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丝协奏曲《孤岛吟》作品创作及演绎的感想
2020-06-03左光明
左光明
【摘 要】音乐是抽象的,是无真实感的,而音乐又是现实存在的,它能表达语言,表达情感,表达喜怒哀乐,它是人们现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就因为此,笔者想到了用音乐表达的形式,用乐器演奏的方式,把当今模范人物的高大形象刻画出来,演绎出来。“守岛32年”时代楷模王继才,是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开山岛一位普通的民兵哨所所长,为了国家领土,海洋安全,他与妻子坚守孤岛32年,无怨无悔,平凡人书写出了不平凡的壮丽篇章。全国涌现出各类歌颂模范人物的艺术作品,笔者想用乐器演奏的方式,把故事再现出来,所以,驱车前往开山岛,实地采风,实地学习,实地感受,经过昼夜伏笔,一首长达十多分钟的葫芦丝协奏曲《孤岛吟》——忆守岛32年的时代楷模王继才事迹的作品音频、视频出现在全国乐友的目前,得到了专家们的肯定。此作品发表和获奖后,笔者感慨万千,有心把创作和演奏的感受与大家分享,使人们永记模范精神。
【关键词】作品创意;音乐语言讲述故事;演绎情结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4-0063-02
一、由学习楷模事迹而激发的创作想象和灵感
在第一次组织党员学习“守岛32年”的时代楷模——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开山岛民兵哨所所长王继才事迹的时候,笔者由感而生,萌生创作念想,力求把楷模事迹更好地传扬下去。而在众多的艺术表现形式下,用何種方式进行创作?思来想去,还是用乐器演奏的形式、用音乐语言来讲故事,虽然乐器演奏描述故事情节有难度,但是相比较其他艺术形式更有流传性、长久性,它能直观地表达,更容易让人记住。因此,笔者决定用葫芦丝协奏曲的形式,用乐章式来再现人物形象,完成作品的创作。
而素材的定位,也是一个难题。故事发生在灌云县,肯定要用当地民间的素材才能接地气,才有说服力,因此,为了创作素材和了解真实情况,笔者两赴灌云县,一是到县音乐家协会、民间艺人那里寻找民间音乐;二是到开山岛实地采风,了解实情。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准备,最终确定以当地淮海戏的主要曲调为基本素材,以民间小调进行创作和演奏。作品构思是根据王继才的生前历程,共分五个部分,用回忆式来再现人物的形象和坚守孤岛32年的艰难历程。
二、用音乐语言,刻画和描述故事情节
协奏曲时长十分钟,共分五个部分:一是“孤岛旗扬”(海风嗖、国旗扬、精神抖);二是“礁变绿洲”(花木移、礁石变、鸟语唱);三是“难熬岁月”(仰苍天、守孤岛、挺煎熬);四是“狂风惊涛”(抗台风、战惊涛、保海岛);五是“楷模颂歌”(信心立、楷模树、美名扬)。从这五个部分的标题不难看出,守岛32年的不易和付出。
一个仅有0.013平方公里的小岛,生活和工作这么多年,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孤岛环境恶劣,生活枯燥寂寞,满山怪石,悬崖峭壁,海风呼啸,岛上自从1985年部队撤编设立民兵哨所后,前四批民兵都没能坚持下去,而王继才夫妇一撑就是几十年,升旗、巡岛、护航标、写日志。
作品的第一部分“孤岛旗扬”,引用了主人翁每天升旗的感人举动,运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旋律,进行移调,而后进入到国歌庄重严肃的情境中。无论刮风下雨,王继才夫妇每天坚持护送国旗走过208级台阶,挥臂升旗,庄严敬礼,让国旗高高飘扬在孤岛上。
第二部分“礁变绿洲”,荒无人烟的孤岛,杂草丛生,王继才夫妇心想,如果满岛变成了绿色,后来人再上岛就没有这么孤单了。因此,她们从岸上带来了树苗,一次次托渔船带来泥土,用省下来的淡水,小心浇灌着幼苗,几年过去,几十年过去,岛上生长出数十株各色各样的树木、花草,果实累累,孤岛不再孤单。
为此,笔者用了艺术夸张的手法,描写出一望无际的大海,在太阳的映照下,纷外美丽;百鸟争鸣,映照出人物积极向上的心态。进而一段主旋律的出现,让人心情舒畅,使人有着一股勇敢面对、勇不后退的精神力量。
第三部分“难熬岁月”,32年的难熬岁月,让夫妇俩度日如年,岛上风大湿热,蛇虫出没,海风吹得头疼,太阳晒得脱皮,32年间,就用了20年的煤油灯、煤炭炉,听坏了20台收音机,除了风声、海浪声,收音机就是他们唯一消除寂寞的“伙伴”,岛上缺淡水,少食物,还经常遇到断水断粮的日子,孤独和难熬可想而知。同样难熬的是面对不法分子的到来,在不法分子金钱的诱惑下,王继才夫妇毫不动心,开山岛是国家领土,为此,他们受到了各种威逼利诱和死亡威胁,无论怎样,他们毅然坚定信心,不为所动。
因此,此部分的旋律低沉,带有痛楚状的回忆。在开山岛采风时,笔者亲历蚊虫,亲眼所见海蛇和昆虫。这就给笔者带来了创作灵感,用葫芦丝乐器模仿出了蚊虫、苍蝇、野蜂飞舞等的混合音,让听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后的慢板部分,既痛楚,又无奈,苦中带着坚强,苦中带着对孤岛的不舍,苦中带着坚定的信念。
第四部分的“狂风惊涛”,孤岛经常被狂风骤雨袭扰,他们抗台风、战暴雨,岛上王继才事迹馆里至今还保存着多面被风雨撕扯过的国旗,有一年台风连续刮了17天,夫妻俩“粮尽弹绝”,三天没能吃上一口饭。但是他们仍坚持巡岛,坚持执勤。
这里笔者运用了连续激进的旋律,描写出暴风雨的场景,而后新创了演奏技巧,仿似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以此,把全曲、把故事的情节推向了高潮,让听者眼前浮现出真实的画面。
最后部分“楷模颂歌”,平凡的人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他们的事迹感动了中国,感动了全国人民。2015年2月11日,在全国军民迎新春茶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了王继才同志。平凡的人物,平凡的事业,崇高的精神,让人敬佩。笔者用颂德赞扬、积极向上的旋律,使人们永远铭记时代楷模,永远学习他们的精神,不忘初心,诚实做人,踏实做事。作品最后用首尾呼应的方式,再次响起了国歌的旋律,让他们的精神永远感召着我们,国旗永远在国土上飘扬,在心中飘扬!
三、作品演奏中,旋律及技巧的变化,使故事再现
在作品创作完成后,作者拿起乐器一口气演奏完,感悟极深,旋律的回荡,使主人公的坚强意志和32年的坚守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作品开始用高音葫芦丝演奏国歌的旋律,高亢激昂,积极向上,让人精神抖擞,描述了楷模人物的高大形象;紧接着的“礁变绿洲”,出现了鸟语花香的场景,百鸟争鸣,夸张的演奏技巧,让凄凉的孤岛顿时生机勃勃,流畅的主旋律,耐人寻味的民间小调,使人心情开朗,抛开苦累,坚持自己的理想,带着自己的追求,继续前行。
激昂的旋律过后,乐曲进入了回忆式的“难熬岁月”,此部分有作者的亲身感受,站在岛上,看到蚊虫飞舞,苍蝇拍脸,礁石边被太阳暴晒后的死鱼虾,难闻呕心。为此,一段新创技巧——蚊虫、苍蝇、野蜂飞舞的混合音在耳旁响起。“难熬岁月”部分的主题音乐,运用了低音葫芦丝来吹奏,音色浑厚,加之旋律的凄楚,真实讲述了32年的艰辛。第四部分“狂风惊涛”,运用了葫芦丝乐器高难度技巧——循环换气,连续吹奏42小节,强烈地奏出狂风骤雨、雷电交加的效果;接着连续的双吐音和强历音,模拟出海浪拍打礁石、巨浪翻滚、大海怒吼的气势,让人心惊胆战。
最后部分“楷模颂歌”,再次用高音葫芦丝演奏,高度赞扬模范人物,赞扬平凡人爱国爱家,公而忘私的民族精神。在一个小小的海岛上,坚守32年,把忠诚担当献给了祖国的海防。笔者在创作和演奏的同时,感想颇深,且深深受到了教育,有国才有家,我们要同心同德,不忘初心,齐心协力,共同去守护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