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结合治疗痰浊阻遏型高胆固醇血症30例临床观察
2020-06-04洪名超王立超
洪名超 王立超
【摘要】目的 观察采用电针与中成药结合治疗痰浊阻遏型高胆固醇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针药结合组)、对照组1(中成药组)、对照组2(电针组)。三组治疗四周后评价临床疗效,三组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血清胆固醇水平分析、中医症状积分量表测定。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都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近期血胆固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效果均优于两组对照组。并且,治疗组可以显著改善患者近期临床症状,效果优于两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针结合荷丹片可以降低痰浊阻遏型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脂水平,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关键词】针灸;高胆固醇血症;疗效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9..03
我国的医学研究表明,血清总胆固醇(TC)升高与心脑血管疾病关系密切,可被视为动脉粥样硬化相关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1-2],高胆固醇血症可导致高血压、脑血管疾病、冠心病等常见多发病。据近年来相关调查统计,我国人群中高血清TC水平的比例呈逐步升高趋势[3]。2012年全国调查报告中提及,成人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平均值为 4.50 mmol/L,高胆固醇血症的患病率为4.9%[4]。有研究预测,高胆固醇血症可能会导致2010~2030年我国心血管病事件大规模增加[5]。由于高胆固醇血症发病率高,呈年轻化趋势,且由于其属于慢性病,且需长期服药,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故合理有效地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有着重要意义。
目前,指南推荐的降脂药物主要以他汀类西药为主,其疗效确切,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良反应,如肝肾功能的损害、胃肠道不适等,且高脂血症患者需要长期服药,这些隐藏的风险会使得临床治疗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影响其疗效。
近年来已有多项相关临床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对高脂血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且临床的不良反应及依赖性较少。针灸的取穴与治疗时间可有多种不同的方法。本研究采用的中成药或针灸治疗高胆固醇血症,或以两种治疗手段相结合作为对照组,试为中医药治疗高胆固醇血症提供进一步的的参考,也可为阐明机制提供临床依据。现就研究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制定的《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6]:高胆固醇血症指血清总胆固醇含量≥6.22 mmol/L,而甘油三酯含量≤1.70 mmol/L。同时应排除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含量≥1.04 mmol/L。
中医症候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高脂血症(痰浊阻遏型)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主症:形体肥胖,胸闷,头重如裹, 肢麻沉重,呕恶痰涎,舌胖,苔滑腻,脉弦滑。次症:心悸,失眠,口淡,食少。以上主症具备不少于两项,结合舌脉及兼症,即可诊断该证型。
1.2 纳入标准:
符合1.1所述诊断标准的患者;已服用调脂药物,但已停药两周以上,且血脂符合诊断标准;年龄在40~70岁;1个月内未使用对肝、肾功能有影响的药物;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方被纳入本研究。
1.3 剔除标准
伴有心、脑、肝、肾及造血系统严重疾病者。同时患有其他影响血脂水平病变者,如甲状腺功能低下、肾病综合征等。精神病患者。未按规定用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1.4 一般资料
所有受试者均为2016年4月~2017年4月来自石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招募的志愿者,共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中成药组、针灸组、针药结合组。中成药组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40~69岁,平均(55.38±10.29)岁,病程8个月~10年,平均(5.00±1.65)年;电针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43~68岁,平均(57.26±11.17)岁,病程1~11年,平均(6.00±1.02)年;针药结合组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41~70岁,平均(59.58±8.95)岁,病程10个月~10年,平均(5.00±1.88)年。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5 方法
1.5.1 治疗方法
(1)针药结合治疗组(电针+中成药):
取足三里、丰隆、阴陵泉、三阴交、内关。
操作方法:穴位常规消毒,取28号1.5寸毫针,针刺深度0.6~1.2寸,有针感时停止行针,并提针少许,另选双侧丰隆穴、三阴交穴接电针仪,仪器选用连续波、适当频率,以中等强度刺激,刺激时间30分钟。针刺每日1次,每周5次,休息2天,治疗四周。同时口服荷丹片(南昌济顺制药有限公司)。一次2片,一日3次,早中晚饭后服用;连续服用1个月。
(2)電针对照组:予以电针针刺每日1次。每周5次。休息2天.治疗四周。取穴与治疗方法同上。
(3)药物对照组:口服荷丹片(南昌济顺制药有限公司)。一次2片,一日3次,早中晚饭后服用;连续服用1个月。观察项目同上。
三组患者均嘱其采取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控制体重,身体活动,戒烟限酒等),并嘱其在治疗期间,禁服可能对治疗结果产生影响的其他相关药物。
1.5.2 观察指标及方法
(1)血脂指标:对三组研究对象,于治疗前一天及疗程结束后第二天,分别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指标。指标评价疗效标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高脂血症的疗效标准来判定。
(2)中医症状积分治疗前后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高脂血症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痰浊阻遏型)观察量表进行调查,按照症状的无、轻、中、重分别赋值,计算总分值。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x2检验数据分析,P<0.05为有显著差异性。
2 结 果
2.1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胆固醇指标比较
表1表示,药物组、电针组和电针+药物组治疗后总胆固醇(TC)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药物+电针组与药物组、电针组的T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变化比较
表2表示,治疗后药物组、电针组和电针+药物组的中医证候积分与本组治疗前相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电针+药物组症状积分,与药物组、电针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3 不良反应
在本次试验中,三组实验患者均未出现任何不良事件,(说明电针与药物单用及联用治疗痰浊型高胆固醇血症临床应用均安全)。
3.4 组间比较
表1与表2显示,药物组与电针组降低胆固醇的近期效果相当,而电针结合药物组疗效优于药物组和电针组,在改善患者短期的中医临床症状方面,药物组和电针组均证实有效,而药物+电针组的效果更优于单一使用电针组。
可见电针+药物组的近期疗效无论从血清胆固醇指标上还是中医症状积分上均优于药物与电针组。
3 讨 论
古代中医文献中虽未提及高胆固醇血症的病名,但根据其临床特点及症状表现,可使其归入中医学的“湿阻”、“痰证”、“脂浊”等范畴。根据现代中医学理论,本病的基本病机乃各种原因导致的脾肝肾三脏功能失调,清浊不分,脾失健运,从而使痰、瘀、湿、气滞等病理产物交阻[7],阻遏脏腑气机,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近年来有人[8]对该病的中医辨证进行了分型研究,发现该病的在临床分布上,以痰浊阻遏证最为多见。
针灸疗法是中医数千年来的智慧结晶,针刺腧穴可调和气血, 平衡阴阳,梳理脏腑,达到调整脂质代谢的目的。电针疗法是在针刺基础上加上电脉冲刺激,进行持续的运针,加强了针刺的作用,且能节省人力,因此在临床上运用广泛。
在选穴方面,本研究根据“脾为生痰之源”的中医理论,针对痰浊这一主要病理产物,选取脾胃经脉的丰隆穴为主穴。古籍记载丰隆为化痰之要穴,连通脾胃二经,可通畅气机,健脾化痰,祛痰醒神。解某[9]研究取不同穴位针刺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结果表明,丰隆具有确切的良性调节血脂的作用。张红星等[10]将60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两组,治疗组采用电针丰隆穴治疗,对照组采用普伐他汀片治疗,发现电针丰隆穴组和药物对照组均对血脂有较好的良性调整作用。有相关试验显示,针灸刺激了交感神经,提高了血中激素水平,而激活分解脂肪的相关酶,从而加速脂肪的分解,达到降脂的目的。
脾脏主水湿的运化,痰湿的产生多为脾虚运化无力导致,故选用脾经的合穴--阴陵泉穴,以祛湿利水,调理脾胃,从而标本兼顾。
足三里为胃之下合穴,有补益脾胃、升发脾阳、消脂助运等功能;阴陵泉、三阴交均为脾经要穴,分别为足三阴经的交会穴及脾经合穴,配合内关穴有调理脾胃、化湿利水、活血通络的作用。
以上穴位配伍,不仅能够祛痰治标,还可利水除湿健脾以固本。根据研究结果,电针组与药物组降血脂的总疗效相当。电针组结合药物组能更好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候,提高生活质量。证实此次从脾胃经论治取穴治疗痰浊阻遏型高胆固醇血症的疗法是有效的。而电针与药物联合运用,也能产生一定的叠加效果,且安全性高,在临床上可以考虑广泛运用。
5 问题与展望
由于水平有限及客观因素的限制,本次研究虽取得一定成果,但也难免存在问题和局限性。试验选取的高胆固醇血症只是高脂血症的分型之一,此外还可从高甘油三酯血症、混合型高脂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等其他分型入手,并收集更全面的血脂指标进行对照,使研究面更广泛,结论更严谨。其次本研究所含样本量较小,所选的证型较单一,今后应考虑进行大样本、多中心研究,以增强理论说服力。另外,本试验虽证明了电针刺结合药物在降胆固醇上的短期疗效差异,但鉴于高胆固醇血症是临床常见且多发的慢性病,病程长不易根治,有必要对患者进一步跟踪以研究其中长期疗效,为此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多依据。
参考文献
[1] 刘 静,赵 冬,秦兰萍,等.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心血管病发病关系的前瞻性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9):561-565.
[2] 李 莹,陈志红,周北凡,等.血脂和脂蛋白水平对我国中年人群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的预测作用[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7):643-647.
[3] 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课题协作组.我国中年人群心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流行现状及从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的变化趋势[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2):74-79.
[4]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5] Moran A,Gu D,Zhao D,et al.Future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china: markov model and risk factor scenario projections from th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olicy model-China[J].Circ Cardiovasc Qual Outcomes,2010,3:243-252.
[6]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J].中华心血管杂志,2007,35:1-30.
[7] 梁纪文.高脂血症的中医病因病机探讨[J].中国临床医生,2012,40(3):23-24.
[8] 胡 浩.高胆固醇血症中医辨证分型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05-01.
[9] 解秸萍,李晓泓,张露芬,等.针刺不同穴位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影响的实验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5):80-83.
[10] 张红星,张唐法,周 利,等.电针丰隆穴治疗高脂血症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07,23(4):7-8.
通讯作者:洪名超,(1985年-),女,汉,上海人,医学硕士,主治医师,主要从事中医全科医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