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研究式建筑设计的审美动力
2020-06-03曹航冯梅燕
曹航 冯梅燕
摘要:本文通过对BIG所设计的三叶草体育场受建筑审美观认同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剖析,以此探讨研究式建筑的审美动力组成要素。最终取得研究式建筑设计的审美动力是位置环境、涉及者心理和科学技术三者协同作用引导的结论。总而言之,笔者主要浅析了研究式建筑受众人喜爱的内在因素。
关键词:研究式建筑;BIG建筑事务;审美动力;丹麦三叶草体育场
引言:本文章想要通过研究BIG建筑事务所被外界广为赞颂的原因,并提取它所创作的作品中对研究式建筑的设计方式,同时联系王辉先生对“研究式建筑”的见解,来浅析研究式建筑设计方式让人心悦诚服的真相钥匙——审美动力。本文将通过两个方面来论说研究式建筑设计的钥匙——审美动力:审美的本源是文明与建筑审美趣向的分支;对丹麦三叶草运动场的设计方案的评析。
一、审美的本源是文明与建筑审美趣向的分支
生物学家泽基曾说过:假如对审美的理解没有真正地扎根于大脑的思想活动,则这样的审美理解仅仅是片面的、肤浅的。并且他还进一步推断:所有的感官艺术都需要运用大脑来呈现,所以,一定要顺从大脑的准则,无论是设想还是实践,亦或者是鉴赏。然而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论述下,人的本质是后天形成的,大脑将别人的价值观转化为自我的内在想法就是对社会文明的鉴定。简单来说,人们运用大脑来享受美、审视美,而健全的大脑中的鉴定系统由社会文明与科学的共同影响所形成。因此说审美的本源是文明。在文明悄悄演化蜕变的同期,审美观念也伴之不断演变进化。
文明的演变历程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以一种丰富多样的模式不断演变而成的。(这里所说的演变主要在旨审美观念一直扎根于文明发生变化,而不是指顺应“进步论”的不断升华)。然而,审美观念的变化能够在限定的时期内被人为的划成几个因素的共同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美学的探究是将“美”当成哲学中的一个虚体对象进行探究,与之不同的是,在现实世界中,各种被研究的审美对象通常都和人们的实际生活密切相连,像建筑。建筑的“美”关联到的因素有许多,有着奇特而又多彩的内涵。建筑的美关于哲学艺术,关于科学技术,关于涉及者心理,关于位置环境,这就是被人为划分的建筑审美趣味的几个分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曾说过:建筑虽然属于技术科学的一部分,然而它又不只是单一的技术科学,其通常多多少少(有时甚至极高)的带有艺术色彩。王辉先生曾在《建筑美学形与意》这本书中指出:建筑美学由环境美学、技术美学、形式主义美学和审美心理学四者共同构成,分别涉及到建筑的环境、技术、心理、形式。笔者特别认可王辉先生的见解,并且借助这个见解浅析研究式建筑设计的审美动力。
二、对丹麦三叶草运动场的设计方案评析
比亚克·英格尔斯在2005年开设了BIG建筑事务所(Bjarke Ingels Group)。这家事务所位于首都哥本哈根,以年轻和新颖的设计理念而闻名世界。由于英格尔斯曾在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ffice For Metropolitan Architecture)工作过两年时间。所以,他将OMA事务所的先进设计理念引入到了BIG事务所,进一步升华和发展了研究式建筑设计的方式,并且事务所的成员将他们看待如今世界上各类社会生活的看法以及他们自身对于乌邦托社会的向往不断地注入到他们的设计理念之中。他们善于观察并推敲社会生活不断演化所产生的新因素,比如网络电子设备的革新、全球经济化影响、多样文化的交流融合等。他们觉得建筑不仅是一本石头的史书,更是社会文明的映现。
在事务所刚创立的时候,哥本哈根的新任市长为了践诺他的“兴建5000处中低收入住宅”选举宣言,就聘请BIG事务所在阿迈厄区中心一个辽阔宽敞的足球场上创设新的住宅区。能够料想到,BIG事务所需要面对的是收入较低的人群对于住所的需求与喜爱运动的群众乃至附近市民对于公共运动场的需要的冲突。他们坚守以往的建筑理念“Yes is More”,竭尽全力地去缓和冲突的双方,用建筑给社会带来一种互利共赢的局面。BIG将这次的设计方案称之为Kl?vermarken。
Kl?vermarken是一个足足有30个足球场一样大的绿色草地。虽然处于哥本哈根的市中心,但由于受工业企业的围拦,只是偶尔被足球爱好者或者是遛狗人员使用。BIG事务所提出在草坪的所有周边围建一条3000米长度的街区,利用现存的建筑物与处所的蜿蜒重叠来搞定哥本哈根住宅紧缺的状况。整个建筑体利用大拱门和周围街区搭建联络,所建筑的房屋高度由于邻居和哥本哈根历史性地平线的差异性而不同,形成了像我国的长城一样的梯田与屋顶花园。这片区域既包含了三叶草区民运动的公共场所,又承载了3000个新住宅,最主要的是一个足球场也没有被破坏。这个方案所获得的肯定和赞扬是无庸置疑的。由于自己的认知还不够充分,所以笔者先不讨论形式之美,只对审美动力的环境、技术、心理三个方面作探讨。
虽然Kl?vermarken设计方案没有在形式美方面取得大部分的认同,但它在环境、技术、心理上的思考度已经达到饱和,所以,足以稱之为“拥有建筑之美的建筑”。而BIG事务所追求的正是这种具有建筑之美的乌邦托建筑。
结束语:综上所述,建筑的审美扎根于社会文明,而建筑之美的本源是人们对待社会文明持续的完善。对待社会生活的美好期盼的需求就是笔者认为的追求研究式建筑设计师们最大的审美动力了。
参考文献:
[1]刘学诚.浅谈研究式建筑设计的审美动力[J].建材与装饰,2020(09):101.
[2]赵凯瑞. 非线性建筑形态审美心理机制研究[D].中原工学院,2019.
[3]李闽川,安婳娟.非线性建筑形态的视知觉动力审美分析[J].建筑与文化,2016(04):228-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