建设、追溯技术标准建设,以及将三品一标示范基地与农产品追溯试点工作相挂钩等;另一方面进行平台建设,如主导信息平台建设,提供资金技术等,由企业免费使用,后续追溯信息采集、标识张贴等由企业自主完成,形成多级主管单位协同奋进,生产经营主体积极接入的一套农产品安全质量追溯模式。[3]

2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建设示例

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系统平台是追溯体系建设的基础,也是追溯与监管的实现方式。[4]追溯平台设计一般分为标准规范、技术支持、数据库、应用系统等4个体系。至于标准规范、技术支持、数据库方面,目前虽然还存在不足,但是基本能够满足需求,这里的薄弱环节实际在于应用系统。应用系统共包含系统管理员登录系统、监管部门登录系统、消费者查询系统、可视化数据分析系统、生产经营主体登录系统。[5]

2.1 系统管理员登录系统

系统管理员是平台研发单位独有的权限。系统管理员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后台数据库设计,优化平台功能结构,对平台包含的基本信息进行查看和管理。

2.2 监管部门登录系统

监管部门登录系统供一级或多级监管部门主体使用,实现对于农资经营单位、生产企业各项经营或农事活动信息的全面监督管控。

2.3 消费者查询系统

用户群体可通过查询系统对入驻平台的产品查询相关溯源的信息。可视化数据分析系统只有系统管理员和各级监管部门可以查看,其目的主要是给政府监管部门提供直接的数据展示和分析,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对外进行数据的宣传展示。[6]

图1 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溯源系统流程思路,保障人民舌尖上的安全

2.4 生产经营主体登录系统

通过设置一定准入标准,来获得较高质量的生产经营主体用户,如常见的“三品一标”企业、菜篮子企业和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在生产端,生产主体提供生产档案、产品档案,在流通环节,由经营主体提供所有的流通档案。

2.4.1 生产端的生产档案。生产端的生产档案主要包括:农户信息(如农户姓名、年龄等)、地块信息(地块位置、经纬度、面积、土壤肥力甚至重金属情况及农残情况等)、农资信息(如农药化肥的使用、农业机械的使用等)、生产信息(如生产品种、种子来源、在生产过程中进行了什么操作,具体的时间甚至包括每个阶段的图片或视频等)。

2.4.2 产品档案。产品档案主要包括:资质信息、质检信息和包装信息。资质信息如公司或合作社名字、生产经营许可证以及三品一标、菜篮子及龙头企业等相关证件。质检信息主要是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和产品采收后由政府相关监管部门如质监局进行相关质量指标的检测之后给与的信息说明,其中包括针对无公害农产品的政府强制性检测以及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的企业自主申请的更加严格的检测等。

包装信息主要包括:包装时间、包装材质、保质期等。

2.4.3 流通档案。流通档案主要是指在产品流动过程中产生的信息:包括从农场到仓库、从农场到超市或商场所产生的信息。如在产品从农场运输到仓库、从农场运到超市、从仓库运到超市的过程中,是什么时候进行的,是从哪里到哪里,走什么路线,是否用冷藏车,冷藏车的环境如何,经历多长时间等等。

在生产端的生产档案完成之前,生产单位尤其是经营单位,需在平台上作为生产经营主体登陆,激活账号,申请二维码。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实时地将生产经营档案与二维码进行动态关联,在出场后,由销售主体根据生产经营主体提供的二维码,将后续流通信息进行完善。最终包含了生产档案、产品档案、流通档案的二维码就形成了产品的身份证,最终消费者买到进行了进行过信息溯源的产品,通过扫码的方式就能获得以上生产档案、产品档案及流通档案的详细信息。

3 中国农产品质量追溯的不足

农产品质量溯源是一套复杂的系统,时间跨度大、实施过程庞杂、参与主体复杂,以至于目前我国的农产品质量追溯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

3.1 数据采集不全面

中国农业的经营主体还是小农小户,农业集中程度不高,生产及经营主体较为分散,单位农业生产规模较小,这就导致了很大一部分农产品的信息并不会接入到溯源平台。因为接入到溯源平台的过程比较麻烦,申请程序比较复杂,前端工作如经营主体资质信息对于很多小农小户而言并不存在,而农业合作社目前也并未全面覆盖所有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7]

而接入到溯源平台之后,按照溯源平台的要求,农产品生产经营全过程所产生的信息必须全部接入平台,这也存在着难度,一方面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对于现代信息化技术的掌握不够,使得溯源操作比较麻烦;另一方面,本身这种溯源也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尤其是农户自身产品的用药方面,很多农户并不具备专业用药知识,加上农资市场商品名较为混乱,农户用肥用药方面势必存在风险。对于规模较小、或者利润较低的农户,以上的这些困难足以让他们对农产品质量溯源望而却步。

此外,还有一部分生产经营主体,可能会刻意地漏掉、篡改生产经营信息,这使得平台有效数据的采集率进一步降低。

3.2 数据采集不深入

在我国农产品质量追溯的过程中,对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精确度和深度的建设不足。[8]从前面我们的平台建设示例中可以看出,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涉及到覆盖到农产品生产、检测、流通等多个过程,而每个过程实际上又包含着多个亚过程,每个亚过程又包含很多步骤。

因此,农产品安全质量追溯实际上涉及的产业链是很长的,参与的成员是比较复杂的,既包含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成员,又包含其他辅助性成员。对其中任何一个环节、过程、亚过程、步骤的忽视,对其中任何一方参与成员的疏忽,都可能导致这一环节或这一参与方的的数据出现问题,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其他环节或其他参与方的数据,甚至最终导致产品数据完全无效。

而且农产品质量追溯涉及的范围较广,各类农产品之间的差异较大,甚至整个追溯体系都缺乏统一的执行标准,这都会导致农产品质量追溯过程出现问题,较难实现对整个追溯流程信息的精准获取。

目前大多数的农产品追溯体系实际上并未实现全产业链的追溯,这样就导致最终形成的产品的真正追溯信息的价值并不是很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所存在的隐患并未完全消除,也就无法从根本上消除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担忧。

3.3 数据采集过程繁琐

由于中国可追溯体系建设时间晚、起步迟,目前各部门特别是基层各方面如人才建设、技术水平、硬件设施等都不尽如人意,一时无法全方位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9]

对于质量追溯工作,由于其具备一定的行业壁垒,所以从事质量溯源的工作人员,需进行专门的培训和学习,但遗憾的是,目前的培训程度还远远不够,甚至很多地方出现师资缺乏的现象。而且质量监管系统一直处于不断的完善之中,那么相应的知识体系应该也是在不断的与时俱进,这实际上对于较偏远地区的从业人员的知识体系更新提出了挑战。

此外,硬件设备的缺乏也是制约农产品质量追溯进行的重要原因:农产品质量追溯实际上包含多很多环节的数据采集,而这些数据的采集需要利用相应的硬件设备来进行,而这些设备通常价格较为昂贵,因此也阻碍了农产品质量追溯的普及。

前些年江浙沪一带进行了农产品质量溯源体系数据采集的专人负责制,在村一级的行政机构常备质量溯源数据采集和录入人员。内地地区也进行了模仿,但是没有强大的政府补贴作为后盾,这样的工作也难以维持长久。对主管部门尚且如此,那么对从事农业生产的经营主体,情况就更难以保证了。

3.4 有效数据共享性低

各级政府部分、不同主管部门都开始了溯源平台建设。各个平台建设可能具备一定的特殊性,如不同地方的平台,功能侧重点不一样,不同的主管部门,功能的侧重点也会存在不一样。这其实导致了如下问题的出现。

3.4.1 重复建设多[10]。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农产品质量溯源的平台有超过1万个,而这些平台的框架功能基本上都是较为类似的,都是为了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质量监控,保障人民舌尖上的安全,虽然有一些侧重点的不一致,但是总体上来将,绝大多数溯源平台都是属于重复建设,造成了大量的浪费。

3.4.2 信息分散。本来接入平台的信息就不是很多,还会分散在各个平台之中,导致各个平台中所存储的有效信息都较为不足,难以通过溯源平台真正实现农业的宏观调控。总体来说,平台纷繁复杂,而这些平台隶属的监管部门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导致最终平台数据缺乏有效共享。

3.4.3 标识载体不统一。目前有三种主流的标识载体:一维条码、二维条码和射频识别。三种类型的标识载体各有优势,不同类型的农产品对追溯信息的传递要求不一样,难以实现标准的统一,不同类型的标识之间进行信息传递和转换的技术不成熟,目前未能很好地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

4 总结与展望

农产品安全质量追溯由于时间跨度大、实施过程庞杂、参与成员复杂等系列原因,导致目前我国的农产品安全质量追溯还存在数据采集不全面、数据采集不深入、数据采集过程繁琐、有效数据共享性低等问题。

农产品安全溯源的时间成本、劳动力成本以及资金成本较高,最终导致农产品生产、流通的成本较高。如果这些成本不能被市场所认可,很容易最终造成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损失,带来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因为质量追溯而发生的额外风险,甚至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可能会一直存在。

鉴于农产品安全质量追溯还存在着这些问题,那么找到合适的突破点,进行针对性的以点带面、先深入后全面的溯源工作,是真正实现农产品质量追溯的最初条件。提高技术研发能力,提高溯源设备、平台的易操作性,极大降低溯源带来的附加成本是未来长期需要坚持的主攻方向。提高社会对农产品质量溯源的认知,普及农产品安全追溯的相关知识,使得优质产品能够对应较优水平的价格,是最终实现农产品长久持续市场推动的根本保障。

猜你喜欢

主体农产品经营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园林一角与位置经营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变争夺战为经营战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