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男性话语权宣战

2020-06-03陶隐宁

戏剧之家 2020年14期

陶隐宁

【摘 要】電影《换子疑云》从女性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女性话语权的失去与获得。刻画了一位顽强勇敢的母亲在痛失爱子后,与腐败的公权机构进行斗争,向男性话语权宣战,最终获得胜利的真实故事。本文从话语认知的角度出发,并结合人格评价的原则和当时的历史背景,对影片女主角柯林斯夫人进行修辞评价和人格评价。研究发现,柯林斯夫人具备温暖善良、坚强优雅和顽强勇敢的人格,这与她话语的修辞特点以及修辞评价是一一对应的,并论证了话语认知、修辞认知和人格认知之间的辩证关系,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中有着特别的意义。

【关键词】《换子疑云》 ;话语认知;修辞评价;人格评价;女性话语权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4-0087-02

电影《换子疑云》改编自美国历史上真实的犯罪案件——鸡舍谋杀案,凶手怀恩威尔拐骗男童到其农场,并虐待和杀害了他们。影片由著名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指导,实力派女演员安吉丽娜·朱莉出演女主角。这部片子成功地描绘了一位勇敢坚强的母亲,为了找回自己的儿子,与腐化无能而又暴力的执法警察顽强对抗,在遭受了非人的折磨后,依然不屈不挠,最终换来了法律的公正裁决。

这是一部典型的女权主义电影,黑暗而压抑的电影色调和咄咄逼人的男权话语传达出明确的信息:美国20世纪20年代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受压迫,受制于男性而没有独立的话语权。导演精雕细琢地打造了女主角的遣词造句以及光辉的人格魅力,借此来批判自大的男性主义和有失公允的男权社会,并强化了女性话语权的重要性。

一、话语认知、修辞评价以及人格评价

修辞是为了达到预想的交际效果而采取的有目的、有意义的交际行为,它是话语认知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话语的认知过程就是人们在修辞交际过程中知觉、理解话语意义,析出话语信息以及修辞主体的各种信息的过程。”[1] 话语认知的过程是动态的:话语的语言意义→话语的言语意义→言语动机/目的→修辞主体的其他社会心理信息→修辞评价→人格评价。话语认知的语言意义,即话语的字面意义,指的是约定俗成的意思,传达比较浅显表面的信息。而言语意义即话语在特定的语境中产生的意思,也就是话语的内在含义。只有解码话语的言语意义,才能析出修辞主体真正的话语动机和其他社会心理信息,从而获取正确的修辞评价和人格评价。

话语认知、修辞评价以及人格评价是对应的逻辑关系。人们修辞交际的目的不仅局限于获取言语信息,更是为了交往、合作和沟通。所以客观正确认识、了解和评价一个人的品德和人格才是交际的最终目的。[2] 话语是人格的一面镜子,是人格在语言层面的呈现,也是修辞评价的重要部分。人类社会的交际方式以话语交际为主,从修辞个体的词语搭配、句式选择、说话风格、言语信息中可以看出个人的修养和人格。如果离开了话语认知,修辞评价和人格评价就失去了重要的依据。因此为了获取电影人物完整正确的修辞评价和人格评价,就应该有敏感的话语知觉。

二、电影《换子疑云》的话语认知和人格评价

电影《换子疑云》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正值美国女权运动的第一波浪潮的尾声。女性虽然已经有了独立的工作,但基本上是没有技术含量和知识含量的工作,而且女性常常扮演的是被管理和被吩咐的角色。与此相反的是,男性掌控了国家的政治,所有的权利机构都活跃着男性的身影,可以说政治是男性用来管理社会和控制女性的合理工具。加之男权社会极度缺乏对女性的内心世界和情感需求的关注,所以柯林斯夫人的寻子诉求会一次又一次地被无情驳回。但是她一直没有放弃寻找儿子的希望,从一开始温文尔雅的诉求,到后面积极主动向男权话语宣战,观众看到了一个坚韧崇高的母亲从被动失去女性话语权到主动重拾女性话语权,捍卫女性自尊和公民权利的成长过程。

鉴于话语认知和修辞评价,以及人格评价的对应性,本文尝试从话语认知的角度出发,并结合人格评价的原则——言人结合、言行结合、言实结合,分析女主角柯林斯夫人的话语,并从话语认知推导出正确的修辞评价和人格评价,从而获取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

(一)温暖善良的女性

在电影开头,柯林斯夫人对儿子沃特尔无微不至的关心,循循善诱的教导,让人印象深刻。在解释孩子爸爸离家的原因时,她对儿子说:“在你出生那天,某些东西给寄过来了。寄来一个盒子,里面东西比你还大,知道是什么吗?那东西叫责任。而对一些人,责任是世上最恐怖的事情。”柯林斯夫人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灵活地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责任这个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丰富了孩子的认知盲区,也达到了有效的沟通效果。诚然,这是一位善解人意的女性,愿意和孩子平等沟通,所以柯林斯夫人的话语和人格是和谐统一,相互照应的,即符合“言人结合”的原则。

柯林斯夫人同时也是一位富有责任心的女性,与逃避家庭责任的孩子父亲形成鲜明的对比。她的责任心还体现在工作中,经常耐心地倾听客户的抱怨,温柔安抚他们焦躁的情绪,同时高效地解决电话线路拥堵的问题。从“言行结合”的原则来判断,即评价人格的时候,必须要同时联系修辞个体的话语和行为,柯林斯夫人积极的安抚话语和认真的工作态度与温暖善良的人格相辅相成,这是一位顾家又敬业的伟大女性。

(二)坚强优雅的母亲

沃特尔失踪后六个月,洛杉矶警察署唆使一个男孩来扮演柯林斯夫人的儿子,想草率了结这起儿童失踪案。为了打消她寻找亲生儿子的念头,警察队队长不惜利用语言暴力来攻击她。然而她据理力争:“他不是我的儿子,他矮了三英寸,我之前量过沃特尔;他割过包皮,沃特尔没有;他不是我的儿子。”这是柯林斯太太挑战男性话语权的第一步,她不畏惧威胁和恐吓,通过事实比对来陈述一个母亲对于儿子的了解。根据“言实结合”的原则,即“把话语和事实结合起来理解评价言语者的人格。” [3]柯林斯夫人清晰的思维、准确的表达以及冷静的头脑暗示她接受过良好的学校教育。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美国公立小学普遍设立,使得大多数白人女性受益。到了1850年,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妇女拥有了读写能力,同时独立女子学校的普遍建立也提高了美国女性受教育的水平。[4]

柯林斯夫人的文化修养也体现在她良好的控制力上,即使处在情绪崩溃的边缘,她依然能够迅速冷静下来:“抱歉,对不起。我很感谢警局所做的一切……我不会占用你们更多的时间,我很抱歉刚才发火了,对不起真的对不起。”依据“言行结合”和“言人结合”的原则,柯林斯夫人优雅的谈吐以及文质彬彬的气质,符合一位优雅母亲的形象。这不仅是个人涵养的表现,也呈现了女性话语权被压制的真实状态。“女性话语权一直处在相对主流话语的边缘位置或被压抑的地位。”[5]女性不允许在公共场合发表演讲或是大声喧哗。在这样的畸形的社会道德前提下,女性是无法正常发声的,大多数时候她们必须要沉默,否则会惹祸上身。

(三)顽强勇敢的对抗者

柯林斯夫人刚进入精神病院的时候,想通过忍辱负重和放弃女性话语权来换取来医生的同情和宽容,结果反而受到变本加厉的欺凌。因为在男性的眼中,女性是感性、脆弱而又愚蠢的群体,她们只有无条件地服从男性的指挥,才能换取生存的机会。她最终意识到只有争取到女性话语权,才能争取到公民的合法权利,正如她对沃特尔说的那样“不要挑起战争,但要以牙还牙”。因此她拒绝在不符合事实的认罪书上签字,并且大声激动地说:“我不想签,因为他不是我儿子。他不是我的儿子,我的儿子还没回来,我的儿子还没回来。”这里用到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凸现修辞主体的激烈情绪,满足表达者在激情状态下心理失衡时的心理能量的释放和情感情绪纾解的需要。[6]这是她第二次向男性话语权宣战,标志着她反抗男权的意识彻底觉醒,顽强不屈的人格魅力让人震撼。

最终柯林斯夫人直视着医生的双眼,说出了大快人心的粗口:“去你妈还有你全家!”这句话粗鄙野蛮,直接了当,明确表达出她决心要和不合理的男权社会抗争到底。根据“言人结合”“言行结合”和“言实结合”的三大原则,她的话语修辞与行为和事实是相矛盾的。实际上,这是一位有教养、有文化的女子,平时行为举止谨小慎微,话语礼貌得体,之所以违背人格评价的三大原则,是因为在极端的政治压迫和人身威胁下,柯林斯太太意识到只有重拾女性话语权,才能重拾人生的尊严,只有反抗,才有公平。所以在获得人身自由后,她继续向男性话语权宣战,成功解救了精神病院里被警察迫害的其他女性,并通过法律制裁责任缺失和良心泯灭的警察。

三、结语

话语认知是修辞认知和人格认知的基础,人的性格、气质、道德、修养、知识能力等和其话语是相对应的。本文从话语认知的角度出发,并结合人格评价的原则和当时的历史背景,对影片女主角柯林斯夫人进行修辞评价和人格评价。研究发现,柯林斯夫人具备温暖善良、坚强优雅和顽强勇敢的人格魅力,这与她话语的修辞特点以及修辞评价是一一对应的,并论证了话语认知、修辞认知和人格认知之间的辩证关系,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中有着特别的意义。

20世纪的美国,女性追求公平、权利和教育的意识逐步觉醒。她们意识到,在男权社会中,女性若要实现自身的权力和主观能动性,就必须解除男性的规训和束缚。[7] 因此柯林斯夫人勇敢地向男性话语权宣战,打破世俗对于女性过于感性愚蠢的偏见,用执着温暖的母爱感动每个有着良知的美国公民。正是这样一位优雅坚强的女性,凭借顽强无畏的意志,在寻找亲生儿子的路途上,也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女性话语权。

参考文献:

[1]陳汝东.认知修辞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418-419.

[2] 陈汝东.认知修辞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439.

[3] 陈汝东.认知修辞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446.

[4]张聚国.19世纪年代末美国有关女权的争论[J].世界历史,2013(2).

[5]黄华.权力.身体与自我--福柯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吴礼权.修辞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

[7]沈书珺.从“失语”到“发声”:《我如何学会驾驶》中女性话语权的转变[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