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外疫情对我国参与全球产业链的影响

2020-06-03王佃凯

银行家 2020年5期
关键词:产业链出口疫情

王佃凯

编者按:经济全球化将处于不同国家的上下游产业通过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活动连接成了全球产业链。全球产业的分工协作充分发挥了各国的资源优势,不仅降低了全球的生产成本,也提高了全球生产效率。然而,产业链上各环节的分割也增强了全球经济的脆弱性,某一环节出现问题,整个产业链都会受到影响,反之亦然。此次新冠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将这一弊端暴露无疑。我国作为全球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应清醒地认识到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疫情对我国参与全球产业链已经以及即将造成的影响。本文作者结合上述问题,对我国参与全球产业链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供读者参考。

中国作为全球产业链的关键参与者之一,尽管受疫情影响最早,但经过实施强有力的管控措施,目前国内的疫情已经得到控制,企业复工复产加速推进,疫情对国民经济生产的扰动逐渐消退。然而,海外的疫情却处在快速蔓延期。为控制疫情的传播,各国严格限制聚集活动,要求国民进行居家隔离,同时也对国际交通进行了管制。这些措施使得人员流动性下降,各国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受到限制,大部分人居家隔离又抑制了消费需求。随着海外疫情的进一步蔓延,外需萎缩和供应链的梗阻通过全球产业链的传导作用直接影响到了我国的进出口贸易,而且海外疫情还会加速全球产业链的重构,对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和作用将产生长期深远的影响。

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已成为全球产业链上重要核心之一

根据《全球价值链发展报告2019》的数据,2000~2017年,全球制造业产业链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成为全球产业链上不可或缺的辐射中心,是亚太地区最重要的产业链主导国家。目前,全球产业链已经形成三大供给中心——欧洲以德国为中心,北美以美国为中心,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亚洲的供给中心。中国除附加值最高的商品和服务的出口份额比日本低外,其他各类产品出口份额均高于日本。不仅如此,中国与其他中心国以及几乎所有亚洲国家均建立了更加密切的贸易联系。

从需求来看,美国依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需求中心,全球经济存量方面,美国贡献了23.7%的终端需求,为全球最高,中国贡献了13.0%,德国贡献了5.2%。从区域来看,德国和中国分别是各自区域最大的需求中心,但同时德国和中国又以美国作为需求中心。

我国参与全球产业链的方式以“后向参与”为主

2001年入世之后,随着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对于全球产业链的参与度也在不断提高,到2007年我国的全球产业链参与度达到了40.16%。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随着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我国扩大内需战略的推行,我国的全球产业链参与度呈现回落态势。

参与全球产业链方式一般分为“前向参与”和“后向参与”两种,我国主要以“后向参与”为主。所谓“前向参与”是指该国产品的大部分增加值直接被其他国家吸收,“后向参与”则是该国进口材料再加工后作为中间品或最终产品再出口。从中国的情况看,虽然“前向参与”度在提高,这说明我国的产业正在向全球产业链的上游移动,但是“后向参与度指数”还是高于“前向参与度指数”,即中国更多的是以“后向参与”的方式融入全球产业链,表明我国仍然是以加工装配贸易方式参与到国际分工活动中,因而在整个生产工序中有很多环节对其他国家(地区)的依赖度较高。

海外疫情对我国参与全球产业链的影响开始显现

据世界贸易组织预测,2020年全球贸易规模将下降13%~32%。从目前来看,海外疫情对我国参与全球产业链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外贸易方面。根据中国海关的最新数据,2020年一季度,我国进出口总值为9432.2亿美元,同比下降了8.4%,其中出口下降了13.3%,进口下降了2.9%。虽然好于预期,但是却反映出海外疫情已经开始对我国对外贸易产生不利影响。

外需萎缩造成我国出口快速下降

随着疫情在全球的传播,世界经济受到了沉重打击,导致海外市场需求急剧萎缩。目前,欧美发达国家的疫情最为严重,经济受影响程度也最深。2020年3月份以来,IMF、世界银行等多家机构不断下调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期。根据IMF的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3%,其中发达经济体为-6.1%,新兴市场国家为-1%;美国、欧元区、英国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5.9%、-7.5%、-6.5%。而欧美国家大多是中国重要的出口目的地,从2019年的数据来看,我国对欧洲、美国的出口金额分別占我国出口总量的17.2%和16.7%。因此,随着这些国家的经济停摆,我国出口规模急剧下降。根据中国海关的最新统计,2020年一季度,中国以美元计价的出口金额同比下降了13.3%。在我国主要出口国和地区中,除了对中国台湾地区和东盟的出口金额略有增长外,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出口金额均明显下降,其中,对美国出口下降了25.2%,对欧盟出口下降了16%,对英国出口下降了26.5%,对加拿大出口下降了25.9%(见图1)。

海外疫情的冲击,还引发了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动。2019年,中国的出口商品金额中,机电产品为14590.2亿美元,占比达58.37%;七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为5016.6亿美元,占比20.07%;农产品为785.7亿美元,占比为3.14%;其他产品为4601.7亿美元,占比为18.41%。外需萎缩,对于消费可选产品的影响往往要大于必选产品。由于机电产品中以可选消费产品为主,农产品以必选产品为主,因此,机电产品出口受到的影响较大。据海关统计,2020年一季度,农产品出口同比下降了5.6%,机电产品下降了13.4%,其中高技术产品下降了12.2%。与此同时,由于疫情的蔓延造成与防疫有关的药品和医疗器械的需求猛增,也促进了我国相关产品的出口。仅从2020年3月1日至4月4日,全国海关就验放出口了价值102亿元的疫情防控物资。另外,由于海外疫情造成了印度等原料药生产企业停产,我国的维生素等原料药的出口也在增加。

国际供给链梗阻造成进口小幅下降

虽然自2020年3月份以来,国内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全国复工复产的速度不断加快,使得进口需求有所增加,但是由于欧美国家为控制疫情而采取的管控措施,已经造成国际人员流动受阻以及货物运输效率下降。目前,全球国际航班数量较年初下降超过50%。交通管控和防疫措施还使国际货物运输时间被动拉长和运输成本提高,国际供应链已开始出现梗阻。在这种形势下,我国一季度进口规模出现了下降。根据海关的最新数据,2020年一季度,我国以美元计价的进口金额为4650亿美元,同比下降了2.9%,其中3月份为1652亿美元,同比下降0.9%。

从进口产品来看,虽然大部分的进口商品进口数量呈现增加或者基本稳定的态势,如集成电路、纸浆、煤炭的增幅均超过20%,但是也有部分进口商品下降幅度较大,如机床、液晶显示器的进口降幅均超过了20%(见图2)。与出口贸易相比,2020年一季度,我国进口贸易规模只是出现了微幅下降。这一方面印证了我国经济恢复的速度较快,国内各产业的进口需求正在释放,我国复工复产的趋势持续向好,产能正在快速恢复。另一方面,有些进口商品数量大幅下降,这也表明由疫情导致的国际供应链的紧张程度提高,已经对我国进口造成了不利影响。除了能源和原材料产业外,我国一些制造业,如计算机及光学产业、机动车及其他运输设备、化学制品、电子产业等,对于国际供应链依赖程度比较高,如果疫情的蔓延进一步导致国际供应链效率下降,甚至供给链发生断裂,将会对国内的相关产业造成很大压力。

海外疫情对我国参与全球产业链将产生深远影响

全球产业链的加速重构会对国内产业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早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各国就已经开始意识到重构全球产业链的必要性,而此次疫情在全球的蔓延使得民众对全球产业链的弊端更是有了切身体会:一方面,为应对疫情而实行的管控措施中断了原先的产业链,迫使企业不得不对全球产业链进行重构,开始转向本土供应商;另一方面,医疗防护、器械等重要防疫物资的短缺,使得发达国家的民众对于全球化下制造业空心化的弊端有了切身之痛。因此,海外疫情将显著提高各国产业链的重构速度。

目前,推动全球产业链重构最积极的是欧美发达国家,一个明确的方向就是支持将海外产业链布局向国内转移,如日本政府宣布,从“改革供应链”项目专门列出了2435亿日元(约合22亿美元),用于资助日本制造商将生产线从国外撤出,以实现生产基地的多元化,避免供应链过度依赖海外;美国也提出要为海外公司回归本土提供财政支持。我国是世界上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外资企业在我国经济中的作用显而易见。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18年底,我国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已达77738亿美元,外商投资的大中型工业单位数为58881个,其中,通信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行业的单位数为4891个,电气设备行业单位数为4325个,汽车制造业单位数为3264个。2019年,我国外资企业共完成出口额18239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39.86%。如果在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过程中,外资企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中的外资企业大面积加速撤离,将对国内相关产业形成较大冲击。

全球产业链重构也促使我国加速了国内产业的替代和升级。受海外疫情影响以及国内5G建设投资的驱动,通信产业的国产替代得到史无前例的重视。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中国通信设备公司,抓住了技术研发时间差,凭借人口红利和工程师红利在发展中实现超越,在产业和技术上从跟随转变为引领。因此,国内核心通信产业链有望“化危为机”,通过紧抓国内5G建设加快以及海外器件进口受影响带来的机遇,加快国产替代和产业升级进程,最终实现跨越式发展。除通信业外,我国国内汽车整车生产商由于国际供给链的梗阻而转向在国内寻找替代供应商,加大本土化采购力度,加快了产业链向国内转移的速度。

“逆全球化”思潮泛起将压缩我国参与全球产业链的空间

由于全球治理体系和治理机制的缺失,在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贫富差距加大、利益分配机制扭曲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逆全球化”的思潮也随之产生。尤其是近两年来,一些国家出现的民粹主义更是助长了逆全球化思潮。此次海外疫情,使得“逆全球化”思潮的影响无论是对西方国家的政府还是民众都要比疫情前更加明显。为了转移国内的不满情绪和选举的需要,一些国家的政客故意渲染中国威胁论或者歪曲事实污蔑中国在疫情中的表现,极力鼓吹贸易保护主义和“去中国化”。如果疫情过后,欧美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主张进一步获得更多的社会共识,将会对中国对外贸易构成更严峻的挑战,压缩我国参与全球产业链的空间。

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构建新型全球产业链

以更开放的姿态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

进一步扩大商品和服务的进口。根据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在今明两年内,中国要在制成品、农产品、能源品和服务上增加至少2000亿美元的相关进口额。尽管疫情造成国际物流效率降低、货物运输困难以及人员流动受限,对服务贸易领域协议的落实形成一定挑战,我国仍应积极与美方进行沟通,推进落实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同时,还要借助网络,采用云签约、云展示等新方式,积极开展第三届进口博览会各项准备工作,吸引更多的海外公司来参展,推动国外商品和服务的进口。

加快落實金融业的开放措施。根据国务院金融委提出的金融开放11条,2020年我国将在银行、信用评级、金融资产管理(不良债务)、保险、证券、基金、期货等方面放宽市场准入。因此要加快推进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工作,确保这些开放措施全部按时落地。

扩大市场准入和营造可预期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外资。一方面,要继续压减全国和自贸试验区的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支持自贸试验区在扩大开放和创新发展方面的先行先试,同时尽快将自贸试验区的成熟经验推广至全国。另一方面,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创造可预期的投资环境,保护外商投资合法利益,提高对外资的吸引力。

加强国际合作,构建新型全球产业链

进一步密切与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合作,分散过分依赖欧美国家的风险。从2020年一季度的出口数据来看,中国与东盟间的经贸联系虽然受到了冲击,但基本上保持稳定。中国和东盟国家产业之间存在着互补性,而且双方签订的自由贸易区协议也可以为产业合作提供制度保障。

构建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产业链。随着国内劳动力和环境成本上升,我国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需要转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不仅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而且有丰富的能源和原材料,这为我国与这些国家之间的产业链构建提供了基础。

进一步加强与日韩的产业合作。目前无论是从供给还是需求来看,中日韩三国间的产业联系已经非常密切。为了提高区域产业链的抗冲击能力,要利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机遇,加快推动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实现更高水平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猜你喜欢

产业链出口疫情
推进内蒙古产业链现代化的思路和举措
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成立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
疫情中,中俄贸易同比增长
2018年前8个月越南天然橡胶出口增长9.2%
重庆将重点打造千万亩产业链基地
Apple Watch产业链上的企业
米弯弯的梦里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