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短片《Answer》:如果精神被取代了,我们何以为人?
2020-06-03袁小轩
袁小轩
【摘 要】《Answer》是一部略带魔幻现实风格的短片,剧情聚焦于一个有着手机依赖症的大学生,而主题实际指向现代科技的发展与传统伦理、人性美好的背离。
【关键词】短片;Answer;九分钟微电影锦标赛;选择困难症;手机依赖症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4-0103-01
短片《Answer》由澳门青年劳嘉濠导演,并于2016年在三个电影展斩获奖项:惠港澳青年微电影大赛金奖及最佳导演奖、上海国际电影节“第六届九分钟电影锦标赛”最佳导演奖及最佳剪辑奖、重庆青年电影艺术展最佳编剧奖。该片主角陈正彦,是个患有选择困难症的大学生,因为使用了一個名为“Answer”的手机应用程序后,他的选择困难症貌似逐渐被“治好了”,然而,他却再也离不开手机了,哪怕是需要为了手机而放弃自己的母亲。
俗话说,知子莫若母,母子关系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和无私的人际关系,要说世界上能够深刻读懂你情感的地方,那就是在母亲的心里。然而,在《Answer》中,仅凭一个手机,就这样看似毫无可能、却又合情合理地扭断了母子间的亲情。该片虽略带魔幻现实风,但带给我们的体验却又是那么写实,那就是:现代文明与传统伦理的背离与冲突。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手机的确已经成为我们无法离身的工具,甚至有夸张的说法:手机已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手机是现代文明和科技的产物,它服务于我们人类社会的同时,却在不知不觉中间离了传统的美好人情与伦常。片中男主陈正彦,这个有着选择困难症的学生,一旦离开手机,他就什么事都做不成,这其实是对手机依赖症候群的一个生动刻画。现实生活中,不乏失去手机便显示出某种狂躁症状的人群或个体,因为离开手机,就等于断了他们的一切信息来源、快乐资源、社交愉悦,甚至可以说抽走了他们的精神支柱。陈正彦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当手机成为了他的生活决策者之后,他的日常、学习、社交的任何事情都不能离开手机了。科技的行事方式就是如此吊诡,集中在手机这一物件上时,我们看到:越来越先进的智能手机让我们可以“掌控”越来越多的东西,但同时,它将人类的惰性滑向了越来越“无法掌控”的边沿。
文艺复兴运动为我们带来了思想解放和科技理性,使人类步入了现代文明的里程,然而,手机依赖症候群的存在却证明了现代文明的发展和人性的进步发生了冲突。能够说明这一点的还有片中另一场景——数学教授的课堂。在西方人的哲学观里,数学就是一种绝对理性的代表,数学知识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基石。然而,在数学教授的课堂里,短片却用影像隐喻了这样的一个悖论:教授正在传授着代表现代科技发展的基础知识——数学,而学生们呢,正在课堂里玩着集现代科技于一身的产物——智能手机,但是我们看到,科技并没有成为连接学生与老师之间沟通的桥梁,反而成为了师生交往、知识交流的一种阻隔,这难道不是一个绝妙的对于现代科技的反讽吗?
再看最后一场高潮戏,在乞丐挟持母亲时,男主陈正彦在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是救妈妈、还是给手机?在他脑中闪过手机给自己带来的各种好处,特别是通过“Answer”应用程序成功“把妹”的场面后,陈正彦毫不犹豫地嘶喊道:“我不会给你的!”面对这个可以给自己扫除选择困难、带来虚荣满足、甚而性爱欢愉的手机,他毫不犹豫地给出了“妈妈和老婆同时入水先救谁?”的答案。比妈妈失望的眼神更重击人心的是连乞丐都张大嘴无法理解的表情。乞丐,多少象征着一个与现代文明脱节的符号,而正是在这个与现代文明脱节的人际节点上,他的表情代表了对现代人人性扭曲的不解与震惊。在片中母子在饭店争执的一场戏中,如果说儿子抢回手机拍桌离去的那一刻是现代文明对人性温情的重重一击,那么,儿子不顾母亲生死也不愿放弃手机的那一幕更是直接宣判了现代科技对人性带来的的灾难性毁灭。人类已经征服了自然,但始终无法征服自身的欲望,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拥有了科学后,却仍然不断地在用宗教、哲学、伦理、道德、审美等等主观精神的指引进行着人类社会的自我救赎、人性疗伤,因为科学可以带来生活的享受,却无法保证人类社会的隽美和谐。
如此看来,科技越是可以为我们带来“为己”的快乐和愉悦,人类就越会将“为他”的美好品质和人性光辉消失殆尽。如果一部手机可以导致人际关系的异化乃至亲情的崩溃,那么,现代文明将引导人类走向何处,我们很难想象!所以,但愿手机成就了我们现代生活的同时,不要衍生人性悲歌,因为如果精神被取代了,我们又何以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