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病毒治疗与抗炎保肝药在乙型肝炎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2020-06-03杨振辉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14期
关键词:乙型肝炎抗病毒

杨振辉

【摘要】 目的 分析抗病毒治疗与抗炎保肝药在乙型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00例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抗病毒组和抗炎保肝组, 每组50例。抗病毒组采用抗病毒治疗, 抗炎保肝组采用抗炎保肝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血清白蛋白(ALB)水平及治疗满意度。结果 抗病毒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4.0%, 抗炎保肝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6.0%,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病毒组ALT、TBiL、ALB水平分别为(48.41±3.21)U/L、(40.28±5.41)μmol/L、(31.42±2.54)g/L, 抗炎保肝组分别为(47.34±4.01)U/L、(40.11±5.66)μmol/L、(31.44±2.01)g/L;两组血清ALT、TBiL、AL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病毒药物与抗炎保肝药物皆可有效改善乙型肝炎患者的肝功能, 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 抗病毒;抗炎保肝;乙型肝炎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4.052

乙型肝炎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virus, HBV)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病, HBV为DNA病毒。HBV感染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法, 对于急性或者慢性HBV感染者应及时联系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 并应注明为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1]。其中慢性乙型肝炎较为常见,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最终目标是最大程度的达到长期抑制或消除HBV的目的, 从而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的进程, 减慢或阻止疾病的发展扩散, 防治肝脏失代偿、肝硬化以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从而改善生活质量, 延长患者存活时间。国际消除HBV联盟(ICE HBV)是一个致力于加快开发治愈慢性乙型肝炎的专家联盟, 面临着巨大的挑战。HBV是一个主要的全球公共卫生威胁, 全球超过2.57亿人慢性感染;每年>887000例死于HBV。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抗氧化、抗纤维化和对症治疗。其中乙型肝炎是其中的一种重要类型, 由HBV引起的肝脏代谢性、失常性病变, 近年来, 该病的临床病发率越来越高, 已经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2, 3]。其中抗病毒和抗炎保肝药物治疗是关键。本文分別针对抗病毒药物恩替卡韦与抗炎保肝药物甘草酸二铵治疗乙型肝炎取得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研究,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入住本院的100例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年龄≥30岁。

将患者随机分为抗病毒组和抗炎保肝组, 每组50例。抗病毒组男女比例为30︰20;年龄35~75岁, 平均年龄(55.51±12.12)岁;肝硬化程度:轻度23例, 中度21例, 重度6例。抗炎保肝组男女比例为30︰20;年龄37~74岁, 平均年龄(55.57±12.91)岁;肝硬化程度:轻度25例, 中度22例, 重度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见表1。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 2. 1 纳入标准 无免疫抑制剂及激素应用史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我国2015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4]诊断标准, 并通过临床、实验室检查确诊;年龄30~80岁;入组前两个月未接受类似乙型肝炎治疗;实验研究符合医院规定, 患者本人对本次研究知情, 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 2. 2 排除标准 ①甲型肝炎、丙型肝炎及酒精性肝纤维化患者;②有急性感染、严重并发症的患者;③具

有高脂血症、高蛋白血症的肥胖患者;④拥有家族性精神病史的患者;⑤对此类药物具有绝对禁忌证的患者;⑥妊娠期、哺乳期患者;⑦其他原因引发的肝病。

1. 3 方法 所有患者分别采用能量合剂与门冬氨酸钾镁进行基础治疗, 在此基础上, 抗病毒组采用抗病毒治疗, 给予恩替卡韦0.5 mg/片, 单次剂量为1片, 1次/d口服。抗炎保肝组采用抗炎保肝治疗, 取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甘草酸二铵注射液150 mg, 1次/d静脉滴注。两组均持续用药48周。

1. 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肝功能指标及治疗满意度。

1. 4. 1 治疗效果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病理症状、体征现象完全消失, 肝功能指标TBiL、ALB水平均恢复至至正常标准;有效:病理症状、体征现象有明显好转情况, 肝功能指标TBiL、ALB水平均明显改善;无效:病理症状、体征现象无改善甚至加重, 肝功能指标TBiL、ALB水平未改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2 肝功能指标 两组于清晨空腹状态下抽取静脉血, 高速离心处理(2500 r/min, 15 min), 分离血浆、血清, 储存放置于-72℃环境下等储存, 分别测定ALT、TBiL、ALB水平。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抗病毒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4.0%, 抗炎保肝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6.0%;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2 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抗病毒组ALT、TBiL、ALB水平分别为(48.41±3.21)U/L、(40.28±

5.41)μmol/L、(31.42±2.54)g/L, 抗炎保肝组分别为(47.34±

4.01)U/L、(40.11±5.66)μmol/L、(31.44±2.01)g/L;两组血清ALT、TBiL、AL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 3 两组患者治疗满意度比较 两组治疗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主要表现为明显的汇管区炎症, 其中炎症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部分浆细胞和巨噬细胞, 炎症细胞常汇聚而引起汇管区扩大, 进而造成界面肝炎(俗称碎屑样坏死)。汇管区炎症和界面肝炎是乙型肝炎主要的病变表现。肝细胞炎症坏死、汇管区和界面肝炎大量的胶原造成肝纤维化进一步加重, 形成肝硬化, 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腹胀、无力、肝脏疼痛等。因乙型肝炎具有较高的传染性, 已引起高度重视[5]。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抗病毒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4.0%, 抗炎保肝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6.0%;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病毒组ALT、TBiL、ALB水平分别为(48.41±3.21)U/L、(40.28±5.41)μmol/L、(31.42±2.54)g/L, 抗炎保肝组分别为(47.34±4.01)U/L、(40.11±5.66)μmol/L、(31.44±

2.01)g/L;两组血清ALT、TBiL、AL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抗病毒治疗与抗炎保肝药物治疗均为乙型肝炎治疗中的重要手段。

抗病毒治疗[6]是目前乙型肝炎重要的治疗方案, 通过抑制HBV复制和炎症细胞反复活动实现阻断病情进一步恶化, 达到改善肝功能、提高患者生活治质量的目的。恩替卡韦是一种碳环2-脱氧鸟苷类似物, 在患者的细胞中通过磷酸化反应转变成具有活性的

5-三磷酸盐, 其可以降低蛋白引物活性, 加速逆转录终止, 阻断DNA合成发挥治疗作用。经过大量的文献研究表明, 針对慢性乙型肝炎治疗, 抗炎保肝药物为比较常见的一种治疗方案, 作为辅助治疗措施的一种, 且效果好[7-9]。抗炎保肝药物治疗可以对肝脏细胞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同时, 在抗炎保肝的治疗中, 可以对抗病毒药物造成的损伤进行改善。经过大量的临床试验验证, 抗炎保肝药物治疗安全且有效, 是对慢性乙型肝炎综合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抗病毒治疗互为优势, 相辅相成[10-12]。因此, 如何将抗病毒药物与抗炎保肝药合理的结合是现在研究的重要方向, 合理利用两种药物, 尽可能发挥最大作用, 得到综合治疗的最佳效果, 为慢性乙肝患者提供强有力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 抗病毒药物与抗炎保肝药物皆可有效改善乙型肝炎患者的肝功能, 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罗雪, 曾爱中.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进展. 肝脏, 2019, 24(3):322-324.

[2] 冯因克, 刘亚敏, 陈启龙. 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纤维化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中国医药导报, 2016, 13(29):28-31.

[3] 严槿. 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对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7, 22(1):24-26.

[4]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更新版).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5, 31(12):1941-1960.

[5] 朱海超, 高国生.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正常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肝组织病理特点. 实用医学杂志, 2013, 29(10):1637-1639.

[6] 刘生水.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接受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7, 2(31):26-27.

[7] 张玲霞, 高志良, 扈晓宇, 等. 抗炎保肝治疗在肝病临床中的应用于地位.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8, 16(9):714-716.

[8] 梁秀艳. 抗病毒治疗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 10(18):177-178.

[9] 刘锦华, 张琴. 抗炎保肝药物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的应用. 世界临床药物, 2012, 33(9):528-532.

[10] 陈向荣, 董昌将, 许光明,等. 抗炎保肝治疗在当前慢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中的应用与地位. 临床荟萃, 2010, 25(8):724-726.

[11] 葛善飞, 丁玲, 钟渊斌,等. 抗炎保肝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手段之一. 肝博士, 2018, (1):36-37.

[12] 陈思暖. 25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保肝抗炎治疗13年回顾分析.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

[收稿日期:2020-02-24]

猜你喜欢

乙型肝炎抗病毒
恩替卡韦联合安络化纤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研究
儿童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效果
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分析
艾滋病患者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孕期抗病毒治疗对新生儿结局的影响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中开展临床药学服务的作用探讨
哪些因素影响乙肝治疗
大三阳但肝功正常需要抗病毒吗
我国进一步扩大艾滋病免费抗病毒治疗范围
乙肝抗病毒治疗中的几大误区
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