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把神奇的金钥匙”
2020-06-03范新
范新
曾经在一次区级小学语文中段习作教学研讨会中,向参会的所有老师做过一个现场小调查。调查问题:“很多学生害怕写作文,习作课不好上,有同感的老师请举手。”当我把问题抛给在场的所有老师后,不出一分钟时间,现场95%的老师齐刷刷地举起了手。看来这个问题就像一块烦恼的小石头,激起了所有语文老师的共鸣。习作教学就像是一个充满魔法的紧箍咒一样,牢牢束缚着老师们。无论你是“足智多谋”还是“武艺高强”都难以化解这个令人头痛的紧箍咒。
正当我们被习作教学这个紧箍咒牢牢束缚之时,如果我们跳转方向,变换视角却不难发现——在平时的生活与学习中,孩子们在阅读一篇篇童话、一首首儿歌、一部部小说时,为什么却能如此沉醉?如此快乐?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习作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由此可见“读写结合”是语文能力训练的必由之路,也是解开习作教学紧箍咒的一把神奇的金钥匙。如何将“读”和“写”巧妙地用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读写互动”进一步提升表书面达能力,可以做以下尝试。
丰富阅读材料,积累写作素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是表达的基础,大量的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内化积累,丰富素材,开拓思路,借鉴方法……通过丰富阅读资源,可以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的兴趣,为提升内化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除了阅读语文教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在众多成品阅读书籍中,精心挑选出不同类型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书籍进行补充,让学生的阅读量有所提升。例如:《我的母语课》、《新教育晨诵》、《新语文读本》、《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日有所诵》等,以便更加有效地实现阅读保底量,打通课内外阅读通道,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阅读资源。
构建特色课程,以课程引领阅读。
除教材常规阅读教学外,学校或班级还可以开设一些具有年段特色的阅读特色课程。例如:低段可以开设“绘本阅读课”以“听读绘本”、“表演绘本”、“想象绘本”、“创作绘本”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广泛阅读绘本,启发学生丰富想象,抒发纯真,体验童趣。中高段可以开设“学国学,诵经典”国学课程教学。在教材的选择上除《三字经》、《弟子规》、《道德经》、《声律启蒙》……这些国学经典篇目外,教师还可以根据语文教材单元主题、学校文化特色、地域地方特色、节气节日特色,自主研发经典诵读校本或班本教材。
学生通过国学课程的学习,不仅积累了传统文化,而且还拓宽了阅读范围。对于夯实学生的文化功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开展读书活动,形成多元阅读方式。
“一年之际在于春,一日之际在于晨。”每天清晨的“晨诵”活动,是拉开校园阅读体验活动序幕的最佳时刻。晨诵能为每一天注入生命源泉,我们用一首首美好的诗歌开启希望的黎明。充分利用晨诵活动,合理规划晨诵内容,可以提升晨间阅读的丰富性及有效性。那我们该让儿童吟诵什么呢?晨诵的诗歌一般要选取那些意义深远的诗,既能让孩子一下子感觉到它的力量与美,又无法洞悉其全部奥秘,但每一次朗诵都会带来新的感悟,而从新的感悟中又将萌生出新的力量与美。
生活中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就是一个不同的世界!每天午读,我们在课堂之外读些什么?——走吧,去参加“我们一起看世界!”午读活动。午读时可以将“读——讲——诵”三种分享方式交替进行,安排不同的内容进行精彩纷呈,快乐有趣的阅读分享活动。
例如:周一举行“我是新闻播报员”活动。同学们利用平时阅读新闻报刊的机会,去收集整理上一周国内外发生的新闻大事,再以新闻播报员的身份向大家分享这些新闻趣事。 周二举行“假期游记采风分享会”活动。老师们可以有意识地在假期前布下写作的甜蜜陷阱,鼓励学生在假期里用心去看世界,用心去感受生活,用相机捕捉下美丽的风景,用文字记录下旅行中的点点滴滴,用ppt图文结合的方式展示世界的精彩。周三举行“名家名篇共赏析”活动。学生可以将平时阅读过的名家名篇,通过朗读、朗诵、赏析的方式进行集体分享。周四举行“我是小作家习作分享”活动。学生们可以将自己平时的优秀习作分享给全班同学。周五是一周的结束,也是同学们最快乐的时候,借此可以举行一些轻松活泼有趣的阅读活动比如:“周末故事会”同学们可以通过讲述一个简短的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童话故事,在充满想象和智慧的故事世界中快乐阅读。
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如何将积累的素材巧妙地得以发挥和使用,老师们就要努力为学生们寻找写作契机,搭建写作平台。
借助教材单元主题,巧寻练笔训练点。
语文教材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读写结合的资源,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上的“例子”,设计多样化的写作训练。语文教材一般以都是以单元为单位,教师可以合理利用单元主题,引导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比如:学生学习了以“声音”为主题的单元后,学生可以练习写生活中的声音故事,创编声音的诗歌,或者写一写关于声音的童话故事。
发挥课文优势,巧寻读写结合点。
以课文为依托,通过“精彩处仿写”、“空白处补写”、“迁移点拓写”、“结尾处续写”,“变换文体练写”等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找准练写机会,加强语文课堂学习中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融合发展。
例如:可以引导学生模仿文中的句式训练,修辞手法设计进行句子、段落、诗歌的仿写;可以根据课文的结构特点、观察特点、介绍顺序进行仿写;可以借助课文插图,通过观察和想象设计想象小练笔;可以根据课文故事情节发展,通过推测想象进行续写或补写。
这样,根据教学内容适当的选取读与写的切入点,设计不同类型的练笔,充分挖掘和利用课文中内在的读写结合的信息,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把从阅读中习得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表达中去。
搭建写作平台,激发写作兴趣
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平时一点一滴的训练中得以挖掘和提升,他们还需要各种展示的平台,需要获得被欣赏的成就感。因势利导,为学生搭建各种特色展示平台,责成为鼓励学生乐于写作的又一动力。
学校教室的一墙一壁、走廊、展板,都是学生习作展示的平台。随手仿写的儿童诗,精心制作的假期特色日记,灵感突现所得的心情小语,都能在此找到栖身之所,都能在此得遇知音良友。校级或者班级的报刊、诗集、文册,都是同学们童年的专属纪念册。报刊、杂志、微薄、公众号、自媒体……当学生的文字被更广泛的受众欣赏阅读时,这无疑是对小作者最大的褒奖,是对学生写作兴趣的最大激发。
老師们在朴实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挖掘开启孩子们写作大门的金钥匙,孩子们在日积月累的阅读和练笔中寻找了那把神奇的金钥匙。他们乐意去亲近文字,锤炼文字;他们乐意在习作中抒发情感,驰骋想象;他们愿意在习作中记录童年,书写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