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表脂肪瘤样痣1例

2020-06-03丁颖石晨龙陶丛敏易阳艳

江西医药 2020年5期
关键词:浅表脂肪瘤丘疹

丁颖,石晨龙,陶丛敏,易阳艳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疗美容科,南昌 330000)

浅表脂肪瘤样痣是一种罕见的皮肤良性肿瘤,易被误诊,最早于 1921 年由 Hoffmann 和Zurhelle 首次描述,它是一种良性的先天的畸形,以成熟的异位脂肪细胞围绕在真皮层胶原束周围为特征。目前未发现有家族性遗传性、性别差异及其他系统的累及[1]。有学者提出此病的发病可能与2p24 基因位点的缺失有关。我院近期诊治1 例,现报道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24 岁。右臀部、骶尾部皮疹11 年。患者11 年前无明显诱因右臀部出现小的丘疹,数目逐渐增多、增大并融合成片,无自觉症状。未予任何治疗。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 发育正常,营养良好。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 右臀部、腰骶部可见多个簇集分布的柔软的扁平丘疹,表面有皱褶,伴轻度角化。腰骶部皮损颜色为肤色,右臀部皮损较周围皮肤略深。其他部位未见类似皮损。(见图A,B)取右臀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 表皮轻度网篮状角化过度,真皮中、上部胶原纤维之间可见呈巣状排列的异位成熟脂肪细胞。(见图 C)诊断: 浅表脂肪瘤样痣。治疗:1处皮疹行手术切除,另有4 处皮疹用CO2激光治疗,术后1 年随访,均未复发,患者自觉激光疗效优于手术(见图D)。

2 讨论

该病临床可分为多发型和单发型,多发型一般出生后即有或在30 岁之前发病,表现为柔软、呈肤色或黄色的丘疹、结节,无触痛,常融合成较大斑块,表面通常光滑,也可有褶皱呈脑回状或黑头粉刺样、硬皮病样及疣状外观。最常见的发病部位是骨盆带、腰、臀、骶和大腿上部。皮损很少超过正中线,可沿着Blaschko 线或呈带状分布[2]。单发型更少见,常发生在30-60 岁,表现为孤立的结节或丘疹,无一定的好发部位[3]。该患者为多发型,13岁发病,发病部位腰骶、臀部,是1 例典型的多发型病例。本病组织病理最特征性的表现为真皮内胶原纤维束间可见异位的成熟脂肪组织,且不与下方的皮下脂肪组织相连[4]。

浅表脂肪瘤样痣预后良好,一般不需治疗,出于美观的需求可选择行CO2激光或手术治疗。该患者有治疗意愿,有一处较大皮疹手术切除,另外有4 处皮疹用超脉冲CO2激光治疗,治疗后1 年随访,治疗处均未复发,患者自觉激光疗效优于手术,因手术处有瘢痕增生,且伴瘙痒。激光处呈白色陈旧瘢痕。有学者尝试局部外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获得良好效果,皮疹基本消退,未遗留疤痕[1],既往也有使用糖皮质激素皮损内注射治疗浅表脂肪瘤的文献[5,6],可能与糖皮质激素能诱导脂肪细胞溶解相关,对于这样大面积的皮疹,或许是一个更优的选择。

猜你喜欢

浅表脂肪瘤丘疹
超声造影定性与定量分析诊断颈部浅表淋巴结病变的研究
3例淋巴瘤样丘疹病临床病理分析
三七总皂苷调节PDGF-BB/PDGFR-β的表达促进大鼠浅表Ⅱ°烧伤创面愈合
珍珠样丘疹:我很丑,但我很温柔
超高频超声在浅表器官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后纵隔Ⅱ型髓样脂肪瘤1例
珍珠样丘疹:我很丑,但我很温柔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良恶性浅表淋巴结肿大的临床价值
腮腺脂肪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脂肪抽吸术在体表脂肪瘤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