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的亲密关系:网络传播时代中的PUA群体
2020-06-04范冬雨王婷
范冬雨 王婷
【摘要】随着当今社会进入到网络传播时代,人们彼此建构亲密关系的方式也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本文针对网络传播时代下的PUA群体进行分析,着重讨论基于拟剧理论下的PUA群体亲密关系的建构方式,分析当今PUA群体的人际传播特点,并对其特点进行积极的反思。
【关键词】PUA;人际传播;拟剧理论
自1991年英国计算机科学家蒂姆·伯纳斯·李创建万维网以来,世界已经飞速进入到网络传播时代。同时,建构人际关系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然要求,“人际关系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同样是社会存在的方式和发展的动力所在”。因此,针对人们在网络传播时代的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的需求,诸多相关APP层出不穷。同时,一些针对个人建构亲密关系能力提升的培训也由国外传入国内,一些自称为PUA(Pick Up—Artist,搭讪艺术家)的人群也逐渐在网络中活跃起来,其所呈现的社会现象和影响开始引起学界的关注。
1. 网络传播时代中的PUA群体
目前,PUA在国内属于新生现象,学界对此的研究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梅之星针对PUA约会流程进行了基于费尔克劳夫批评话语理论的分析,讨论了PUA行业的约会话语策略以及背后所体现的性别歧视。杨晶茹则基于超人际模型分析了不良PUA群体在社交网络中的“表演”动机和印象管理的形式。但是学界在关于PUA在网络人际传播中的特点、PUA的道德伦理与法律问题等方面的研究尚存在不足。
通过对相关研究可以发现,PUA群体在进行搭讪约会活动时追求通过社交网络来与异性对象建立亲密关系,采用各种内容呈现和表达技巧来迅速拉近与异性对象之间的人际交往距离,并继续谋求更多可能危及异性生命和财产安全的诉求。由此可见,PUA群体的本质在于通过在社交网络中一系列的“表演性”人际传播手段,追求与异性建构一种欺骗性的亲密关系,并最终达到性、获取财物、精神控制等各种目的。
2. 拟剧理论视角下的PUA群体分析
拟剧理论是欧文·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提出的,他把人们的互动比喻为戏剧表演,认为人们会倾向于在人际互动中给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这种表演有前台和后台之分,参与人际交往的主体有时可以意识到自己正在对交往对象进行表演,因而会对自己的表演前台善加管理;有时则可能意识不到,于是将自己的表演后台暴露在对象面前,打破自己之前精心管理的印象。
戈夫曼认为,有两部分的行为可以让他人对交往主体产生印象:一是交往主体在交往过程中可以掌控的、明显的表达,比如语言、妆容、服装等;二是交往主体在交往过程中不易掌控的、隐含的甚至是无意识的表达,比如微表情、下意识的习惯性动作等,这种表达背后往往有着许多隐含意义。而人际互动中的表演行为不仅是对第一部分进行排演,也包括对后一部分进行自然且不露痕迹的控制,避免自己的后台暴露在对象面前,从而给他人留下自己精心编排的印象。PUA群体在社交网络中对异性的搭讪行为实际上就是一种拟剧行为,即在搭讪时身处交往前台时的精心表演和对后台的细心维护,进而为异性搭造一种出众的“人设”,给异性留下深刻印象,继而让异性对其产生好感。
2.1 前台:无处不在的表演
戈夫曼认为前台是“个体表演中以一般的和固定的方式有规律地为观察者定义情境的那一部分”,即交往主体的表演场所。社交网络实际上就是PUA群体在进行表演展示时的前台,他们通过对自身生活背景、情感经历、兴趣爱好等方面进行充分的编排后,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对陌生异性进行表演,进而在与异性的交流中设立诸如“浪子型”、“帝王型”、“诗人型”等人设。
PUA群体还会对自己在社交网络中的自我呈现进行管理。比如在个人社交空间进行符号文本的组合,力求在这些符号文本所呈现出的表演上与自己的形象保持一致。這会让PUA群体在不同的表演前台最大程度的掩饰真实的自我,使得人际沟通的效果最大化。
2.2 后台:“技能”培训和准备
后台是一个与前台相对的概念,即不同于在前台塑造出的人设的真实自我。PUA群体为了避免自己的表演人设被他人揭穿,会在真实自我的状态下通过接受一些专门的论坛或者网站的培训来提升自己搭讪约会的“技能”。
上文提到PUA群体会对自己在社交平台上的个人主页进行符号文本的组合,这些各类文本在组合之前也需要一定的准备。PUA群体会在各类网站上搜集符合自己人设的元文本,有些PUA课程培训班还会向学员提供大量可供编辑的材料。
3. PUA群体的人际传播特点
3.1 传播渠道: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传播
PUA群体在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时主要使用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传播(Computer - Mediated Communication,CMC)。胡春阳认为,基于CMC的社交网络化技术,“正深刻而全面地影响着人们的人际传播模式,并成为人际关系建立、发展和维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由于社交网络具有传播主体匿名性、交流可控性、沟通渠道多样性、符号文本可编辑性等特点,因此PUA群体无论是在前台的人设表演还是个人社交主页的自我呈现都选择在以计算机为中介的社交网络平台中实现。
3.2 传播技巧:具有高度欺骗性的人际传播
社交网络的一大特性就是匿名性。PUA群体的拟剧表演始于这种匿名性,即异性对象并不知道对他(她)进行搭讪的人的真实身份。更进一步的是,PUA群体在进行人际沟通和自我呈现时为了掩盖自己的真实身份而采用高度欺骗性的手段。这种欺骗性的手段使得PUA群体可以过滤并补充自己的社会情境线索,再加上前台与后台的紧密配合,令被搭讪对象迅速降低对自身身份的怀疑感和不确定感。
3.3 传播主体:拟剧表演中的自我认知困境
戈夫曼认为,个体会明白处于表演前台中的自我与真实自我存在一定差别,并会在后台得到休息、放松来缓解前台表演所带来的紧张。然而PUA群体不仅在前台进行表演,在后台也在为继续表演而培训搭讪约会的“技能”、为文本组合进行周密准备。无休止地将自己投身于搭讪行为中,PUA群体的自我认知极易出现偏差,认为自己无论在前台还是后台都和所搭建的人设是一致的。
3.4 传播影响:逐渐凸显的社会危害性
PUA在最初是以向男性提供情感服务为目的,在男性与女性的搭讪、交流过程中提供指导。但由于市场利益与男权意识的驱使,PUA逐渐沦为了不法分子牟利和物化女性的工具。2018年5月23日,《新京报》在旗下微信公众号“重案37号”上发布调查文章,称目前“网络上仍有以‘自杀鼓励、‘宠物养成、‘疯狂榨取为卖点的PUA课程教学售卖,且学员众多”。2019年5月9日,江苏网警依据《网络安全法》查处全国首例发布违规违法PUA信息行政案件,违法行为人徐某因故意向购买者传授实施包括骗取女性钱财、故意伤害女性身体、诱导女性自杀等所谓经验、技能,构成《网络安全法》第46条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违法行为。可以看出,PUA群体的行为正逐渐凸显出巨大的社会危害性。
4. 反思
人们为了更好的进行人际传播,不可避免的要对自己给他人留下的印象进行管理。但是PUA群体的这种欺骗式表演已经超越了一般印象管理的范畴,面临着诸多伦理法律上的问题。首先,PUA群体脱离了男女之间正常的约会边界,将女性看作在一场情感游戏中的宠物和战利品,只追求短期關系中性需求的满足。其次,这一群体在价值观上宣称男女平等,认为女性在约会过程中也会与男性一样的享受。但实际上他们的后台充斥着对女性进行权力控制的男权思想。最后,PUA群体在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时所采用的“宠物养成”、“金钱榨取”、“自杀鼓励”等手段,明显违背公序良俗和法律规定,构成民事侵权、治安违法。应视其情节严重程度,追究其相应的法律责任。
总之,PUA作为中国社会中新出现的一个社会现象,它和它的所属群体都具有高度的社会研究价值和社会学意义。本文尝试从拟剧理论角度对PUA群体的亲密关系建构进行分析,希望可以为国内未来的性别研究提供启示。
参考文献:
[1]薛可,余明阳.人际传播学[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221.
[2]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3]周冲的影像声色.不良PUA到底有多恶心?万字长文,深度揭秘这个残酷组织[EB/OL].[2018-10-13]https://mp.weixin.qq.com/s/pBHEraRS6WSNeodoFYQ44w.
[4]胡春阳.超人际传播:人际关系发展的未来形态.人民论坛·学术前沿[J].2017(23):21.
[5]重案37号.PUA陷阱调查|指导学员骗财骗色,为操控情感不惜鼓励自杀[EB/OL].[2018-05-23]https://mp.weixin.qq.com/s/WEygEzRQYvedQ1pUdRAb8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