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方抱团发展 释放叠加效应
——贵州省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助力脱贫攻坚
2020-06-03安通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安通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安通
在产业革命八要素中,组织方式是一个重要环节。
2019年5月5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志刚在全省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要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坚定不移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
这是省委、省政府在总结农村产业革命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顺应现代农业发展趋势,顺势而谋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把“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建立起来、推广开来,是推动农村产业革命的关键。
一年多的实践证明,“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是符合贵州实际、行之有效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既发挥了龙头企业连接大市场的作用,又发挥了合作社组织农民、管理农民的优势,同时还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充分调动了企业、合作社、农民的积极性,形成“1+1+1>3”的聚合增益效应,为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的产业支撑。
截至目前,全省共有1000多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5000多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万多个县级农业龙头企业,并且带动成立乡村农业专业合作社近4万个,创办村社合一合作社1万多个。
强“龙头” 产业越做越大
春耕时节,分秒必争。2月17日一大早,大方县凤山乡杉坪村合作社负责人周勇就赶到大方县城。“本来计划过完年后就采购辣椒种子,但受疫情影响,推迟到现在。虽然晚了几天,但好在有公司保底收购,我们有信心。”
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凤山乡以县农投公司为引领,以每斤1.3元的价格保底回收鲜椒,有效解决了产销对接问题。日前,该乡已规模化育种辣椒苗2000亩。
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是最具创新活力的农业经营主体,也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
自2018年初,省委作出“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重大决策部署以来,全省涌现出一大批龙头企业,成为不断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色的“火车头”和“加速器”。
作为一家从福建引进的新型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贵州景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集食用菌生产、研发、加工与销售为一体,年产食用菌近500万袋,产值3000万元。
六盘水市农投公司针对猕猴桃产业发展中企业多、品牌杂、基地散等问题,组织25家民营企业,成立凉都猕猴桃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带动六盘水发展猕猴桃种植18.18万亩,鲜果更是远销中国台湾、泰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地。
德江县坚持“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原则,引进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茶叶公司与该县永志茶叶公司,采取技术合作、整合产销两端资源等方式创办龙头企业。目前已帮助该县销售茶叶价值200万元以上,辐射带动10余家茶叶专业合作社。
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中,龙头企业发挥着打通市场、拉长产业链条、用活金融工具等优势,有效带动了合作社发展和农户持续增收。同时,在龙头企业的引领下,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品牌的包装打造等也更加便利,从而形成群聚效应,推进农产品品牌化、产业规模化发展。
壮“龙身” 村社越来越优
如果把企业比作“龙头”,农户比作“龙尾”,那么合作社就是“龙身”,龙头有力带动,龙身关联灵活,龙尾才能摆动自如。
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大坝村村民正在收割野菊花。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贾智 摄)
农民专业合作社代表着农民的利益。作为一个集体组织,既能在统一管理下促进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又能在面对企业和市场时最大限度地维护农民的利益。
近年来,安顺市西秀区大坝村正是在村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成功发展了金刺梨种植、蚱蜢养殖等产业。
大坝村原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2007年,极具市场价值的金刺梨吸引了大坝村党支部的注意,村“两委”研究后决定引进种植。
试种成功后,村党支部带领村民成立了大坝村延年果种植、黔江种植养殖、香成种植养殖3个农民合作社,所有村民以土地流转、土地入股、资金入股等方式参与到合作社中,当年就实现了增收。
经过10多年的发展,大坝村金刺梨产业面积达2300亩,还建起了金刺梨酒厂。短短几年时间,大坝村家家户户都有了就业门路,在“村社合一”的带动下,一个从前连饭都吃不饱的穷山村,变成了现在家家住别墅、户户有产业的小康村。
无独有偶。在盘州市普古乡,依托盘州银湖合作社内统外联,带领8000多村民抱团发展,让964户农民变成股东,990位农民变成产业工人,村集体也因此年增收10万元以上。
如今,实行“村社一体化”,通过村级农民专业合作社助推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领农民致富,已经成为推进产业革命的一支重要力量。
带“龙尾” 农民越来越富
农村产业革命,发展产业只是手段,让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实现脱贫增收才是目的。
“想要脱贫致富,一定要改变这种不知道要做什么的局面,让大家都忙起来。”看着村民守着一亩三分地得过且过,贫困户抓耳挠腮没出路,关岭自治县花江镇前锋村第一书记刘维波十分焦急。
前锋村坐落在群山之间,土地零散,农业产业发展路子狭窄,曾经村“两委”在合作社养牛上“栽过跟头”,后来大家一度找不到发展方向。
抱着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的想法,刘维波与村干部多方调研,引进贵州关岭牛铭品有限公司,到前锋村发展关岭牛养殖。养牛场重新运营,刘维波又发动农户种皇竹草专卖给合作社。
终于,依靠“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让前锋村打了一场翻身仗。仅去年一年,合作社就实现分红42万元,全村20多户种草户户均增收2000余元。
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引导合作社规范化发展,把农民组织起来,调结构、闯市场、增收入。一时间,前锋村一改往日的清贫,日子渐渐过得红火起来。
农民既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更是产业革命最直接的受益者。“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这一组织方式的创新,在市场竞争下充分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实现省内外“大市场”与山村里“小农户”的有效衔接,保障了农民持续增收致富,必将为发展现代农业、加快乡村振兴提供全新视角,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