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僧吴宓:书生行事痴愚甚
2020-06-04魏邦良
魏邦良
吴宓对爱情的态度可谓热烈而真诚。为了追求真爱,他付出了真情,至于真金白银更是在所不惜。然而满怀热望的他总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到头来还是形影相吊,孤身一人。浪漫多情,却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
陈心一:“恐贻负心之讥”
吴宓在美国留学时,同学陈烈勋把妹妹陈心一介绍给他。远在美国的吴宓就委托昔日同窗、好友朱君毅的未婚妻毛彦文代为“调查”陈心一。
毛彦文调查后将结论寄给了朱君毅,朱再转给吴宓。对陈心一,毛彦文在信中有这样的介绍:“陈女士外面观之,颇老实。在校中与别班同学,不甚往来,似不喜与他人交际。对于校课,有中等成绩。除课务外,未见有何发展,其貌平常。”
毛彦文在信中问吴宓:是希望未来的妻子具有世界知识呢,还是仅通晓中国知识就可?是要求妻子“善于交际”还是“仅能在家为一贤主妇”?毛彦文提醒吴宓:以上二端,要先做决定。而她则认为,“陈女士似适应于第二种”。
另外,毛彦文也坦承,一个人的性情很难调查,所以吴宓最好能与陈心一通信交往,然后再行订婚,较有把握。
这封信让吴宓左右为难,他也知道,不了解一个人的性情就订婚非常不妥,但身在美国的他,要想知晓对方的性情谈何容易。在日记中,他写道:“拒之,则恐贻负心之讥;允之,则虑性情未必如何和善。”
于是他请毛彦文重新做一次详细考察,供他最后的决断参考。不久,朱君毅转来毛彦文的调查。这一次,毛彦文的用语非常注意分寸,她说陈心一“不十分活泼,然亦不板滞。不十分美丽,然亦不丑。不十分善于交际,然亦不过于静默”。所以,若吴宓想找一个贤良主妇,料理家务,陈心一是理想人选;但若想找一位能与西方人士交往、堪当沙龙女主人的人选,“或虑不足”。
当然,事关婚姻大事,毛彦文提醒吴宓不能相信别人的目光,最稳妥的办法还是先和陈心一交友,等回国看到本人后再行决定。
毛彦文讲的道理吴宓何尝不懂,但一则,陈烈勋催得紧;二则吴宓的父亲得知此事后也命儿子尽早订婚。迫于情势,吴宓还是同意了。
缺少必要的交往,匆促订婚,为后来的婚变埋下了因子。为何如此草率处理自己的终身大事?因为当时的吴宓对婚姻不够重视,他觉得完婚只是完成人生的一个任务,倘想幸福,可在事业、文章、道德中去寻求。
1921年,吴宓回国后即与陈心一成婚,婚后育有三女。
毛彦文:“不可捉摸的理想女子”
吴宓同窗兼好友朱君毅和毛彦文相爱多年,且已订婚。1923年,朱移情别恋,提出解除婚约。由于吴宓是朱君毅的密友,毛彦文便找吴宓诉苦,想请吴宓劝朱君毅回心转意。朱君毅和毛彦文一波三折的恋爱,吴宓是见证人。毛彦文给朱君毅的每封信,朱都大方地让吴宓欣赏,所以,毛彦文的才学与品位,吴宓早已知晓。吴宓同情毛彦文,但朱君毅主意已定,最终两人只能和平分手。此后,吴宓与毛彦文的交往越来越密切。
为何爱上毛彦文,吴宓有这样的自剖:“至宓何以倾心于彦如此之甚,不外两层。(一)彦极聪明而又多情。(二)彦之身世极苦,其于人情世事已观之透澈,然内心中仍藏有热情至意,此种相反之情形最难兼之于一身。故宓视彦为极难遇而可爱之人。简言之,怜其才而悯其遇而已。”
这时的吴宓开始在日记和诗歌中表露自己对毛彦文的所谓柏拉图之爱,还故意让妻子看到这些文字,以此试探陈心一的态度。陈则大度地表示,如果吴宓对毛彦文的爱只是一种精神之爱,她不会计较。但所谓柏拉图之爱显然是自欺欺人。当陈心一没有坚决反对吴宓的移情别恋后,他就得陇望蜀了。
吴宓也知道离婚并非易事,于是突发奇想,欲娶毛彦文为二房太太。可當他写信把这一想法告诉毛彦文后,遭到对方断然拒绝。但是,吴宓想当然地认为,毛彦文只是不赞成自己“双妻”念头,并没有拒绝自己的爱。毛彦文本来想去北京上学,吴宓想方设法为她找到了学校。毛彦文意识到自己一旦来到北京,就无法摆脱吴宓无休无止的追求,决定远走高飞去外国读书。
毛彦文对吴宓的追求反应冷淡,几乎不复吴宓的信。但吴宓在日记中写,即使毛彦文在美国爱上别人,自己也会资助对方。吴宓自以为资助毛彦文的动机高尚而纯粹,其实他仍然期待自己的大度和诚意能打动对方。给毛彦文汇款的同时,他也寄去了大量的情书和诗词。比如《采桑子》:“一年辛苦都尝遍。旧梦如烟,新恨长牵。醒枕孤灯只自怜。书生行事痴愚甚。名德空惭,欢爱终铿。至道真情未许言。”
吴宓的善良与痴情一度打动了远在异乡的毛彦文,她改变态度答应和他结婚,但最终,吴宓的犹疑不定和滥情又让她临阵逃脱,收回了承诺。
吴宓一直把毛彦文当作理想对象来爱,一旦对方要和他来真格的,他又不自觉地彷徨起来。另外,当时他对其他女性也动了心思。在给毛彦文写情书的同时,他也曾追求一位名叫卢葆华的女性,遭到对方拒绝;与此同时,他与自己的学生陈仰贤也日渐亲密。吴宓是真诚的,他和卢葆华、陈仰贤的交往丝毫也没有向毛彦文隐瞒。吴宓的自以为是在这里显得特别愚蠢。最终的结果是,毛彦文斩断了她对吴宓的最后一丝好感,嫁给了比自己年长许多的熊希龄;陈仰贤则只爱叶公超一人,即使被拒绝也不会移情别恋。
西南联大成立后,吴宓成了文学院的部聘教授。此时毛彦文的丈夫去世,吴宓对她旧情复燃。他多次托人给毛彦文捎去洋洋数千言的情书。但毛没有一字回复,只是由一位熟人传来一句话:“旧日朋友,均不愿再与接近交往。”吴宓不死心,再次发出一封字字血泪、堪称绝唱的万言情书。这一回,毛彦文回信了,信里贴着一行字:“决为熊公守节终生,祈宓勿再接近。”这一行字并非毛彦文手书,而是从吴宓的信件里剪取而成。毛彦文的决绝,让吴宓大为恼火,他在日记里哀叹:宓以一生宝贵之爱情用之于彦,是真愚极可悯,而有负自己之一生矣!”
其实,倘若不是洞悉了他火热的言辞背后是一颗犹疑的心,毛彦文能如此心硬如铁,冷若冰霜?金克木曾对吴宓说,他深爱卢希微小姐,却坚决不与她结婚,只为心上人写大量的情诗。金克木说:“我不和她结婚,正可维系着她对我的爱情。”吴宓对毛彦文的态度一如金克木对卢希微的态度。区别在于,金克木是自觉的,而吴宓对此则稀里糊涂。
晚年谈及吴宓对自己的爱,毛彦文有一针见血的剖析:“吴心目中有一不可捉摸的理想女子,不幸他离婚后将这理想错放在海伦身上,想系他往时看过太多海伦少时与朱君毅的信,以致发生憧憬。其实吴并不了解海伦,他们性格完全不同。海伦平凡而有个性,对于中英文学一无根基,且尝过失恋苦果,对于男人失去信心。纵令海伦与吴宓教授勉强结合,也不会幸福,说不定会再闹仳离。”
邹兰芳:“独坐思君泪满衣”
解放后,吴宓在西南师范学院任教。其间,一位不到20岁的女生邹兰芳爱上了他。按理,年近花甲的吴宓能得到一個妙龄女郎的青睐,应该心花怒放,欢喜不止。而面对邹兰芳火辣辣的追求,吴宓却一直羞答答地躲避。其实吴宓并不笨,他看出邹兰芳是为生活所迫。邹兰芳出身地主家庭,几个兄弟相继离世,侄儿们嗷嗷待哺。与其说她倾慕吴宓的学问,不如说她多少有点看中了吴宓的钱袋。
理智上,吴宓知道自己和邹兰芳断断不能结婚,“盖宓年长兰逾三十岁,况又决志为僧,必须守贞,故对任何女子亦不能有恋爱婚姻之事”。但吴宓极富同情心,对困境中的邹兰芳做不到袖手不管,帮助邹兰芳渡过了一次次的难关。两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在中文系小组会上,有人批评吴宓与学生邹兰芳“过从甚密,恒共游餐”,斥责两人的交往为年龄悬殊的“不正当的恋爱”。面对如此咄咄逼人的指责,吴宓和邹兰芳似乎都无所畏惧,因为按吴宓的理解,这种指责的后果,无非是他和邹兰芳被迫结婚而已,“此兰之所深喜而宓之所甚不欲耳”。
吴宓所说的“甚不欲耳”明显言不由衷,因为如果他真的不想和邹兰芳结婚,他就不会对别人的指责“无所畏”了。
面对邹兰芳的投怀送抱,吴宓为何心如止水?原来,当时他心里装着另一位女性。这个被吴宓昵称为“雪”者,是图书馆管理员。其时,雪的丈夫滞留印度,她正申请和丈夫离婚。尽管雪比邹兰芳年长,身边还带着一个孩子,但在吴宓眼中,雪容貌秀丽,谈吐不俗,是理想的妻子。吴宓知道,摆脱不了邹兰芳,就无法和雪共结连理。可悲的是,雪似乎并无此意。
吴宓对雪的慷慨资助、大献殷勤让邹兰芳醋意大发。一气之下,她也想和吴宓一刀两断。但身陷困境中的她,实在难以放弃这根救命稻草。临近毕业时,她长跪不起,恳求吴宓娶她。因为如果不和吴宓结婚,家庭出身不好的她会被调配到云南或贵州某个偏僻之地;成为吴宓的妻子,她就可以留在重庆工作了。出于同情,吴宓思之再三后先是答应了,但他要求邹兰芳给他一周时间来考虑。
当晚,吴宓将邹兰芳强行求婚之事告诉了雪,征求雪的意见。他在日记里记下了雪的看法:“惟既如是甘愿嫁宓,婚后当必对宓甚好,宓今兹不必忧虑;只以兰之奢侈浪费,婚兰后,宜对兰之用钱加以限制,勿如前之纵容太过。”
这番话大方得体、合情合理,但吴宓听了很不是滋味。因为倘雪也钟情吴宓,还会用如此温文尔雅、宽厚平和的语气谈论邹兰芳吗?吴宓佩服这番话“明达俊快”,但心却凉透了。邹兰芳几天后再次求婚时,他也就半推半就了。
邹兰芳追求吴宓当然是情势所迫,但吴宓的善良也深深地打动了她。婚后,她温存体贴、善解人意。但由于患有肺病,年纪轻轻的她,不久竟香消玉殒了。
1957年,吴宓在日记里记下了他写给邹兰芳的四首悼亡诗。其中一首为:先春别去竟忘归,独坐思君泪满衣。鸟语不闻人影绝,满园桃李自芳菲。”
吴宓在日记里说,他在写这些诗时,泪流不止。一个生性浪漫的学者,狂热的爱情至上主义者,不得不继续他命定的鳏夫生涯。
(作者系文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