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帆:这里是武汉,这里是我的家
2020-06-03徐帆
【适用话题】温情 珍爱生活 乡愁 简单与复杂
作文君:“这里是武汉,这里是我的家。”2020年3月8日,由徐帆配音的战“疫”纪录片《冬去春归——2020疫情里的中国》正式上线。而这次配音,也让离家30年之久的徐帆有机会深情凝望故乡的人和事。
20岁,我离开武漢来北京上学,毕业后分配到北京人艺,然后就把父母接到北京,也就很少回去了。这么多年,几次回武汉都是匆匆忙忙,好像也从来没有认认真真地重逛一遍这座我成长的城市。
反而是这次配音,一些偶然出现的街景,让我重温旧梦。花桥街,一条老街,离我家特别近。小时候,每天从这里出发上学。我们学校在江边,唯一能溜达溜达的就是旁边的长江大桥,我现在都能想起在桥头堡上俯瞰长江和大桥的感觉。
我姥姥住在六渡桥,那里有一座孙中山先生的铜像,小时候觉得好高好大。附近还有民众乐园,里头各种演出,各种玩的,后来还建了电影院。那时候最爱吃辣牛肉粉和豆皮,还有剁馍。摊上的一个剁馍做得跟井盖一样大,你要一毛就给剁一毛的量,一块就给一块的。馍的边沿被烤得有点硬,中间又像发糕一样软里泛着甜,撒上芝麻特好吃。
这些都构成了我淡淡的又抹不掉的武汉记忆。
如果要用一个词形容武汉,我首先蹦出来的就是“热气腾腾”。这里的人,都是生龙活虎地热爱生活。武汉的男人脾气暴躁,但心里又——用武汉话说——热心快肠。女孩们,在我脑子里头那都是“雌雄同体”,既能当男人使,又柔情似水。
从1988年只身到北京,到今天,过去30多年了。这30年,忙着工作、忙着生活,几乎没有时间也没有力气去回忆。所以这一次,我好像重新认识了武汉:原来,说到武汉的地理位置,说到江汉关码头,并不觉得和自己有多大关系;但是现在,我会意识到这些都是与我相连的,都是武汉精神所在的地方,也被今天了不起的武汉人延续着。
这次疫情后,很多人跟我说,心态产生了很大改变,变得更珍惜生活,更珍惜身边人了,我也是。家里没人帮忙,我觉得自己好像把这辈子会做的菜都做完了,孩子每天上网课,我的任务就是给她做吃的,一天就为三餐奔波。给困在武汉的老师打电话,陪老人家聊聊天。
健康、平安的日子里,我们都太忙了。不会想着回忆,不会想着体验,每天都在快速地做决定和执行,容易忽略了身边人,也容易忽略了自己。但往往,生活的领悟就是在很长的离别过后、在一个暂停键后。
真的,经此一疫,我觉得能活着、能生活就是最好的事儿。所以我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未来要化繁为简,把那些复杂的角色、复杂的生活,都用最简单的方式呈现出来。
等疫情过去了,我要带着女儿去一趟武汉,去我儿时成长的地方转转,去那些美好的记忆里转转,重回一趟那个热气腾腾的家。
(摘自微信公众号“人民文娱”)
【素材分析】一场疫情,让离家30年的徐帆重新认识了家乡武汉,觉察到故乡的一切都与自己紧密相连。按下暂停键的她开始享受生活、思考生活,她深深地感觉到能活着、能生活就是最好的事儿,生命与生活因“热气腾腾”而弥足珍贵。
(特约教师 周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