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变奏曲”

2020-06-03王心缘

戏剧之家 2020年14期
关键词:新世纪

王心缘

【摘 要】新世纪乡土小说的繁荣发展引发了对乡土小说研究的热潮。乡土小说自发轫以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的新变。新世纪以来乡土小说“城乡关系”问题愈加突出,乡土文学伴随着现代化进程表现“城”与“乡”对话关系的特点。本文主要从新世纪以来乡土小说城乡研究的角度大致梳理现阶段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新世纪;乡土文学;城乡对话

中图分类号:I2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4-0209-02

乡土小说自20世纪20、30年代乡土文学兴起,就呈现了鲜明的中国文化特征。费孝通认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①中国社会基于农耕文化而存在,农业文明的历史性和乡土经验的丰富性是中国乡土小说不断发展的源泉。1923年周作人在《地方与文艺》一文中明确提出“乡土艺术”的相关论述,“须得跳到地面上来,把土气息泥滋味透过了他的脉搏,表现在文字上,这才是真实的思想和艺术。”②他强调乡土作品应当结合地方色彩和传统风俗。而乡土文学最早的概念是鲁迅在1935年《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提出的,他认为乡土文学是作家被放逐到异乡时,描写自己的故乡生活,而非着眼侨寓的异乡。总之,乡土文学最初的概念与农村、农民、农业等相关主题密切联系。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扩展,社会经济格局和人的思想观念不断产生新变,新世纪的乡土小说范畴则有所扩大,城乡对话的流动性,逐渐为作家和研究者所关注。孟繁华指出,80年代初期的“农村题材”向“新乡土文学”的转变,是中国主流文学的一次根本性的变化,而其主要的特征是乡村中国的“超稳定文化结构”的发现和乡村叙事的整体性的破碎。③而学者雷达则提出了“亚乡土叙事”的说法,意指乡土文学逐渐深入城市,不再属于纯粹的准乡土文学。这类作品常常游走在城市边緣地带,其人物身份与纯粹的乡村身份有所差别。④因此,新世纪乡土文学在激烈的讨论中不再具有一个常规性概念,但是其鲜明的城乡对话关系仍是乡土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巴赫金从社会语言的交际互动观点论述了对话理论,认为除了语言以外,任何言语行为都可以实现人与人之间意识形态观念的对话。因此说,有关同一对象或活动的评价、观点都可以视为一种对话。⑤那么,城乡观念的渗透和反馈也可以称之具有对话性,城乡关系即城乡之间对话性的关系。

一、有关新世纪乡土小说城乡关系的整体性研究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基础,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系的改革发展使得城市化呈现迅速发展的状态。新世纪城乡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乡之间的内部联系日益深刻,乡土小说的创作背景主要包括“乡村”“城市”和“乡村——城市”。这三种背景构建了乡土文学中城与乡之间复杂且特殊的对话关系。

新世纪乡土文学作家着眼于城乡关系中人的命运,通过对乡土文化的肯定或反思,寻找乡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目前,有关乡土文学中城乡关系角度的研究比较成熟。新世纪乡土文学城乡关系的研究有王光东、郭明华的《城乡关系视野中的新世纪乡土小说》、邱诗越的《市镇叙事:一个亟待深入的文学研究新视域》⑥等等。其中,《城乡关系视野中的新世纪乡土小说》主要讨论了进入新世纪以来人们对乡土文学的精神思想内涵的新理解。有学者提出用“乡村文学”代替“乡土文学”,因为新世纪的乡土文学中大部分揭示了农民的生存状态、文化性格以及民族文化,对以往的乡土文学是一种新的挑战。作者主要研究城乡关系视野中的新世纪乡土小说呈现出的形态,即书写当下现实生活和反思乡土文化价值和意义,叙写乡土历史的小说,并认为新世纪的乡土文学应该更关注文学之外变动发展的社会。特别是在中国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城乡流动背景下发展的文学更应该容纳广阔的社会内容和生活经验。⑦

邱诗越的《市镇叙事:一个亟待深入的文学研究新视域》认为“市镇叙事”是一种长期存在的文学现象,其所处的间性位置实际上是介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调和。“市镇叙事”超越了传统的“乡村”和“城市”叙事的二元对立,对于研究中国新世纪乡土文学有一定的重要意义。“就市镇所处的空间共生结构而言,市镇是乡的扩大和都市的缩小,与城乡有血缘联系但又有差别。”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联系,市镇叙事应当从传统的乡土文学视域中脱离出来,独立地与乡土、城市形成三元并立的关系。“市镇叙事”的提出,为新世纪乡土文学的城乡关系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二、新世纪乡土小说有关城乡文化的研究

最早提出“文化”概念的是爱德华·泰勒,他在《文化的起源》一书中提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等等。有关文化结构的分类目前比较常见的是“两层次说”,即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本质上是作为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精神活动的方式、过程、结果和条件,它具有主体性和客体性。”⑧精神文化具有被决定性和自由性的双重品格,其自由性首先表现在自由是文化的基础和必要条件。许多学者将乡下人进城的文学创作的现状归结到精神文化的表现上。陈建功认为,乡下人进城应该展现时代的变迁和民族心灵史。孟繁华认为无论是底层写作,还是乡下人进城主题的写作,作家都应带把他作为一个精神世界进行考虑。作家应当关注现代化进城中农民的生存现状,尤其应当注重底层民众的价值转型时期的精神境遇。⑨

进入新世纪以来,有关乡土城乡文化研究的成果不在少数,其根本原因在于专家学者更多地意识到文化差异在城市与乡村沟通的重要影响,着意从底层人物的文化精神层面进行文学探讨。刘雪萍《城乡流动视野中的乡土小说》提出当前学者应当着眼于城乡关系视野中研究乡土小说的流变,对人在城乡流动的境况中做深入挖掘,努力从不同层面上展示城乡关系的变化给人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对人的精神和情感造成的冲击。城乡之间虽然实现了交流和开放,但是这种交流沟通实际上还存在着限制,城乡之间文化隔阂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这不仅造成了进城农民生存的艰难,而且也限制了城乡关系的发展。⑩

高秀芹的《文学的中国城乡》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都市和乡村景观出发,研究城乡社会文化形态的差异。上篇“城乡生活与地域阐释”,主要阐释城乡书写的叙事特点,下篇则以“城乡叙事与文学想象”为题,探寻城乡叙事的真实与虚构,梳理出中国乡村文化符号意义,在变异和冲突之中,揭示“欲望化都市”和“乡村精神家园”的文化意义与文学景观。?城乡文化作为现代文明的组成部分,是客观存在并支配着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过程的。部分研究者抓住了城乡文化结构形态的特点,研究乡土小说的现代性内涵和审美特征,是对新世纪乡土小说城乡关系的又一拓展。

三、新世纪乡土小说有关城市化批判的研究

城市化批判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新世纪乡土作家们创作集中呈现出城市化批判以及对乡村的封建批判的情绪。例如黄轶《论世纪之交乡土小说的“城市化批判”》、梁波《新世纪乡土小说的“城乡”价值迷失》等。“城市化批判”是新世纪文学中重塑人文理想的重要路径。黄轶在《论世纪之交乡土小说的“城市化批判”》中认为,现在的“城市化批判”应该主要集中在现代文人在文化选择上落入的伦理歧路。城市化批判面对现实的千疮百孔、丑恶表象,把中国乡土社会中的愚昧、无知、黑暗、冷漠的一面用审美意象表现出来。这类创作蕴含着对乡土世界质朴、原始的讴歌。在平淡简约中透露出浓浓的人文情怀,歌颂土地、呼唤传统、关怀底层、关照卑微人生。当然,“城市化批判”研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虽然传统文化中的某些特质能够起到破立的功效,但一些学者、批评家过分夸大了中国传统乡村文化的至善至美,因而走上了一种极端。?梁波《新世纪乡土小说的“城乡”价值迷思》中主要研究新世纪乡土小说在书写场域变换中三种典型的叙事模式。其中,“在乡”叙事着重批判对乡村的封建意识和宗法权利政治,表现出对城市文明以及对现代化的渴望;“进城”叙事关注初入城市的农民的生存境遇,透露出新世纪乡土文学对乡村浪漫的怀想和对呼唤传统回归的意愿。“返乡”叙述则揭示城市文明对乡村传统文化的破坏和乡村质朴道德的落寞。这三种类型的书写,在某种程度上不约而同地反映出作家的批判意识和情感向度的摇摆。

中国的城市和乡村作为两种文明形态在文学创作上是一种典型的对话关系。中国社会的整体变迁是由乡土社会开始逐渐转向城市化社会、现代化社会。面对城市狂飙突进的发展,乡土社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书写乡村、彰显多元化的城乡经验以及社会转型时期的不同困惑,成为这一时间主流作家亟待思考和选择的问题。城乡发展不均等构成了城乡社会的断层、生活消费方式的断裂乃至价值认同的分離。乡土文学在城乡空间中反复游走,刻画了新世纪巨变的城乡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问题必将成为当代社会现实的主要矛盾,因此以城乡角度来研究新世纪以来乡土作品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注释:

①费孝通.乡土中国(修订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6.

②周作人.地方与文艺[A].谈龙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2:

③孟繁华.百年中国的主流文学——乡土文学/农村题材/新乡土文学的历史演变[J].天津社会科学,2009(2):94.

④雷达.新世纪文学的精神生态——雷达在上海市作家协会“城市文学讲坛”的演讲[N].解放日报,2007-1-21(008).

⑤赖良涛,白芳.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及其对介入系统的启示[J].江西社会科学,2010,(11):205.

⑥邱诗越.市镇叙事:一个亟待深入的文学研究新视域[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59-66.

⑦王光东,郭名华.城乡关系视野中的新世纪乡土文学[J].学术月刊,2017,(7):120-126.

⑧涂可国,赵迎芳.文化现实与文化建构——中国社会文化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7:82.

⑨徐德明,刘满华.乡土中国的历史与现实的文学勘探——“乡下人进城”:现代化背景下的城乡迁移文学研讨会侧记[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4):312.

⑩刘雪萍.城乡流动视野中的乡土小说——以当代文学中的乡土小说创作为例[J].上海文化,2017(10):110-118.

?高秀芹.文学的中国城乡[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黄轶.论世纪之交乡土小说的“城市化”批判[J].文艺研究,2010(4):66.

参考文献:

[1]赖良涛、白芳.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及其对介入系统的启示[J].江西社会科学,2010,(11)

[2]丁帆编.中国乡土小说的世纪转型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3]丁帆.中国乡土小说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黄轶.论世纪之交乡土小说的“城市化”批判[J].文艺研究,2010(4)

[5]宋学清.“新乡土写作”的发生:新世纪长篇乡土小说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8.

猜你喜欢

新世纪
2020《新世纪智能·新高考》全新改版了,快来订阅吧!
2020《新世纪智能·新高考》全新改版了,快来订阅吧!
《新高考》更名为《新世纪智能》
开创中国直销新世纪
酷图爆语(5)
浅析新世纪中美博弈的新常态
新世纪经方治疗老年病
第十五届新世纪杯评奖揭晓
论新世纪大医精诚的新内涵
《新世纪对联大典》(2010年卷)征订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