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融合实施企业新型学徒制的调查与探索研究

2020-06-03朱建忠史建军

职业·中旬 2020年5期
关键词:调研校企岗位

朱建忠 史建军

一、企业新型学徒制的背景调查分析

2011年,教育部下发《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开始探索“现代学徒制”。2015年,人社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虽然两份文件都是关于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但是出发点不同。现代学徒制开展试点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实现“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而新型学徒制则是“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两相比较,现代学徒制试点强调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主张政府引导、行业参与、社会支持,企业和技工院校双主体育人;新型学徒制试点则突出了企业的主体作用,提出政府引导、企业为主、院校参与。显然,企业新型学徒制遵循了岗位劳动养成的基本规律,更有利于学徒制的发展。本次深入企业调研的目的,是为了了解现阶段企业推行新型学徒制培养方式的状况,探索出参与企业新型学徒制切实可行的方案,并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目标。

二、调研内容

1.调研的对象

调研对象主要为企业和院校,调研分析新型学徒制培养方式的可行性和试点院校的情况。

调研企业有:镇江先锋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江苏柳工机械有限公司、镇江液压件股份有限公司等。

调研院校有:镇江高等专科学校、江苏交通技师学院、泰州技师学院。

2.调研形式与方法

在广泛收集信息资料的基础上,采取邮件、网络、电话、现场座谈等形式进行调研,进行资料的分类整理与汇总。

调研过程:专题调研→信息归纳→信息分析→专题讨论→信息补充→编写初稿→专题论证→修订完善。

3.调研思路与原则

(1)对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实施现状进行文献查阅、资料搜集和实地调研,分析其中的特点,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的总结。

(2)借鉴德国“双元制”、澳大利亚“新学徒制”和中国传统“师带徒”的人才培养模式,分别从政府管理、企业主导和学校配合的角度为“新型学徒制”提供建设性的参考。

三、企业新型学徒制的调研分析

调研表明,由于政策的支持和政府的推动,目前调研的部分企业有意向与笔者学院共同培养新型学徒,签订新型学徒制培养协议,主要培养对象为数控专业的毕业刚入职学生,培养目标为高级工,各企业培养方式都是按照“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总要求,采用以企业岗位实践培训为主,学校集中学习为辅的培训形式。

1.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几种培养方式

(1)阶梯分段式。企业新招录的员工,在进行入职培训后,即送到合作院校进行技能培训,培训班采用全日制在校脱产方式,历时2~3个月。培训内容全面根据企业生产岗位和技能要求,由校企骨干技术专家、师资共同参与开发培训课程,既有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和培训模块考核。通过在学院阶段性的理实强化,使大部分新员工在就业适应力和岗位竞争力上得以“充电”提高。参训员工回企业上岗后,将由单位再次组织资深师傅和技术骨干进行针对性的就业岗位训练。员工在熟练工作一段时间后,再进入学校进行理论提高和技能强化,以达到更高一级技工等级。

(2)半工半读式。即由企业组织学生边学习边工作。学生每周1~2天在职业学校接受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每周3~4天在企业实习,也有的采取企业安排了上午和下午两个相同课程班,上白班和夜班的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上课时间。这种模式主要存在于有“厂中校”的企业,由于“前厂后校”,位置紧密,便于组织。

(3)随机安排式。这种模式是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淡旺季,旺季时学生在师傅的指导下在岗位工作,淡季时安排学生到学校进修学习,这样安排,能够帮助企业解决人手紧缺的问题,符合企业运营利益。

2.现阶段“新型学徒制”推行过程中的问题

(1)企业担心“打水漂”。员工能保持稳定性,企业才舍得下精力、出成本去培训。学徒虽然不是在校生,降低了流动性,但是经过成熟培训后,职业能力增强,便容易产生“跳槽”的想法,如果明知学徒出师就可能离职,即便国家人均补贴几千元,企业也未必有全力参与教育培训的动力。

(2)学校角色转变不到位。新型学徒制的运行机制是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学校配合,完全改变了原来学校主导的格局,要求学校从“以学校为主”的主导惯性中脱离出来,重新定位,做好“企校合作”人才培养的工作。而要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必然会带来学校管理模式、教学体系的全面变革。显然,目前从学校从思想上还没有做好这种全面转变。

(3)学校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改革滞后。大多数技工院校专业课程标准和课程设置未能完全摆脱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未能以技能形成为中心,没有体现经济发展的需求,没有和企业生产实际形成紧密的对接。同时,目前学校现行的教学计划系统化、学科化色彩明显,与企业岗位需求灵活性存在矛盾,致使学与用不能完全接轨。

(4)综合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企业和学校尚未建立起一套综合了校企双方培训标准的清晰量化的考核评价体系。

四、关于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思考与建设

1.改革教学组织,创新管理模式

新型学徒制由于教学空间由校内延伸到校外,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因此在教学管理运行中,要求做到工学衔接合理,各方面充分体现以他方为中心和一切为了企业职工更好地发展的教育理念。要依据企业职工发展的共性特点和个性需求选择教学组织形式,实行校企协同参与的人性化的教学管理模式。制定符合企业发展实际、符合院校和专业特点的培养方案,明确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的教学组织和运行管理工作中的内容、标准和程序,建立具有灵活性、可变通的动态教学与管理运行模式。

2.重构课程体系,重建学习载体

以专业人才培养为出发点,针对人才培养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遵循企业职工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真正形成融合企業职工人文素养、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要做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以达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的作用。

3.搭建数字化教学平台

加快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进度,搭建专业核心课程的精品课程网站与资源共享平台,使企业职工在“半工”阶段可以利用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实现“半读”,能随时随地实现“工”与“学”的结合。

4.构建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

通过收集社会评价信息、对合作企业定期回访、问卷调查、座谈等形式构建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通过社会、企业反馈的评价适时对专业、课程、人才培养方向进行优化。将企业职工在就业岗位的职业能力、适应能力及企业满意度,纳入课程评价体系中。侧重过程考核,注重实践技能的考核,充分发挥评价体系的激励和导向功能。

(作者单位:镇江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调研校企岗位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