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靠山吃山”的客家菜

2020-06-04李晋梅

同舟共进 2020年5期
关键词:东江客家人豆腐

李晋梅

历史上,广东的客家人大多数居住在相对贫困的山区,“大块吃肉”的情形并不是传统农耕社会节令的普通情形,青菜或曰素菜才是客家菜的“底色”。从文化上讲,素菜也象征着客家人坚韧不拔的精神,与一种“靠山吃山”的洒脱。

【岭南尚青】

岭南得天时之利,四季长青,常常能吃上新鲜蔬菜。青菜在广东的饮食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清乾隆时编的《广东通志》便说:“(广东)岁时迎春日……啖生菜春饼,以迎生气……十六夜,妇女走百病,撷取园中生菜,曰采青。”这时的采青,除了“迎生气”,还有“祛百病”之意。

屈大均在《广东新语》里为岭南蔬菜赋诗,更是不吝赞美之词:上有浮田下有鱼,浮田片片似空虚。撑舟直上浮田去,为采仙人绿玉蔬。”即便在今天,广府人还在不断发掘新奇的蔬菜。比如广州的泮溪酒家,在那里吃到的上汤桑叶,就令人称奇,不仅味道好,而且更安全健康——基本没有化肥农药残留的担忧。此菜摘取桑叶顶端最嫩的部分,咸蛋取黄捣碎,皮蛋切丁,大蒜剁碎或压成泥状,蘑菇、胡萝卜切片。再经过大火油烧、清水煮开,便能成就美味。

潮菜也重蔬,潮菜三件宝——菜脯、咸菜与鱼露,以菜脯当先——“菜脯一下,潮味就来。”菜脯其实就是萝卜干,像饶平的“高堂菜脯”,色如琥珀、肉厚酥脆,不仅卖到全国,还远销到东南亚、欧美和中东。咸菜即大芥菜的腌制品。大芥菜,在潮州有着尊显的地位,从前,元宵之夕,女子通常会到地里“坐大菜”,祈求“明日选个好夫婿”。鳗鱼咸菜、咸菜蚝仔汤、火腿芥菜煲、咸菜车白汤等,咸菜的滋味,早已融化为最有代表性的潮汕味道。

潮汕有一句饮食谚语,叫“好鱼马鲛鲳,好菜芥蓝秧,好戏苏六娘”。芥蓝菜的稚嫩花茎,与马鲛鱼、鲳鱼这类优质好鱼和传统潮剧中的优秀剧目《苏六娘》,是可以相提并论的。沙酱芥蓝炒牛肉或者清炒芥蓝,是潮菜的经典出品。广东的地域性青菜能风靡全省的,除潮州芥蓝外,还有电白的水东芥菜和增城迟菜心。

毛罗勒,俗称九层塔,号称“金不换”,是潮州人最看重的调味香草。有了金不换,平日农家用来喂鸭的烂贱的薄壳,便可一并用来炒成名菜。“刺仔花,白披披,阿妹送饭到田边,保贺阿兄年冬好,金钗重重打一支。刺仔花,白抛抛,阿妹送饭到田中,保贺阿兄年冬好,金钗重重打一双。”这首具有《诗经》风味的潮州歌谣《刺仔花》中所唱的“苦刺心”,过往一直是潮州人的至爱。民初胡朴安的《中华全国风俗志》,记录了当年潮州七种奇异食俗,苦刺赫然在列。书中写道:“苦菜一名苦刺,系野草之一种,丛生茂盛。清明时妇女儿童持小竿竹篮,随打随拾,归来洗洁,与豆芽同煮,俗传食之可以清血解毒。”在注重环保养生的今天,苦刺心因系野生,颇不易得;人们或以之煎蛋,或清水煮,皆极受欢迎。

最神奇的是麻叶,这种中国最古老的男耕女织时代的农作物,被潮汕人变成一种顶级潮菜馆也少不了的菜肴。当然,最顶级的莫过于“护国菜”,此菜其实不过是番薯叶做成的,但据说有700多年历史。

传说南宋最后一个皇帝赵昺兵败南逃到潮州,仓皇之中,饮食无着,当地僧人将番薯叶(传说如此,或是他物,因为彼时番薯尚未引进中国)捣碎,制成汤羹献上。小皇帝正饥渴交加,吃后倍觉爽口,大加赞赏,便问:此为何菜?僧人答:山野贫僧,不知菜名。此菜能为皇上解除饥渴,保护龙体康健,贫僧之愿足矣。少帝听了十分感动,便封此菜为“护国菜”。

这种菜羹,或许早已有之,但此后随俗喜好,乡民愈加用心,做得越来越精细入味,延及苋菜、菠菜、通菜、厚合菜(广州叫君达菜)皆可入馔,成为潮菜筵席首选汤羹之一。如今通常的做法是:切取新鲜番薯叶的前三分之一,以确保其鲜嫩,去掉其中的粗脉络纤维后,用刀细细切碎,并用碱水浸泡压干,再用浓缩鸡上汤煨制,辅以北菇、火腿茸。成品色泽碧绿如翡翠,煞是好看,喝起来清香四溢,且营养丰富。有时还能做出各种形状来,如在碗面调成绿、白两色之太极图形,堪称极品。

【野菜,上天的丰厚馈赠】

岭南青菜,客家为上,四季唯新,每个时段节令,客家人都有一款最喜欢的青菜。如过春节时,最喜欢用油麦菜包酿豆腐,虽然半素,却胜过全荤。正月十五闹元宵,则“蒜苗炒腊肉”是当日最爱。到端午节,时届夏日,应消暑祛热,“酿苦瓜”成为首选。中秋佳节,又有小白菜登场贺喜。小白菜是一种季节性很强的青菜,新菜长出来后,炒半碗小白菜加汤,最宜下饭。还有一种天津白也是这时的应节菜,天津白是一种比小白菜更加清甜的青菜,颜色中白色为主,到秋天会比其他时节更好吃。

事实上,客家人一年到头,最常吃的却是番薯叶。三四月间,农村青菜较少,需要用番薯叶来做常年补充。番薯叶的适应性强,特别适合在南方气候栽种,而且价格非常便宜,做法亦很简单,下油再放点蒜蓉一炒,就已香气扑鼻,讲究的话还可以加点客家酒糟。荒年时“以瓜代菜”的南瓜,当然也算另一种常用蔬菜。客家人吃南瓜也有季节的讲究。除了三四月的南瓜外,还有一种叫“八月瓜”——三四月份的南瓜,吃起来比较新嫩。八月瓜”长得大,吃起来比较粉软。

靠山吃山,客家地区有大量不用栽培的野菜,简直是上天的丰厚馈赠。客家地区的野菜主要有鬼点火、苋菜、蕨菜、马耳盘等。俗语说“六月苋,当鸡蛋;七月苋,金不换”,客家人一向视苋菜为补血佳品。蕨菜食用前需先用沸水烫,再浸入凉水一到两天,除去苦涩黏质和异味。经过天然加工的野生蕨菜口感润滑,若拌以佐料,清凉脆爽,是客家人餐桌上必备的时令美味。

客家菜中,还常用到芋荷梗。芋头的叶子十分宽大,像荷叶一般,很多人便叫它“芋荷”,芋荷的茎秆就是芋荷梗。不是所有的芋荷梗都能入菜,长在水里的芋荷梗是绿色的,虽然也能吃,但是口感发麻,需要用食用碱泡了脱涩,而长在泥土里的芋荷梗,茎秆是红色的,不麻口。将芋荷梗切成段,爆炒着吃,有清热解毒之功效,适量食用能促进肠胃消化,增强人体抵抗力。烹煮时往往多放姜丝,因为生长于水湿之地的蔬菜,性多偏凉,甚至偏寒。芋荷梗经过加工还能作为药材入药,有化瘀、利湿、祛风的功效,可用來治疗荨麻疹、痢疾等。

客家菜蔬中,最值得大书特书的非“菜干”莫属,其在客家菜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是广府粤菜中应用甚广的辅料之一,在客家饭店中,更是足慰乡思的招牌。当年在广州忠佑大街著名的东江饭店,许多海外游子归来,不问鲍参翅肚,指名要梅菜扣肉,为的就是勾起一些少时的回忆。客家人深厚的家乡观念,使得口味较重的客家菜,仍能在以清淡为主的粤菜中心区域占据一席之地,历久不衰。专栏作家周简段在著作《老滋味》中说,梅菜是上了国宴的大雅出品。

【肉食不够菜来配】

广东人最喜欢做药膳,在这方面客家人独占天时地利,出品自然也令人刮目相看。

比如去客家菜餐厅,“五指毛桃煲猪骨”几乎是必点的汤品。五指毛桃的芬香根块,有“广东人参”的美誉,煲出的汤会散发类似椰子的香气。其实,五指毛桃属桑科植物,并不是桃,因其叶子长得像五指,而且叶片长有细毛,果实成熟时像毛桃而得名。客家人俗称的“硬板头”,也叫土茯苓,用途十分广泛,煲出的汤有一种甘甜的味道,深受食客青睐。

以酒入馔,是最具客家风味的烹饪方式之一,也是“靠山吃山”的一种饮食升华。制作经典的“娘酒焖鸡”,关键是要用家鸡和品质上好的客家黄酒。首先烧热锅,不用加油,因为鸡肉本身含有脂肪。锅热后,倒入鸡肉翻炒至肉收紧变色,再倒入客家糯米酒,盖上锅盖煮滚。

以娘酒和阿胶、核桃、芝麻、红枣做成固元胶,大补气血,一年四季均可食用。“娘酒阿胶枣”也别有风味。将阿胶砸碎后,放入大瓷碗中,加入两小匙水和客家娘酒,盖好入锅蒸至阿胶全部化开,加入少量红糖,待糖溶化后,再滴入数滴酒。将红枣洗净放入白瓷碗中,加热后拿出上下翻动,再倒入装阿胶的大碗中拌匀,使枣子表面裹上薄薄的一层阿胶浆,晾干即成。

娘酒固元胶与阿胶枣高档时尚,“艾叶酒糟煮鸡蛋”则特色鲜明。鸡蛋、酒糟与艾叶相煮一锅,酒糟的红、艾叶的绿、鸡蛋的白与黄,恰如生活的多姿多彩——艾的甘苦、酒糟的甜香、鸡蛋的鲜滑,全在心间。

肉食不够菜来配,客家菜讲究荤素融合。青菜与肉类的搭配融合多种多样,如酿、裹、铺、包等等,其中“酿”尤其令人瞩目。酿,传说与从中原南迁后饮食的习惯改变有关,客家话里“酿”,意为往一种原料中夹、塞入别的东西。据说从中原地区迁居而来的客家人思念家乡的饺子,但苦于岭南地区不种植小麦,无法制作包饺子的面皮,于是客家人便就地取材,用不同的原料代替饺子面皮包裹馅料。蔬菜的清香结合肉馅的鲜美,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酿豆腐”即“有肉馅的豆腐”之意。客家酿豆腐是客家菜里的“头牌”,选用口感扎实、营养丰富的板豆腐,在每块豆腐中间挖一个小洞,塞入由肉糜、香菇、葱蒜等原料配制而成的馅料,随后将豆腐放入油锅里煎炸至两面金黄,再用芡水煮数分钟,放上葱花调味,即可出锅。也可以把豆腐放在小砂锅里细火慢炖,煨出浓醇滋味。

酿苦瓜则是先将青绿苦瓜洗净,斜切成小段,以勺挖空瓤和籽。猪肉剁成馅,炒粒盐酱一起调味,逐一填进苦瓜段。入锅大火猛炒,辅以配料入味,最后以黄豆汤底清蒸。猪肉的嫩香口感和苦瓜的爽苦口感混合在一起,相辅相成。

另一种菜脯粄,恐怕非客家的广东人都没怎么听过。粄皮有白的,有绿的,乃是因不同的时节加上不同的食用植物叶所致,功效也因葉而异。菜脯馅可以是萝卜丝,做成萝卜粄;可以是炒花生米,做成花生米粄。粘米用石磨磨成米浆,加上草木灰水沉淀的最原生态的碱,用开水冲浆,装在一个个钵子里,放在锅里便蒸成味酵粄。

【客家菜的天然美、天然味】

客家因居住的地区多为山区,本地多产山货,挟种种优势以及客家人的乡土情怀,客家菜餐走出大山,进到省城,也能赢得响亮的声名。一个标志性事件是广州东江饭店的命名。东江饭店始创于1946年,最初叫云来阁,后又曾更名为宁昌馆,1972年才经批准更名为“东江饭店”,在当时是以菜系地域表征作为店名的唯一一例。东江,是粤东河源至东莞入珠江口的一条江,罗浮山就在它的沿岸,以此命名酒店,有特别的意义。因其传统的东江风味倍受青睐,盛极一时;独创的“东江盐焗鸡”更是趋之者众,风头一时无两。它的菜式特点是以家禽三鸟为主料,主料突出,烹调朴实大方,味道浓郁。

东江饭店有十大名菜,除东江盐焗鸡外还有东江香酥鸡、红烧海参、爽口牛丸、红糟泡双胘、七彩杂锦煲、八宝酿豆腐、东江卷、梅菜扣肉、东江大圆蹄、咸菜肚片等。“八宝酿豆腐”可谓客家酿豆腐的极品,乃选用猪上肉、鱿鱼、虾米、冬菇、咸鱼肉、大地鱼肉和葱米拌成肉馅,酿入豆腐之中,用中火煎成金黄色,放进垫有“菜胆”的瓦罉内,加上味料和上汤,慢火滚熟后上席。这道菜鲜香嫩滑,滋味浓郁。

客家菜不仅影响了广府菜,也影响了潮州菜,比如著名的潮州牛肉丸,就源起于客家。有人认为是抗战时期从梅县、兴宁传过去,但只做小吃,当不了大台面,不像东江菜的清汤牛肉丸可充筵席上菜。当然客家菜也充分借鉴潮州菜,最奇绝的当属从潮州工夫茶借得灵光,创制出绝味的“工夫汤”。工夫汤不用炖盅、砂锅,而是用茶壶。把灵芝、枸杞、当归等中草药和农家鸡、瘦肉等食材一起放进茶壶,上炉慢蒸几个小时。喝汤自然也不用汤碗,而是用小茶杯,如饮工夫茶,滋味醇厚,齿颊留香。在饮工夫茶的潮汕席上,倒是基本不喝老火汤,多是即煮的牛肉丸、鱼丸汤。

客家人靠山吃山的另一突出体现,在于追求面对一桌菜,有置身或能想象山水田园的感觉。客家人最喜欢喝绿茶,特别是铁锅炒的家茶,回味甘甜并舒展肠胃,更是悠然有如化境于山水田园。

地域的晴雨、干湿、高低及山水不同,其人文环境、风俗习惯也不同。古人认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天地氤氲,万物秉其气味化生,养育不同地域之人。客家菜,要回归到客家人中去,从文化,从传统,从生活,从人入手,回归最原始的味道,这是一种对客家菜的尊敬。

客家山歌里这样描写客家饮食的风采:“客家人客家阿妹,涯就爱食客家菜。艾草煲鸡涯最爱,红炆猪肉酿豆腐。鱼丸挥丸焗猪脚,盐焗卤味炸腐卷。还有那童年小食,数不胜数口水流……客家美食顶呱呱,美味清香人人夸。”

相传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城西的石壁镇石壁村是客家人的祖居地,有“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之说。而出生于宁化的隶书大家伊秉绶,还是个美食发明家,是客家饮食的文化象征。伊秉绶不是迂腐的旧时文人,他家中常聚集文人墨客吟咏唱和,厨师往往忙不过来,伊秉绶就发明了一种能够速成的食物,既能让朋友们不至于饿着肚子,也能给厨师减轻些工作量。他让厨师用面粉加鸡蛋掺水和匀后,制成面条,卷曲成团,晾干后炸至金黄,储存备用。客人来了,只要把这种面加上佐料,放到水中一煮即可招待客人。一次,诗人、书法家宋湘尝过赞不绝口,得知它还没有名字时,便说:“如此美食,竟无芳名,未免委屈。不若取名‘伊府面如何?”此后,伊府面流传开来,简称为“伊面”。这种伊面,就是现代的方便面,伊秉绶可以说是方便面的鼻祖了。

靠山吃山,使客家菜有一种天然美、天然味,也使客家菜形成一种独特的饮食哲学:简朴、自然、亲近,最能体现儒、释、道交融的中华文化的精髓:简朴——食材、做法、味道,大道至简,不过于渲染;自然——食物就地取材,如刚刚生的鸡蛋,久藏的老酒;亲近——主客有如八仙,分坐四边,菜分两碗,八仙桌中对角线,各放一碗。

山水有清音,山水有美食。山水精华,就是客家菜的精魂。

(作者系文史学者)

猜你喜欢

东江客家人豆腐
豆腐
学做豆腐
客家人
闯荡牙买加的客家人
二十五,打豆腐
拌豆腐三春不忘
万绿水 东江请原创歌曲|全国征集
行酒
东江本地早快速投产配套技术研究
异军突起
——东江鱼(实业)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