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美术生的逆袭
2020-06-04林剑峰
●林剑峰
人生犹如一列绿皮火车,每一站的停靠都是选择,有的选择注定是一辈子的路。作为美术生的我,本该是画一路风景的,无意间却写了一路文字。而这,也是一道景观。
教书,似乎是一早就已注定的事。姑姑、姑丈、父亲生前的好友,好几个是当
老师的。耳濡目染,酿成一身书生气;长年累月,塑就一颗悲悯心,还好不算书呆子。只是,一个美术生却搭上语文的列车,而且一走便是20多年,至今还没有停靠的意思……
一
我打小生活在小渔村,不算认真读书的孩子,也不是很聪明的学生。小时候翻阅了许多小人书,虽文字累积不多,但自我感觉想象力的开发还是有的。书本之外的东西倒接触得很多,比如到河边的草丛摸鱼,偶尔摸到水蛇;到池塘边捉小蟹子,经常被夹到;到家乡码头游泳,从浅海滩里摸铁块去卖钱……除此之外就是画画。画猫画虎,倒有几分相似。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初中毕业,机缘巧合报读了艺术学校,成为一名美术生,自此,似乎与书籍脱节了。拿了三年画笔,在班里算有点小成绩。学校首届艺术节,自己也能临摹一幅挂画室参展,想起来还有点小骄傲。我是班里第四个参加的,零基础学美术。
于美术,我是真心喜欢的。在省外的下雪天,可以独自一人在画室画上一整天,不觉饿也不觉冷。毕业前夕,到中学实习美术,获得不少赞语。那段时间,我在村里的个人单间摆上画板,下班便画,画乔丹,画齐白石,画风景……老家还挂着毕业时的水粉画。那时,父亲的朋友总动员我去学专业画像,可以帮老人画遗像,这在当时的农村也算是吃香的行当。可终究没去。到那时为止,我接触的全都是美术,没有语文的踪影。
二
毕业后,被分配到一所农村小学任教。第一天报到时,学校便安排我当班主任,也 “理所当然”教了语文。之后,除了数学和体育,其他全包了。那时,全然没意识到这是跟美术脱节的节奏,是人生转折的一个大伏笔。那时的我,全没学科概念,也全没发展方向,一切都是懵懵的。甚至,还有点沾沾自喜,觉得可以教主科语文,还当了班主任。这算是专业的第一次转向吧。
假如一直从事美术专业,作品不敢说满墙挂, 至少 “身价”会厚实些吧,日子也不会像教语文那样窘迫。同期的一些美术生就发展得很不错了,有些还在本地区小有名气,成名成家了。话虽如此,心里也有过一些美好的幻想,但走上语文之路似乎也是自己心甘情愿的。除了偶然和某些必然,其实也有自己潜意识的使然。那时总觉得,农村很不重视术科,只教术科会不受尊重,感觉不像个老师。当班主任,教语文,多 “高大上”啊。
教了两年,从农村调到乡镇,还是班主任加语文,当然也包括其他的,数学除外。现在看来,乡镇农村,数学老师才是最专职的。而语文老师总是很 “杂”,当了班主任,语文就成 “副业”了。难怪有人说,看书最少的就是语文老师,最不专业的也是语文老师。可是,谁又曾厚待过乡村语文人呢?
教了五年小学语文,一直兼爱着美术。期间还参加过一次镇上的书画展,但大片心思已花在语文身上了。譬如,熬了一夜,把全班几十本作文都改完了,第二天还能神采飞扬地讲评;譬如,每上一节新课,都把书本批注得红红满满;譬如,上了一次公开课,教案写了又写,改了又改,生怕上得不好,课前还学人家很自然而不知羞地交代了一些细节:会提问哪些问题,班上谁谁谁要举手……其实那会儿完全不懂教学理念,尽管现在也不是很明白,但至少能坦诚接受课堂的自然生成。
话说那五年,从语文身上也收获了不少。比如排名,比如平均分,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心目中的认可度。五年奔波三所学校,教过的学生虽没个个把自己当偶像,但绝大多数还是认可我这个 “语文老师”的,何况还经常客串 “美术”,为语文注入了许多不一样的元素。
三
真正与美术 “决裂”是在2003年,我调入了中学。那时,如果想 “重操旧业” “重归正道”还是有机会的,毕竟,学校新办,且中学有术科专职了。但我似乎已爱上了语文。未进学校时,我在电话里头便跟校长说: “我要教语文!”校长笑着说: “那当然,肯定教自己拿手的学科。”其实,一点也不拿手,毕竟不是专业出身。或许,只是凭着一点热爱,或许是已习惯了,我想都没想,就搭上了中学语文这趟没有归途的列车。从此,与原专业完全隔离,再没接触过美术。
小学语文相对容易教,我自以为。其实,是学生喜欢我了,愿意听我讲了,并不能说明我的语文课好。不管怎么样,那时的我是自信的,对语文,对课堂。进入中学后,才发觉跟小学不是一码事。听课评课都听不懂,当时老领导和老组长就纠正了我许多说法。因为爱面子,后来也不敢说也不敢问,就自己琢磨。摸爬滚打,用最笨的方法备课讲课。晚上摊开教材教参,来来回回地看、查、写;别人写一本,我写两本、三本。刚教的班级功底很差,第一学期出了不少事情,成绩啪啪地往下掉,苦恼啊。到了下学期,硬抓硬管,成绩才提上来。后来当年级长,接新的年级,教新的班,改变了一些策略,自我感觉教得很顺,主要是初中的班级管理有了些经验。2007年,年级多项指标获得市第一,也是学校首个市第一;所教的语文科,成绩很突出。然后,我又自以为,中学语文就是那么教的。
2007年秋,刚好有机会去广州参加省作文教学观摩课。看了好几个课例,第一次听到外面的声音,才知道自己对语文的认识是多么狭隘与浅薄,才意识到,这些年的语文成绩靠的只是管理上的诸多辅助,而不是专业上的优势。
回来后,很彷徨,突然间不知怎么教了。不愿备课,似乎也不懂怎么备了。于是,潜意识中渴望学习,走出困惑。无意间看到窦桂梅老师在书里的一段话: “优秀教师要学会表达自己,而写作则是表达自己的最佳方式。只有真切体会到写作价值的教师才会对写作充满感激。”这句话在我心中埋下一颗语文生长的种子。后来,没事就写。写教学反思,写教学心情,似乎也摸到了一些门道。于是,开始辅导学生写作、投稿,也收获了不少。2008年广东省第四届书香作文大赛,班上张同学就获得了省一等奖,郭同学获得三等奖;同年,温同学获得全国奥运会征文三等奖;此外,还有一批学生习作发表在 《汕尾日报》等。那时,心潮澎湃,意气风发,在领导的催促下,把一些想法形成文字,开设了学校第一个小讲座,获得了全体同行的认可。从此,语文在文字边上撕开了一个小口。
四
2016年,我开始尝试投稿。记得第一次发表是在 “岭南文丛”网络平台,受到很多同事朋友的鼓励和夸赞,后来陆续在 《珠江诗刊》等平台发表。2017年申请个人公众号,陆续推送文章。对语文专业的真正认识产生于2017年下半年,参加广东省乡村教师置换培训。在那一个月里,听了很多名家大师讲专业成长之路,那一刻醍醐灌顶。终于明白,这些年面临的尴尬和困惑,都是因为缺少学习,尤其是专业性的学习。
于是,我开始在书海里涉猎。学校一直有订杂志,如 《广东教育》 《师道》 《中学语文教学通讯》等,但基本上无人问津;正好便宜了我,每每坐下便随手拿起一本翻翻,选择性地看一两篇,偶尔也借回家,每次都能启发思考,受到冲击,一些理念也在不断更新变化。接着,开始看专业性的书籍,如 《作文课的味道》 《听窦桂梅老师评课》 《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语文悬念教学法》 《统编版读写共生写作日常课》……并重新反思自己的课堂,反思自身的问题,又写随笔,写教案,写反思,写论文。有时一下课,不顾疲惫,便在手机备忘录上把课堂上存在的问题记下来。之后,越写越多,发表的平台也越来越大,从最初的网络平台到地方日报,从省级报刊到国家级报刊如 《语言文字报》 《中国教师》 《中国教师报》等;辅导的学生习作也遍地开花,因此也多次获“优秀指导老师”称号;也写了不少论文,获省市一二等奖……
学习,永远在路上。2018年,顺利评上高级职称,因不甘学习就此搁浅,我又申报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期望借助工作室这一土壤,让自己成长得更快更好。两年来,我们踏踏实实学习教研,不铺张不吹嘘,与工作室的小伙伴们一起制订学习计划,践行 “听-评-议-改”的课堂实践、 “看-思-写-学”的理论学习,每期同看一本书。
教学也已22年了。如果说,美术是我放飞青春梦想的翅膀,那么,文字便是我打开语文天地的钥匙。我不敢奢求成为名师,但我希望可以通过文字抒写更多的语文故事和教育情怀。今天的我,虽没多少成绩,但我会继续在文字边上、在语文领域坚实地走下去。
同样用笔,画笔描摹的是风景,文字描摹的是心境。我想,只要热爱,都会有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