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普宣教工作的发展方向

2020-06-03扎史吾木

农村实用技术 2020年4期
关键词:金丝猴白马保护区

扎史吾木

(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生态研究所,云南 迪庆 674499)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作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加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科学知识的普及和生态意识的提高,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化知识普及的重要阵地,也是中国在国际生态保护的形象展示和对外交流的窗口。保护区通过开展科普宣传教育工作,不断增强公众科学保护和利用森林、草原、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意识和责任,同时利用当前科学技术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充分融合宣传普及,提升社区群众对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推进保护区资源保护与管理工作。本文作者通过2015至2019年保护区开展科普宣传工作数据,阐述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探讨今后发展方向,为保护区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 保护区概述

保护区地处青藏高原南延部分横断山脉中段,位于滇西北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和维西县境内,处于青藏高原南延部分横断山脉中段,地理坐标在东经98°55′~99°24′,北纬 27°24′~28°35′之间,总面积282 106 hm2。以保护中国横断山特有灵长类动物——滇金丝猴及其栖息地亚高山针叶林和其它自然景观为目的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成立于1983年,1988年由国务院批准将其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位于三江并流纵向岭谷区腹地,为中国新特有物种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多样性丰富,关键类群集中,珍稀濒特种多,是“第三纪古热带生物区系的避难所”,更是“北温带植物体系的摇篮”,被誉为“世界花园之母”,其生物多样性具有国际保护意义。白马雪山也是多元民族文化一体发展大格局的缩影,是滇文化区向藏文化区过渡的黄金文化走廊带;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共同相互影响、协同演化,动态表达出了独具特色的文化自然动态复合景观。

保护区内及周边社区居住着藏族、傈僳族等8个少数民族,共涉及13个乡(镇),48个行政村(办事处),14 849户,73 042人。区内居民主要种植农作物玉米、青稞、土豆等,经济收入来源于畜牧业产品出售和采集松茸、虫草等林下产品,社区居民化程度低,“靠山吃山”思想根深蒂固,依赖于保护区资源利用,给保护区资源管理带来压力和挑战。

2 现状及成效

2.1 传统的科普宣传模式

科普宣传工作作为保护区资源管理的一种手段,每年保护区利用各节点进社区、学校、机关、寺庙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宣传与自然保护区相关国家法律法规,采取集中宣传、发放宣传单、张贴标语、签订责任状、播放音频、案例分析等方式,通过宣传教育使保护区内社区群众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据保护区管理机构数据统计,自2015年至2019年共计召开会议684场次,受宣传人数达45 854人次(见图1),五年来平均每年受宣传人数在9 170人。

2.2 编印科普宣传书籍宣传

书籍承载文化、传播知识,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和社会进一步的阶梯。保护区管理机构着眼保护区未来发展,不断总结保护区工作的成功经验,编印了“白马雪山自然与文化艺术丛书”和“白马雪山自然与音影系列”,先后出版了发行了《方宝价写生作品集》《可爱的家园》《白马雪山》《白马雪山鸟类》《探访滇金丝猴秘境系列(一)》《白马雪山观赏植物》《探访滇金丝猴秘境系列(二)》《白马雪山社区共管探索与实践》《白马雪山曲宗贡野生蘑菇图鉴》《梦幻白马雪山》《探秘滇金丝猴世界》《白马雪山音乐专辑》《雪山情怀》《世界的白马雪山》《白马雪山常见兽类和稚类》《守山》《行走白马雪山》《白马雪山的故事》等,创编了保护区区歌《白马之恋》。通过编印图文并茂科普宣传书籍,提升了保护区知名度,让外界了解保护区,宣传了保护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人文文化。

2.3 多媒体融合宣传

多媒体宣传是当前宣传的重要手段。保护区通过中央电视台、云南电视台、人民日报、云南日报、新华网等国内知名主流媒体上进行了宣传报道保护区丰富多样性,同时建立“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马雪山滇金丝猴”微信公众号平台将保护区资源管护、科研监测、宣传活动向外界宣传。与《人与自然》《中国周刊》期刊和13个国内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合作,同时与“绿色江河”合作,每月招募2名志愿者到野生动物救护站工作,志愿者负责网络平台的管理和宣传、科普知识的讲解等,形成了滇金丝猴的科普窗口,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从下列图例可以看来,保护区从2015年的7次到2019年114次,多媒体宣传已成为保护区科普宣传重要阵地。

2.4 建立科普宣传基地

保护区为了推进科普宣传工作的持续性,在保护区维西塔城滇金丝猴展示区和白马雪山主峰脚下曲宗贡生态定位监测建立科普宣教基地,以塔城响古箐“白马雪山傈僳族文化体验中心”,滇金丝猴国家公园门禁系统等为载体,以科研监测数据、野外考察实物,宣传滇金丝猴家庭组成、食物食性以及相关生态知识普及滇金丝猴科普知识,通过植物认养,增强对植物植被的保护意识,目前初步形成“野外滇金丝猴参观+科普中心+场所体验学习”一体化模式。基地与云南省绿色基金会、大理大学、香港探险学会、绿色江河、守望地球、昆明动物园等合作,目前已经组织50多期的探访滇金丝猴的夏令营活动,到2019年累计接待2万余人次参观、体验学习。同时与辖区内各所小学合作,开展爱鸟周宣传,以“小手拉大手”的模式推进保护区生态环境教育,从小培养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另外目前正在稳步推进“白马雪山曲宗贡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的筹建工作和在重点区域管理所建立科普宣教基地。

3 当前存在的问题

3.1 保护区科普宣教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到位,成为保护区科普宣传工作发展的最大障碍

在保护区工作人员的思想深处,传统意识中认为科普宣教工作就是宣传国家法律法规、建立保护区的重要意义,如何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等,在机构设置中也没有设置科普宣传机构。随着宣传报道多媒体的发展,保护区才意识科普宣教工作重要性,但从事科普宣传工作没有专职人员,都是兼职的,因而根本上认识不到科普宣教工作的重要意义。

3.2 科普宣传工作经费短缺是当前保护区面临的最大困难

宣传需要经费支撑。做好保护区科普宣教工作也需要由经费支撑,没有专项经费无法正常开展工作。近年来保护区科普宣教工作通过申报项目和争取国内外NGO的资金支持,开展多方位宣传。像制作解说系统、电子显示屏、3D展区、“智慧保护区”等高科技设备,也只能停留在纸上,未能落地实施。目前,只能借助于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资源,来吸引国内外媒体的宣传,科普宣教呈现碎片化、零碎化,未能形成系统化、规范化。

3.3 缺乏科普宣传人才是保护区科普宣传工作的最大短板

人才是推进各项工作的关键所在。目前保护区紧紧抓住云南省自然保护区机构改革增加编制的契机,向全社会公开招录保护区事业人员,但州直属公务员无法招录。同时保护区工作人员外出学习交流机会少,视野局限在保护区,对外界认识少,只能通过相关传媒体学习先进的科普宣教理念。在科普宣教上没有创新思维,未能注入新的活力。

3.4 传统与现代未能融合发展是保护区科普宣传工作的最大缺陷

当今世界是多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用现代科技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融合发展。保护区地处多民族多宗教文化融合发展区域,历年来与宗教部门合作,借助高僧大德和宗教领袖在信教群众中的影响力,邀请宗教领袖开展环境教育,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育效应。但当前保护区未能把传统民族优秀文化与现代传媒体融合在一起,挖掘深层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

4 今后的发展方向

保护区未来发展中,科普宣教工作是一项资源保护与管理工作的重要抓手。让更多的公众了解保护区、关注保护区、支持保护区工作需要通过科普宣教工作推进。本人认为保护区今后科普宣教工作发展方向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

(1)保护区管理机构要增强科普宣传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设立专门的科普宣传科,配强科普宣传工作人员,推进科普宣教育工作由片段式向系统性发展。保护区在当地党委政府和编办的支持下,在管护局设立科普宣传行政职能科室,配齐配强科普宣传工作人员,提高领导能力,增加其活力,制定科普宣教5年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完善规章制度和垂直体制建设,从片段式向系统性发展迈进。

(2)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资金支持和通过协会的方式争取社会组织资金,积极探索保护区科普宣教工作向从单一性向多媒体融合发展。传统的科普教工作已经不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保护区为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核心区,“中国最美的十大森林”之一,“迪庆——滇金丝猴之乡”的冠名,有丰富的科普宣教资源内涵,我们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开创多媒体融合发展理论,打破常规,寓教于乐,以文艺小品表演,讲环保故事,展书画等方式,结合当前多媒体传播模式,在微信公众号,新闻电视频道、抖音拍摄等全方位、多形式开展科普宣教工作。让世界走进白马,让世界了解白马。

(3)通过请进来、送出去方式,培养保护区自然教育人才,夯实保护区科普宣传工作基石。自然教育是保护区今后科普宣传工作的重要手段。开展自然教育需要资源禀赋,也需要人才培养。有丰富的资源禀赋,但没有人打造、提升、宣传也是等于零。保护区要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等方式,培养一批业务水平高,工作责任心强科普宣教员。请进来有理念、赋有创意的团队和老师,到保护区传授理念和经验,让保护区科普宣教员提升认识和操作能力。送出去,把科普宣教员送到国内外自然教育开展好的保护区学习,拓宽视野,打开眼界,学习理念,不断夯实壮大科普宣教队伍建设。

(4)传统优秀民族文化融入自然生态文明教育,全面宣传保护区生态文明价值。“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传统优秀民族文化内涵丰富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不杀生、不乱砍树在宗教教义中有规定,万物人生,平等和谐理念根深于信教群众思想中。保护区把传统优秀民族文化融合到现代科技知识中,用现代科技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古为今有、洋为中有。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教育融入传统优秀生态文化,全面传播生态文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5 结语

科普宣教工作是一项保护区崭新的命题,是自然保护区发展的时代产物。从绝对的保护到保护与发展并重,从传统保护区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到用科学知识普及建立保护区、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的重要意义,随着经济社会生态文明不断发展而发展。本文探讨科普宣教工作当前保护区开展现状,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今后的发展方向,为保护区开展科普宣教工作提供思想,但不是模式。希望保护区在科普宣教方面探索出一条符合自己发展的路径,也希望保护区科普宣教越走越远,走出中国、走出世界,为地球--人类共同的家园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猜你喜欢

金丝猴白马保护区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与分布
滇金丝猴 森林“精灵” 灵动世界
科学家发现秦岭金丝猴过冬秘笈
一匹白马驮着你(组诗)
嘲弄别人可不好
湄公河淡水鱼类保护区
白马少年
金丝猴
沪指快速回落 调整中可增持白马
гУТТУИНИя сЕРДЦЕЛИсТНа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