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题材纪录片文化传承探略
2020-06-04马一卉
马一卉
【摘要】藏族题材纪录片顺延历史的轨迹描绘着藏族人民生活形态和思想意识的嬗变。改革开放后,理性与真实开始成为藏族题材纪录片的主题。藏族本土导演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成功地褪去藏族原有的神秘化、妖魔化面纱,重塑了藏族在国际传播中的新形象。探讨民族志纪录片的文化传承,有助于提升藏文化的传播可信度,实现藏族题材纪录片的史料价值。
【关键词】藏族题材纪录片;民族文化传承;民族志影像资料
1. 传承藏民族的文化精神内涵
千百年来,交通的不便、地域的闭塞以及不发达的经济条件,加之藏族人民固有的游牧文化生活习惯,致使藏区与世隔绝。纪录片首次记录藏区的精神文化、生活环境、社会面貌,可追溯到1903年,一位名叫威廉·费尔希纳的德国探险家,将自己游历西藏的所见所听所感通过镜头拍摄记录下来,《西藏东部探寻》一片中,呈现出藏族人民的精神状态,这是对当时闭关绝市的传统藏族寥若星辰的记录。他对神秘藏区充满着好奇,多次带着窥探心理涉险入藏。这种行为在当时的藏区是不被欢迎的,但也正是远征的西方人历经千难万险,将雪域藏族的生活记录下来,才使得后辈可以通过“他者”视角观察了解这些传统的藏族先辈们的生活及宗教文化,使得藏族同胞鲜活的形象得以镌刻。
藏族题材纪录片作为藏族的民族史册,在每个历史阶段都凸显出特有的文化含义。纪录片《神圣的鼓手》,记录了两个藏民族生活村落在传统的六月歌舞节热闹欢聚的情况,这其中包含着对藏族祭天、驱邪、祈福等文化仪式的详实记录。与此相似的还有对“六月会”着重体现的纪录片《隆务河畔的鼓声》,以及对藏民们拜山转湖的传统宗教祭祀文化描摹的纪录片《水羊年·纳木措》。这些藏族题材纪录片从不同领域传承着民俗文化,将藏区同胞的日常生活和情感观念呈现在镜头之上,都是以展示藏民族传统文化习俗为主题,对记录变迁中藏民族的历史文化具有历史意义。
纪录片以它独有的方式,一方面传承着藏族的传统民俗文化,承担着延续民族文化的责任,另一方面也改变着人们对藏族的认知。很多纪录片导演试图用镜头来解密雪域景象。纪录片《黑颈鹤之乡》和《风雪可可西里》聚焦生活在青藏高原的黑颈鹤和藏羚羊,由他们的生活动态揭示出雪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与自然共处的氛围。大型纪录片《第三极》大量运用了生态美学的视角,通过对雪域高原藏族人民生活的记录,凸显出雪域地区的壮丽景象。越来越多的藏族题材纪录片涌现而出,并由自然与人共处生态问题的基础上唤起对环境保护的诉求,这些纪录片多角度地描绘着藏区浑然天成的自然景观,并与此同时,向世界诉说着淳朴的藏族人民在严寒之地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他们在原生态的生存环境中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青藏高原孕育着中国大部分藏族人民,他们特有的文化体系、宗教信仰吸引着无数外族人的目光,众多民族志纪录片将镜头对准藏族最真实的生活,让人们去了解藏族同胞在现代与传统交替中的日常百态,尝试用以小见大的视角展现藏民族的行为特征,为外族人了解最真实的藏民族提供了一个视觉化的平台。藏族题材纪录片是对藏族精神内涵的坚守,在不断梳理其文化传承内涵的脉络中,彰显出藏族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形象。
2. 藏族题材纪录片传播态势分析
在信息化影响力逐步扩大的背景下,藏民族的日常生活和文化理念也在不断改变,原本闭塞的生活环境悄然间发生改变。我国在文化浪潮的激流中将提升文化软实力视为工作重心,也成为每个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着重考虑的方向。藏族题材纪录片在民族志影像记录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众多学者的青睐,纪录片将镜头记录内容对焦在生活方式、文化传承等具有人类学特征的方向。同时,作为一种文化代表符号,也是对精神文化和生活方式刻画的艺术表达形式。其旨在在真实记录现实生活和展现人文精神情怀的基础之上,凸显出本身所具有的真实文化内涵,当然这也对藏族题材纪录片提出了要求,导演们必须将纪录片的定位立足于市场化的前提之下,立足于生活真实性的内容之上。基于客观真实的基础上多元化地呈现我国藏区同胞的新时代面貌,用镜头去刻画他们在适应传统与现代过渡时期的心理反应。藏族题材纪录片,在少数民族人类学影像发展史的构成中占有绝对重要的历史角色,它的客观决定了其文化传播与精神传承媒的媒介价值,可以真实地向世界展示独属于藏族人类学的精神文化。因此,应该将藏民族本真的传统文化和现代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相结合,作为记录手段,将大量创作藏族本土母语纪录片作为发展目标,才能在现有的基础上拓宽藏族题材纪录片的选材渠道和拍摄角度,从而更真实地展现出藏族所具有的民族文化内涵和习俗特色,提高藏族在国内乃至在国际文化界的影响力。藏族题材纪录片成为国内外学者了解藏族、展示藏族越来越中意的影像载体。同时,也是藏族题材纪录片的存在,让人们开始重视对民族志影像资料的保存,因为它不仅是对精神文化的再延续,更是一种珍贵的影像史料。
随着人们对科学技术的追逐,纪录片的创作模式也不断更新。数字技术的到来也使许多学者开始质疑纪录片的真实属性,因为它影响的不仅是拍摄方式和传播方式,更表现在拍摄内容上的使用,比如纪录片《故宫》为了还原古代王朝的生活环境,在制作时就利用CG数字技术,根据史料记载和描述,还原历史原貌,通过模拟打造一场视觉上的盛宴。这种现象引发众多学者的讨论或反对,但不可否认的是,数字技术是纪录片发展中必经之路。将科学技术放于藏族文化生活记录中合理利用,不仅能将历史重现,更加精准地拓宽文化探索领域,也是传播民族文化精神内涵,树立本民族真实形象的重要手段。
藏族题材纪录片的构成包含不少外族导演的作品,介于民族文化不一致,对民族精神理解偏差等原因,这些纪录片中也存在主观臆想的成分,为了鼓励更真实的藏族纪录片作品,国家出台了众多优惠政策鼓励本族纪录片的作品创作。结合科技进步与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将视线转移到藏族本族群体的生活体态,这时候也涌现出众多藏族本土导演,他们用自己的镜头和家乡的语言去解构自己的文化,兴起了一场场“村民影像”文化活动,这些纪录片也成为藏族题材纪录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纪录片《最后的防雹师》《桑耶寺》《翠松拉姆》等等,將内容定于传统风俗记录、物质文化或人物传记,成为构建藏族民族志影像的重要主城部分,不仅提升了藏族人民的文化自信,更具纪实性地体现出藏民族的精神内涵。藏语纪录片的良好发展,一方面能客观真实的记录与传承藏民族的精神文化风俗,从而成为外族人了解藏族、认识藏族的影像文化参照物,从而更准确地理解藏文化,另一方面这些纪录片承担着人类学文化的传播责任,是研究藏族文化、传播藏族精神的重要影像史料,在保护和传承藏族文化产的同时,可以在国际上塑造一个新的藏族形象。
3. 拓宽文化展现视角进行文化传播
藏族题材纪录片历来是中国少数民族影像文化的瑰宝之地,在影像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众多学科中,展现出其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史料价值。人们热衷于讨论纪录片画面中所传递出的文化内涵,也擅长于通过对画面剖析,更具针对性地解析在纪录片外延下所蕴含的精神层面。对民族志文化的探究,有学者曾经指出,关于纪录片的拍摄,不仅使用镜头做生活和文化记录,更要养成一种文学习惯,要学会透过镜头去展现画面里的精神内涵。纵观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从九十年代开始逐渐走向成熟,民族志影像记录更是在人类学的指导下,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元素特征,从宗教、精神、习俗等不同文化视角展开拍摄,进行文化传播,以便后辈了解民族历史。基于藏族本身的深厚文化底蕴以及在我国历史、政治以及地理位置上的特殊地位,国家逐渐大力扶持民族文化教育和民族精神建设。开通了很多以纪录片为主的栏目、频道,这一现象的出现刺激了纪录片的拍摄量,更是鼓励了民族志创作者的艺术热情,藏族题材纪录片的创作者们开始拓宽选材领域,从以往单一的宗教信仰、自然风景拓展到邻里关系、工作家庭等方面,这种源于生活的艺术纪实不仅重现了民族生活日常,凸显出藏族题材纪录片的艺术性,更让外族人民客观真实地了解藏族文化,提升了藏族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4. 结语
藏学热的升温激励众多影像学者用镜头记录藏族社会的发展变迁和文化习俗,而藏族题材纪录片作为中国少数民族影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年代的纪录片印着社会历史变迁所带给民族的时代烙印,也正是基于纪录片独有的“文献资料”和“档案资料”的真实性特征,使得藏族文化得以传播,从而为后人提供了全面的藏学研究史料。
参考资料:
[1]倪祥保、缪言.近年来西藏题材纪录片的创新发展[J],电影评介,2016(6):5-8.
[2]张明.藏族题材纪录片发展述略[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8),95-99.
[3]朱靖江.“土著影像”与后殖民时代的影像民族志[J],世界民族2012(4),29-34.
[4]小川绅介著、冯艳译.收割电影:追寻纪录片中至高无上的幸福[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5.
[5]扎西旺加、次仁多吉.無限视域:专访纪录片摄影师扎西旺加和次仁多吉[J],西藏人文地理,2008(4),1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