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代名医杨巨奎

2020-06-03柴沛霖

文史月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中医药山西

柴沛霖

杨巨奎

给人以终生难忘的印象很不容易,除非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国家大事,或是影响个人前途命运的家事,会给人留下久远的念想。那些人与人之间再平常不过的往事,若是让人“忘不了”,或是常常“萦怀抱”,那么肯定是知人知心“心相印”,时刻不忘手足情。

兴业好客人气旺

山西太谷颐圣堂第九代传承人杨巨奎,就是让人“忘不了”的人。一旦说起他来,与他接触过的人无不扼腕喟叹:他老人家“走”得太匆忙,有恩于我未能报答他,谁都悲痛戚戚,心存内疚。当这个荣誉满身的老药工病逝的消息传来,我作为杨巨奎传记《留住珍贵》一书的作者,曾与他斗室长叙多日,禁不住泪流满面,心疼手抖,歪歪扭扭写下一行行这样的字眼:

忽闻兄长走他乡,仰望天空多一星;

伴我一生巨奎兄,你我相知无禁忌;

大仁大智大铭心,民心众望天下扬;

临别叙说人生梦,雄心大业有人继。

当我告诉他,有人想以他的一生为原型写剧本,剧名就叫《老药工》,兴许比《老中医》那个剧更精彩时,哪晓得他这个至交老友,大发雷霆:“你疯啦,你我知根知底,你还不了解土老帽的我!这件事使不得,千万使不得!”我不服这个气,回敬他说:“老兄就怕树大招风。”他似乎默认:“不愧是好弟兄!可是你只说对一半,办中医药企业哪能靠吹呀。”一下把我的“一半”给挡个荡然无存。对此,我无言辩白,而是无比兴奋:巨奎兄所办的企业,是靠撸起袖子干出来的,对于一切不切实际的肆意宣扬,不感兴趣。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一个企业说得天上地下,不是我杨巨奎所爱!”

其实,杨巨奎办企业的经验非常丰富,不止限于在强化企业管理、调动员工积极性上下功夫,值得说道的是“爱听有识之士的话”。且不说他拥有一帮说真话的挚友,一见面聊起来,谁也不会给杨巨奎脸上贴金,而是吃上一顿饭,喝上几蛊酒,趁风扬沙。挚友所说“美中不足”的地方,到了晚间,他都一一记在“备忘录”上。

有一位与杨巨奎相处亲密无间的无话不说的老友,向他反映说:“社会上传言杨巨奎是一个‘一碗面的把式,意思是说,在成绩面前有点飘,存在满足‘产销两旺现状的迹象。”他听了之后很有触动,常在内心深处反思。

古人说得好:“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经过老友们的指点与挑明,他举一反三,反思“一碗面之说”,认为是“情深意长的一副良药,让我清醒,为我提神”。于是一改过于放手与安于现状,从迎来送往中摆脱出来,腾出更多精力放在研发新药、种植药材、投资项目、扩大产能、严把质量关等重要环节上,把断货补上来,把药品成本降下来,企业兴旺景象随处可见。公司总工程师吴守恭说,由杨巨奎董事长主持的科技攻关会,由深更半夜转向大白天,再也不用打疲劳战。

老友们赞扬说,巨奎老兄不简单,听话能知弦外音,行事不因噎废食,该做的事照样做,何为大事何为小事分得清。更可贵的是,这个小小风波过后,他自勉不能让“莲子已成荷叶老”的思想拴住,要不计前功再攀高。凡是关系企业利益得失的事,照样亲自出征,“打扫庭院数他勤,事无巨细皆求精”。员工们看在眼里,既高兴又不忍心,这么高龄的老人如此“管得宽”,工作量又很大,着实令人钦佩。

是啊,正是杨巨奎经过自省,不断完善,企业才发展得越来越红火。

当地的一位普通农民与我相遇时,他说,杨老信得过我,让我做浙江总代理,厂里的主产品延龄御酒、养阴清肺颗粒、止嗽立效丸销售很好,不是杨老的大力支持,哪有今天?多谢杨老的恩情,我也跟着沾了光发了财。杨老非常高兴地说,村里脱贫致富就靠你们年轻人带头,扶贫济困也是我应尽的责任,不必言谢。还有一件事,与我同桌的两位石家庄人说,在上海做生意不尽如人意,此行是为打探而来,寻找致富新路。未能见到杨巨奎,老先生非常生气,我问他们是不是认识他,为啥非见不可?这两位不速之客告诉我,他们听人说杨巨奎很有眼光,是个办企业的大能人,想结识结识,想讨教一番,取取经,重返上海大干一场。

由此可以看出,人气旺是企业兴盛的标配。飞出去的信息,产生的影响力令人惊异不已,用句时髦的话来说,人气旺是估不透的财富,就像滚雪球那样越滚越大,即使见不到杨巨奎的身影,他的“人气论”依然无比光亮,照耀后人把人气做得更旺,把黄河中药做得更富有朝气,更有影响力,更有吸引力。

不爱美玉爱黎民

凡是采访过杨巨奎的记者,对杨巨奎都有个共同看法,说他是个十足的大忙人。依我看,他是个爱拼敢闯的工作狂。也有农村人用粗话说他是“半疯子”。以我的亲身感受来讲,老农民的粗话倒是更贴切、更形象、更生动。用事实说话吧:我与他相处60年不间断,算是最熟悉的老朋友,然而每次上山几乎常坐冷板凳,只见他穿梭于颐圣堂诊所、书房和药库,直至中午十二点似乎才发现我和家人坐等他,只是吃饭时才能聊上几句话。饭后那一阵儿,他向我们解释说,他给人看病排次序:远道为先,外地为先,初来为先,相处比较亲近者一律靠后。我把你们当做家里人,自然也就排在最后面,其中也有留你们吃饭的意思。问我们这么做妥当不?我们听后非常感动,并觉得看成“半疯子”不合适,应该是“心细如麻”的人。圈里圈外不一样理所当然,时刻把农村来的村民放在首位,理所当然。

为了加深我们对他“三为先”的理解,他用三个实例娓娓道来。

第一例:这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是你们山西日报社的母女二人来找我,属于初来者。母亲说女儿流产后一直怀不上孕,亲家和她都很着急,害得她心神不安,浑身不舒服。我对他们说别急,这是常见的病症,医治并不难,一个是不孕,一个是更年期作怪,你们的病都能治好。果然是这样,一个多月之后传来佳音:女儿怀上了,母亲的潮红也退了,神清气爽。以后又两次来复查,我對他们说放心吧,一切正常,很可能是个男孩儿。再后来,在入秋之时,果然生下个大胖儿子。这位母亲叫张慧,笑得合不拢嘴,连说很神奇,很是感谢,一次又一次来看我。在我患病后刚出院又来看我,说了好多安慰我的话。后来,我才知道她当过山西日报社老干处处长,管过400多名退休人员的退休生活,跑医院看望病人是常事。难怪待人如此亲切而温暖,让我好感动,也使我深深感受到为患者精诚服务,是医者天经地义的大爱。

第二例:正因为我看病比较认真,慕名而来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一位远道而来的农村妇女,临近中午匆匆赶来。本来下个处方并不难,究竟用哪几味药更合适拿不准。为了做到准确无误,尽量不用重药和昂贵的药。我翻阅了好几本古医书,最后终于拿出最佳处方,让这位患者满意而归,临别再三作揖道谢。人之常情,病人一旦受到热情照应和周到服务,心中必然会引起难以言状的感激和信赖。对医者来说,真正做到“医为仁术”,也必然会获得成就感和荣誉感。正如著名学者厉以宁先生所说:“道从心中起,爱从心中来”。

第三例:一位从雁门关外考进山西农大的大学生,由父亲陪同来找我,说是“失聪”,看能否医治,说发现晚了父之过。这次进了山西农大样样称心如意,就是孩子听力差,听不好课岂不是白上大学。随后又说了很多求医之难。听了诉求,引起我极大的同情。看到孩子英俊可爱的模样,再看孩子那期盼的眼神,我想,一定要为他开最合适的治疗处方。没有想到的是孩子人在太谷家在关外,谁能为他每天熬药呢?想到这一点险些被忽略,便赶紧追下楼去,把原处方改为特制成药,便于服用。为了让孩子少跑路,能够集中精力在校学习,我又让住在城里的家眷送药上门,孩子感动地哭了。方便与不方便的细节,看似细微小事,也绝不能放过,一定要多为患者着想。人嘛,将心比心,人心换人心。这位大学生的父母亲多次来感谢我,一家三口恭恭敬敬多次道谢,让我想到一个家庭培养孩子成为大学生不容易,同时悟出一个道理:医患一家亲,治病需用心。

前几年,黄河中药声名鹊起,从北上广和港澳台来的客人很多。一位港商来访,说是受他太太所托,特地登门感谢治愈之恩。他从怀里掏出一块好大的精美玉石,双手合十非常恭敬地捧给杨巨奎,连声称赞中成药颐春宝的神奇,并称杨老先生为活神仙。杨老紧忙回应说:“我是世上最平凡不过的普通人,先生言重了,礼品也太过于贵重。再说,世上本无活神仙,你下一站上五台山献给佛祖更合适。”这位港商见杨巨奎执意不收,觉得非常奇怪,便唐突地问道:“我真不明白你这位董事长先生究竟喜欢什么呀?”杨巨奎非常恳切地回答说:“你特意向我反馈的治病信息,我喜欢,更喜欢本公司的药品漂洋过海走向全世界!”这位港商听后伸开双臂热情拥抱杨老先生,示意此话讲得好,“我爱听”,愿同杨巨奎老先生做至亲至爱的好朋友。接着,便亲热地问道,你那几个孩子可好?你最喜欢哪一个?未来谁来接你的班?杨巨奎当过40年的厂长,见贤思齐,唯才是举。他非常爽气地回答说,是人才都喜欢。谁传承得好,谁能看准中医药前景,又具有创新发展中医药学的理念与能耐,我就使唤谁。由于话尽投机,杨巨奎还告诉这位港商说,我的两个孙子分别在北大和清华受过高等教育,都应该是最好的中医药传承人。他加重语气说:“我办企业培养人才,不分内外,德才兼备的人无一不予重任,放在重要岗位,无一不拼不闯。此也就是我的最爱。”此话正是“仁者用其仁,智者采其智”的体现。这位富态十足的港商是个明白人,他连说:“佩服,佩服!早知如此,多来内地投资,无疑能够大受其益。”

杨巨奎仁兄自述的实例,只是他一生的经历中微不足道的缩影。从点滴片段中可以看出他的行事风格和人生哲学,可以看出他的所思所想憧憬未来的美好愿望,可以看出他爱患者如爱家人,还可以看出他视中医药如命根子。实践出真知。为了普及中医药文化,他同样下足功夫,把普及概括为一信二行三提升,并用实例说明,知与行者无一不受益。五寨县一位姓张的司机出差来太原,他的老母亲从“下不了炕”到“行走自如”,是因为服了颐圣堂腰息痛胶囊,还叫他再买几盒,太原买不到去太谷买。八十岁的著名晋剧艺术家马玉楼去看望杨老,让杨老很吃惊,见她老样子依然如故,问她如何保养,她回答说,托你的福,是你教会我治未病的呀!由此可见,普及中医药文化多么行之有效。老人家作为傅山医学传承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对晋医晋药的贡献名扬三晋大地。对男科、妇科一些经方的临床案例和晋药处方,即“龟龄集”“定坤丹”“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等品牌药品的制作技艺,做了极细的论证。

与此同时,黄河中药专设杨巨奎工作室,既是全方位对外的窗口,也是靶向式传授药技要诀的基地。先说对外,与高校的合作、同药界的往来,从采撷到的信息来看,不只具有启示和挑战,更重要的是利于企业的发展,利于把同外界交流、沟通、合作形成常态化,通晓中医药的前景、走向、趋势,为企业更进一步的拓展,帶来无限生机与活力。再说“一对一”的靶向式传授药技要诀,他为了培养新一代医药传承人,不辞劳苦,亲自授课,非常细心地讲解经典药品的结构、药理、配伍及炮制技艺,并由经验丰富的老药工做现场操作示范,无论是谁,一概从小药工做起。例如“牛黄清心丸”的应知应会,一位大学生在老人家手下当学徒,整整用了三年时间才过关成为名副其实的传承人。老人家逢人必讲:“经典药品无一不是前人用心血凝成,不下够辛苦哪能学成功?不刻苦钻研,哪能做到精准传承?”当他眼看儿孙们一个个脱颖而出,学有所成,后继有人,欣喜地说,后来者居上,一棒接一棒,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何愁中医不光大?

值得一提的是,在“非典”期间,他翻阅各种医书古籍,并和科研人员彻夜探索,开发出“加味五虎汤”,应用于治疗“非典”的临床试验获得成功。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当中,由“加味五虎汤”转化的“止嗽立效丸”,捐赠给武汉相关医院,用于疫情救治,受到广泛赞扬。

在这里,我借用我的好友刘建华所说:从杨老先生的身上看到了生命的光辉,他的所爱教会了我朴实做人的道理,生命不息,追求不止!没有多次交往,竟有如此之感,其内必有深悟。我问过人,杨老过世多日,为啥他那笑呵呵的朴实样挥之不去?他低吟《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的声音,仍在耳边回响。朋友说:“是他给人印象太深,也是他有着让人忘不了的魅力。”我深以为然,人的魅力奇妙万千,幻觉来自美好印象的重叠,他永远活在我心里!

结伴乡医天地宽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在天高云淡的秋日里,树枝挂果,香气袭人,由远及近,令人陶醉。

在颐圣堂大院新楼的书房内,我和知恩必报的张慧女士“获准”看望刚出院的杨巨奎先生。约有半年多的时间不见面,看上去面色红润,似乎别来无恙。于是就像往常那样无边无际地聊起来,大约个把小时。他说,今年是猪年吧,现在是乙亥年的秋天,由于身体欠佳,不能陪同你们逛果园了,就来说一说我最高兴的事。

那是2014年7月在县城里举行的一次献方活动,参与者由11个乡镇派出的20位乡医代表组成。他们在这次活动中推出不计其数的验方,而且遴选其中最为典型的验方加以阐述与论证。案例精彩之极,论理之深,让人听后茅塞顿开。好多旁听者未曾想到,当年那个时代的赤脚医生竞有如此高明的医术。我作为同业者同样感到惊讶:真叫“山庄窝铺飞出金凤凰”!我相信“高手在民间”的俗语。

我暗暗地在想,病中的巨奎兄眉飞色舞,举手投足说出来的话竟然如此与时俱进。谁能想象染病在身的人多好的心态,多么开朗的心境,让我久久不能平静。他那永不消退的记忆力,更使我钦佩不已。来回走动一阵,他接着往下讲了说服力很强的多个事例。

比如,小白乡卫生院的乡医石立富,为张姓农民治骨质增生,用五灵脂等11味中药组方,仅服5剂很快就收效。

比如,小白乡明星村37岁的刘姓女农,记忆力差,遇事即忘,患心肾不交症。村医武秀兰为她开的三味成药方,连服数十剂后,记忆力明显改善。

比如,小白乡上村村医白志强,为患者张姓农民治带状疱疹更为奇妙。患者去外地大医院就诊未果,经白志强用雄黄和蜈蚣研成细末涂于患处,头一天开始消失,两天后消失大半,数天后便痊愈。

比如,明星镇乡医张仲民治气滞肋痛,仅用两味中药当茶饮,三天就见效。

巨奎兄毕竟是在养病,他讲了这么多活生生的事例,我们怕累着他,便准备“刹车”告辞,没想到他非要再讲一讲他与乡医的事。

他非常谦虚地说,相比之下,这些乡医村医的无穷智慧,足以让我感到天外有天,他们的医术在某些方面是我所不及,也大大优于我的,更使我坚信民间觅方正当时。这样的献方活动,每年至少一次,是集中民间智慧、用于发展中医药的一条好路,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好的验方可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应用,广大农村将是另一番天地。

与巨奎兄依依不舍辭别之时,他又打开书柜,取出两本由他书写书名的《太谷民间中医验方集》相赠,并说水平有限,疏漏之处多加指教。在回太原的路上翻了翻,方知此书的出版,整整用了两年的时间,刊登的验方占了全书382页码,粗算足有近3000个验方。细看每个验方都很实用,大有收藏价值。杨巨奎在此书的序言中所做评价是:这本册子虽不精美,容纳的内容仍有待完善,但它折射出中医药文化的熠熠光芒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次有益实践,体现了验方者无私的爱和高尚的情操。拿到这本珍贵的书既看到众乡医奋战在广袤大地的身影,又听到杨巨奎结伴乡医矢意行远的脚步声,使我们顿生感悟:心有大爱,心有所往,大任在身,行有所为。

心存大志站位高

爱因斯坦说:对一个人来说,所期望的不是别的,而仅仅是他能全力以赴和献身于一种美好事业。杨巨奎先生正是这样的人,一生所爱就是祖祖辈辈相传的中医药文化。且不说他和医药界专家学者所著的我国首部《中药炮制技术汇编》,且不说他提供的图文与中医药密切相关的资料用于出版的《留住珍贵》一书被山西省档案馆收藏,只说由他创建的“山西中医药博物馆”被国家博物馆认定为“国家级博物馆”,这可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新闻媒体报道说,民营企业不花国家一分钱,就自办成一座国家级博物馆,是民营企业家“志当存高远”,不只是全国首举,更是中医药文化大放光彩的盛事,评价之高,震荡寰宇。

当你走进山西中医药博物馆,尽管是建馆初期,依然引人人胜。展品林林总总,历史的踪影,历史的印记,一一闪现而出,让人惊叹不已。五光十色的展品,纸张泛黄的医书,手工作坊的碾盘,无一不诉说着中医药历史长河永远不会枯竭或达到尽头。几代珍藏,为后人留下一份美丽的珍贵。

那么,谁是留住珍贵者呢?时任山西省委书记王茂林说,是甘为孺子牛的中医药行家杨巨奎。谁是传承中医药业发展的一面旗呢?时任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然说,是最懂中医药的“医药人”杨巨奎。当地老百姓又是怎样评说自诩老药工的杨巨奎呢?太谷县委书记刘伟说,老百姓把颐圣堂说成“便宜坊”,是沾了杨老先生的光!

事实也正是这样。杨巨奎是傅山医学传承人韩玉辉的开门弟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龟龄集制作技艺的传承人,是创立于1698年的颐圣堂的第九代传承人。他出生于1933年,出身中医药世家,系山西晋中太谷县人。他从医从药73年,一生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山西中药厂任职,当过总工程师,履任厂长40年,直至退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二次创业,任山西黄河中药有限公司董事长。在山西中药厂任职,由于他管理有方,业绩出色,出席过全国科技大会,获得党和国家领导人叶剑英元帅的高度评价,说他为保护老干部做出杰出贡献。因为他办企业尽心尽力,刻苦钻研科技攻关,在当年《山西日报》头版以“行家厂长杨巨奎”为题报道他的先进事迹,引起轰动与反响。

正是他出于公益心、履行社会责任,在太谷县南山医药工业园首办山西中医药博物馆,以此作为传播山西中医药文化的载体,历经五年光阴不断完善与充实,获得更多人的赞扬信。这些都有力说明一个事实:在凤凰山底下出现的现代建筑群是杨巨奎对中医药文化坚守与追求的见证,也是颐圣堂历经300年在此生根、开花、结果的标志。

每次见面,他总要夸他的家乡一番。他说,太谷是个好地方,尤其是他的出身地西山底村,更是风水宝地。家乡养育了我,我要为她奋斗终生。他手指着窗外说,你看南山医药一条街,越来越繁华,药企一个挨一个多起来,看着红火,心里高兴,太谷成为山西药都指日可待,问我信不?想起40年前他在《山西日报》发表的文章《中药制作应当改革》的预见与判断,40年后的2019年,他在《山西日报》“求索”专版的学术论文《中药炮制技术的精准》与前文遥相呼应,一脉相承。我说我一百个信,禁不住向他表示由衷的敬意。再看他所作所为:攥紧拳头砸一处,药品质量高一筹,不让市场退一步,保持药业占一方。在他和他的团队奋战下,太谷建成药都的日子越来越近,谁说不是“留住所爱,留住所想,留住一梦,相伴日月长?”

传承是传播者与受传者用以负载、传递、延伸特定符号和信息的物质实体。历史与现实表明,无悔的坚守、不懈的追求、忠诚的传承是祖国中医药文化得以发扬光大的路径。基于这一认识,杨巨奎不满足现状,不止步不前,不止一次地提出一个非常形象而醒目的目标。他的口头禅就是:奋战奋战再奋战,誓把博物馆从一层楼变成一座楼!他的心意是:500平米的山西中医药博物馆实在太窄小,不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急需加快五层新楼的建设速度!能不能快点再快点,关键在于进一步提高全员对中医药发展“更上一层楼”的认识。他说,形势逼人,建设新楼的意义和目的是要让更多的人投入“学中医,懂中医,认中医”的新一轮热潮。

有人问过他,咱颐圣堂有何打算?杨巨奎的回答是,要把建新楼同研发新药、提高产能、强化营销等同等相待,这几个环节一齐发力,就如同攥紧拳头一样,砸出一个多功能的新款!

杨巨奎自感生命有限事业无限,盛年不再来,岁月不等人,他从一波又一波与病人的接触中深切地感受到老百姓多么渴望健康,医者肩负的责任是多么重大,他坚信只要“道正德善”一定能够“天遂人愿”。你瞧他,带领儿孙上山种草药,同药业专家商谈生物农药的应用与推广,晚间读医书查古籍撰写医学札记,就此而言,意义非凡。为实施名医名方、名药战略,他呕心沥血,只有一个信念,就是为建设“健康中国”造福百姓而奋战。

当春暖花开时,龟龄山庄已显繁忙,选定的楼址已与南山医药一条街接通,车来人往的景象与往日一样喧闹不休。山西黄河中药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履世说,爷爷再三叮嘱我们,要把体现中医药文化的博物馆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来做,与药业发展的几大环节并重。充分说明,这不仅仅是杨巨奎对中医药爱得深,往深处讲,他的所爱,是他“心存大志站位高”的写照,是他对中医药发展前景的远见,是他对黎民百姓祈求健康的情怀。

黄河中药新组建的领导班子成员是清一色的年轻人,朝气蓬勃,踏实做事,牢记嘱咐,诚于兑现,全力以赴实现他老人家生前的愿望:一是多次在上海国际博览中心举办品牌展览,让他“漂洋过海”的诺言变成事有所为;二是力所能及把他亲手自办的国家级山西中医药博物馆再完善、再增加新内容的同时,加大新馆建设力度,让杨兆丰、杨履中父子俩合力上阵;三是争做改革开放排头兵,改变“好药不愁卖”的旧规陈习,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分区域多巡访,拓宽市场,一年一个新台阶,新药研发每年有长进;四是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为定点乡村谋划年内“脱帽”奔小康献计献策,多为农户开辟致富门路出大力;五是在举国上下打响“新冠肺炎疫情”人民战争之际,身患重病的杨老先生毅然挺起身来,大声疾呼:“救人要紧,清仓清库,施药救援。”黄河中药的医药人,毫不迟缓,与时间赛跑,争分夺秒,连夜裝车,装满一大车市场紧俏药品:养阴清肺颗粒和止嗽立效丸,连夜直奔武汉。他们说,只要能救人,退掉订单顾大局,掏空库房心也甘。送去的价值150万元药物虽然微不足道,但是心意无价。就在运送途中,听说山西也连连告急,他们“先援武汉后攻省内”的主张不变,直至送药到疫区顺利交接后才有所宽下焦虑的心情。对方说,你们是民营企业,能够做到先外后内已经很不错了,让我们携起手来共渡难关。于是,在援助武汉之后,又积极同省红十字会联系,再挖潜力,给省内16家医院送去同类药品18000盒,用于中西医结合治疗,已取得可喜的成绩。受援医院赞扬说:“这是医药世家雪中送炭的大举动!”

然而,就在全国疫情防控取得积极向好趋势的前不久,这位时刻关注全国全省疫情的老中医,静悄悄地故去了,怎么能不叫人肃然起敬?

杨老先生,你可听到,儿孙后辈铿锵所为,件件落地有声,项项进展有音?他们不畏艰难险阻踏步前进的声音,一定会奏出中医药新篇章!你可看到,大院里五颜六色的花朵争奇斗艳,由你倡导园林化的花园药厂已现雏形?成群结队的人流川流不息,纷纷涌向你心爱的颐圣堂和博物馆,长髯叟孙志成正在向参观者讲解“留住珍贵”“留住所爱”的故事,展现你往日永不熄灭的光束。你的业绩,你的嘱咐,你的所爱,你的严谨,你的大爱,你的宽容,你的笑声,一切的一切,永留人间!

朋友,请你记住,杨巨奎先生的所爱:“爱国家”“爱家乡”“爱百姓”是核心;大局意识,价值取向,为民服务,责任担当,守正素养是“三爱”的产物。让我们以无限怀念的心情,无条件地接受老人家留下的一份珍贵财富:认真做人,严于律己!

猜你喜欢

中医药山西
呕心沥血,奉献山西农业
Right to Roam
2019年度山西最美科技工作者
送给奶奶的信
中医药走遍全球再迎变革
山西师范大学研究生作品
首部中医药综合性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诞生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屠呦呦获奖向世界证明中医药价值
中医药国际化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