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下地方高校戏剧影视表演专业课外实践教学探索
2020-06-04朱玲玲
朱玲玲
【摘要】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在高校扩招,每年大批本科毕业生输入社会的大背景下,如何提高学生就业率成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地方高校应该立足于地方特色,着力为地方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地方高校 表演 产教融合 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8年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产教融合下地方高校戏剧与影视表演专业课外实践教学改革探索”(项目编号:183059)阶段性研究成果。
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其人才培养模式与毕业生就业率有着直接关联。2013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发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报告,提出了发展应用型本科的思路,该思路是为了增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竞争能力,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策略是地方性高校发展的重要途径。
1. 行业现状
表演专业是一个立足市场的应用型专业,在专业培养中,高校应重视与市场需求的接轨。近年来到重庆拍摄的影视剧也呈上升趋势,从《疯狂的石头》开始,到《火锅英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再到获得第35届香港电影金像奖7项奖项的《踏雪寻梅》,重庆越来越被熟知,逐渐成为了网红城市。尽管如此,重庆演员的市场需求远远比不上北京、上海和横店,很多剧组都是确定了主要演员以后再到重庆取景进行拍摄,在拍摄过程中会在当地为戏份较轻的角色挑选演员。重庆的话剧市场在国内也并不算繁荣,除了几个专业团体以外,303话剧社算重庆市内唯一活跃的民营剧社,虽然定期推出剧目但是受众人群并不算多。因此作为重庆本土的地方高校表演专业毕业生,如果只在影视剧和话剧市场上寻求就业机会会受到地方文化整体氛围的局限。
儿童剧的发展在全国都成上升趋势。同为舞台表演,儿童剧和普通话剧相比更容易收回成本。从市场定位上来说,儿童剧的受众群主要是小朋友,但是会扩展到成年人群,一般来说小朋友在观演的过程中都必须有至少一个家长陪同,因此儿童剧的售票都是以亲子票的形式出售,这样的观演模式会相应的提高票房。对于创作周期和成本来说儿童剧也相对容易和简单一些。儿童剧一般时长会在一个小时左右,话剧则一般在两个小时左右,少了一半的演出容量首先对剧本的前期创作就减少了相应的工作量,儿童剧的剧本结构也相对简单,讲清楚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即可,不像话剧剧本讲究起承转合,讲究人物形象的丰满,再者众多经典的童话故事和寓言故事都可以作为儿童剧的创作基础。
笔者所在单位重庆人文科技学院于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从西南大学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普通本科高校,学校设置的表演专业从2005年招生至今,毕业生已超过四百人,师生共创的话剧剧目《毕业季》、《家园》,小品《善待》,朗诵作品《高粱酒》等原创作品多次获得全国以及重庆市戏剧节的重要奖项。
专业培养方案强调面向各级文化艺术团体、广播电视系统、企事业单位和群众文化艺术机构等单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戏剧学表演专业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扎实的专业创作技能及较强的创新能力,能从事影视、戏剧、文艺节目的表演、创作和组织活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按照社会需求和学校定位,强调实践,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提倡学生自主的创造力,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缺点,进行个性化的培养。
2. 产教融合
我国在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一文中首先提出了“产教结合”的概念,之后在2013 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出“产教融合”的概念,于2015年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
产教融合最早实施于职业技术教育,在国外也有着与产教融合相类似的教育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 模式、 美国CBE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模式和澳大利亚的TAFE 教育模式等,不管是哪种模式,其核心都是从适应市场出发,按行业需求来确定培养目标;特点是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培养应用型人才,將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促进教和学,让工作训练成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模式的内容包括:校企双方联合制订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聘请行业中有代表性的企业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组织教学内容,构建各项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块;要求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去企业实习;教师从有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中聘请。产教结合属于实践教育模式的一种,它的优势在于让学生将课堂学习的内容和企业的实际工作相结合,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知识,然后再根据实际的需要不断调整学习的方向和侧重点。
在本科应用型专业开展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建立有效的产教融合合作的长效机制,是破解艺术教育弊端的一剂良方。可以说产教融合是时代的召唤,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发展的趋势。因此,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本科艺术类人才培养实用型人才,增强艺术教育活力的需要。
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和相关的文化企业建立“产教结合”的合作关系,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是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个有效的途径。在平台的搭建过程中引入具体的项目进行合作,以达到企业和学校双赢的效果。从2017年开始,学校(重人科)与深圳市小橙堡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重庆市场分部开始合作,联合打造西南片区小橙堡周末儿童剧场基地,组建重庆基地演出团队,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由于儿童剧的创作门槛相对较低,现在有很多剧团和文化企业以及私人团体都想在这市场里分一杯羹。作为学校,在平台的搭建过程中应该为学生和学校的发展严格把关。从专业层面来说,相对话剧创作中的角色性格,儿童剧中的角色性格比较单一,参加儿童剧的排演可以作为表演专业学生接触舞台演出的一个入门途径,当然专业人才培养不能止步于简单角色的塑造,这只是一个阶段的训练目的,让学生可以在校期间接触到真正面对观众的舞台演出,积累一定的舞台经验。
3. 适应市场
不管是产教融合还是校企合作,其出发点都是让高校的教育和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适应市场的需求。对于学生来说,儿童剧的排演在人物性格塑造上要求不高,但对于声乐和形体方面的要求相对较高。由于它的受众群是小朋友,所以在舞台氛围上是有要求的,歌舞是营造舞台氛围最有力的手段。目前,国内高校所开设的戏剧表演专业,在教学内容上多是以话剧表演为主,一般以“声、台、形、表”作为专业主干课。声乐和形体均有两年的学习时间,尽管时间不短,但学生对其的重视程度不如表演和台词课,导致多数学生的形体控制和运用能力并不是很好。在学生与小橙堡文化有限公司的儿童剧项目合作过程中,形体基础好的同学在排练时的接受能力更好,用人单位也愿意长期合作。在产教结合项目的合作中,不少同学对形体课的重视程度有了提升。
学生学习态度的提高是一个方面,高校教学内容的调整是另一个方面。据笔者了解,现目前国内表演专业形体课的教学多是以民间舞、芭蕾舞和古典舞的相关内容为训练基础。对现代舞的内容涉及较少。笔者认为,芭蕾舞有着系统的基训内容,对演员的体态调整很有用处;古典舞和民间舞的训练对塑造特定人物形象的时候很有帮助;但现代舞对于演员肢体的解放和情感的表达上有特殊的训练方法,因此,在两年的形体训练中加入现代舞的训练元素是有必要的。
除了需要加入现代舞训练的内容,四科专业主干课程教学中的相互渗透也应加强。尽管教学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塑造人物形象,但在教学方法与内容上的渗透和融合还不够。如有的同学在声乐上发声洪亮,但在表演时的台词展现却效果不加,如果再加上激烈的形体动作气息就更加缺乏稳定性,甚至会影响语义的传达。因此寻找恰当的训练方法,让打破专业课之间的壁垒,使之相互协作、相互融合,这是当前表演教学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4. 创新教育
地方高校表演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多数会选择地方的艺考培训机构或小学担任艺术类老师。美育是我国教育方针的有机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不断强调和促进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发展,从最初的音乐、美术艺术教育到如今的戏剧艺术教育。而课本剧在中小学戏剧教育中的运用率是很高的。中小学的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可以作为课本剧的创作基础。小学可以改编寓言故事和民间故事,中学可以将历史故事作为选材,这样不仅可以让同学对所学的相关内容加深了解,也解决了选材上的问题。
地方高校的表演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可以针对学生的就业方向在高年级的教学中增添一些课本剧的创排内容,主旨是发挥学生独立思考与创作的能力,也為毕业时的就业选择打下一定的基础。或可以成立相对应的工作室,通过工作室的运作对学校的创作人员进行整合(不仅局限于某专业领域的老师或者学生),开展原作剧目和编写与排演、微电影拍摄、艺术培训教学工作等,真正地做到教学与市场的接轨。尝试面向基层、面向社区、街道的短小精悍、形式多样的戏剧影视表演艺术创作训练。 鼓励学生依靠所学专业在基层去创业,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社会和谐稳定,以戏剧影视表演艺术创作的形式去就业、去服务,从而汇入到整个国家的文化事业发展和创造中来。
产教融合下的课外教学实践,学生可以直接参与项目的创作、编排、演出、推广,必定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一方面学生有能力的提升,有经济的收入;另一方面,校企也将通过剧目项目的打造,创造经济价值。学校也能通过这样的平台,资源共享,走出象牙塔,面向大众,扩大影响力。精品项目的打造,不仅能娱乐大众,丰富民众的精神文明生活,更能在这过程中,教化人心、提升素养,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