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74例临床特性分析
2020-06-02吴取梅李文静刘恩惠刘传苗
翟 蕙,吴取梅,李文静,刘恩惠,刘传苗
自2019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自湖北省武汉市爆发,随后很快蔓延至全国各省,严重危害了人民的健康,极大影响了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安定。其病原体是一种先前未在人类体内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 (SARS-CoV-2),世界卫生组织于2020 年 2 月 11日将其命名为 COVID-19(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初期主要表现为发热、干咳、乏力,进而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可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或脓毒性休克,甚至死亡[1]。截至2020年3月10日,全国累计确诊病例80 967例(其中湖北省67 773例),死亡3 162例(其中湖北省3 046例)。安徽省累计确诊990例,死亡6例[2]。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作为安徽省COVID-19定点收治医院,同时为安徽省重症及危重症定点救治基地之一,承担着蚌埠市及周边城市重症及危重症COVID-19病人的救治。本研究旨在分析COVID-19的临床特征,尤其是普通型及(危)重型病人临床特性的对比分析,期望能够给广大医务工作者提供经验和依据,及早发现(危)重症倾向的病人,及早提供干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20年1月22日至2020年3月4日,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共收治74例COVID-19确诊病人。在充分保障病人隐私的情况下,本研究收集和使用了病人相关信息。
1.2 诊断标准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中,COVID-19的诊断标准[3],所有病例符合疑似病例的标准,同时咽拭子和/或下呼吸道分泌物等标本实时荧光RT-PCR检测SARS-CoV-2核酸阳性。
1.3 分析指标 所有病人入院后详细询问既往病史、流行病学病史、临床症状等,记录入院时体征,详细记录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肌酸激酶等指标。所有病人入院均行胸部高分辨率CT(HRCT)。对比分析普通型及(危)重型病人的临床特性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或t′)检验、χ2检验、Fisher′s确切概率法和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74例病人中普通型35例(47.3%),重症型36例(48.6%),危重型3例(4.1%);年龄21~83岁,平均年龄(56.11±12.66)岁,其中普通型(51.63±10.97)岁,(危)重型(57.90±11.98)岁;男41例(55.4%),女33例(44.6%),男女比例1.24∶1;在基础疾病方面,44.6%的病人合并其他基础性疾病,14.9%的病人合并2种及2种以上的基础疾病,25.7%的(危)重型病人合并2种及2种以上基础疾病;(危)重型病人的年龄、合并其他基础性疾病率以及合并2种及2种以上基础疾病率均高于普通型病人(P<0.05~P<0.01)。在所合并的基础疾病中,高血压占24.3%,最为常见,其次为2型糖尿病(17.6%),其他还包括冠心病(4.1%)、脑梗死(5.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2.7%)等。其中蚌埠地区病人中,有武汉及其他疫区接触史16例(21.6%),聚集性发病37例(50.0%),其中家族聚集性发病36例(48.6%),1例(1.4%)为蚌埠元素健身房聚集感染,家族聚集性发病的病例一共涉及蚌埠市全部22起聚集性发病中的12个家庭(族),其中1户发生9例病例,1户发生6例,4户发生3例,5户发生2例。37例聚集性病例中普通型20例,(危)重型17例(见表1)。
表1 一般资料的比较[n;百分率(%)]
*示t值
2.2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方面,(危)重型病人发病至就诊的时间较普通型病人长,最高体温、胸闷发生率、呼吸困难发生率较普通型病人高(P<0.05~P<0.01);观察其临床症状,病人普遍出现发热(98.6%),37~37.9 ℃、38~38.9 ℃、≥39 ℃三个体温范围所占比例分别为15例(20.3%)、36例(48.6%)、22例(29.7%),普通型病人中分别为8例(22.9%)、21例(60.0%)、6例(17.1%),(危)重病人中分别为7例(17.9%)、15例(38.5%)、16例(41.0%);大部分病人出现咳嗽(70.3%),而咳痰仅占31.1%,说明以干咳多见;另外,胸闷(52.7%)、呼吸困难(10.8%)、腹泻(13.5%)也是COVID-19病人常见的症状,偶见纳差(4.1%)、恶心呕吐(1.1%)(见表2)。
2.3 实验室检查 从COVID-19病人入院时各项实验室检查中可以看出,血常规中,分别有7例(9.5%)、10例(13.5%)和18例(24.3%)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40例(54.1%)、32例(43.2%)和9例(12.2%)淋巴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百分比和血小板下降。肝肾功能及其他各项检查中,有46例(62.2%)、36例(48.6%)和14例(19.0%)CRP、IL-6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55例(74.3%)白蛋白下降。(危)重型和普通型相比较,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RP以及IL-6较高,淋巴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百分比和白蛋白较低(P<0.05~P<0.01)。而血小板、ALT、PCT、肌酸激酶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临床表现的比较[n;百分率(%)]
*示zc值;#示Fisher′s确切概率法;△示t值
2.4 影像学检查 74例病人在入院时均行胸部HRCT检查,73例(98.6%)出现典型病灶,普通型34例(97.1%),(危)重型39例(100.0%),2组病人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人CT表现为多发斑片状磨玻璃密度影,部分出现支气管充气征、实变影等,多见于肺外缘近胸膜处,(危)重症可出现病灶快速进展,胸腔积液少见。典型病例胸部HRCT检查结果见图1~2。
3 讨论
据流行病学调查[3]发现,COVID-19具有明显的传染性,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人群普遍易感。CHAN等[4]通过对一个旅居武汉的家庭 6 人聚集性发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证实了SARS-CoV-2可在家庭环境中发生人际传播。在本研究中,我院收治的蚌埠地区74例病人以聚集性发病,尤其是家族聚集性发病多见,原因可能与春节期间聚餐、聚会有关,也与密闭空间(如家中、健身房、餐厅等)内疾病传染概率可能增加有关,这也侧面证明了无症状携带者传播COVID-19的风险,对于疾病的预防具有很大挑战。另外,聚集性发病病人中普通型与(危)重型所占的比例无明显差异。在病人基础资料中,我们发现,(危)重症病人的年龄更大,合并的基础疾病更多,合并2种及2种以上基础病的病人例数明显高于普通型组,这与目前已有的研究[5]相似,结果意味着,年龄大、基础病多的病人更易发展为(危)重症;在统计的基础疾病中,高血压、2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占据较高的比例,提示这些疾病可能是(危)重病人的危险因素。另外,从本研究结果看,性别差异在易感因素及(危)重症的危险因素中差异不大。
表3 入院时实验室检查的比较[P50(P25,P75)]
*示t′值;#示t值
一些研究[6-8]显示,COVID-19病人多以发热、干咳、肌肉酸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从本研究中的临床特征来看,发热(98.6%)、咳嗽(70.3%)仍为主要临床表现,数据分析表明,普通型组体温多集中在38~38.5 ℃,很少超过39 ℃,而(危)重型组的体温较普通型组高,近半数超过39 ℃,说明高热也是COVID-19病人重症的危险因素之一。大部分病人出现咳嗽,但咳痰比例不高,佐证了COVID-19的临床特征以干咳为主,而(危)重症病人更多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等表现。腹泻、纳差及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发生率不高,是与COVID-19直接相关,还是与炎症反应、饮食、环境等其他因素有关还需进一步取证研究。值得提出的是,(危)重症病人发病到确诊的时间长于普通型病人,提示疑似病例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在疾病的转归上有很大的影响,一定程度上避免因为诊疗延迟而导致疾病重症化的可能,给疾病防控提出了一些启发。
在实验室检查中,我们发现,对于COVID-19的病人,普遍存在淋巴细胞绝对值和百分比下降、CRP升高等特点,而ALT、肌酸激酶等指标异常的例数不多,肝脏、心肌损害的程度不够明显,但在一些其他地区的研究[9-10]中提示COVID-19对于肝脏、心肌、凝血功能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损伤,那么COVID-19是否除了肺以外还对其他脏器,如肝脏、肾脏、心肌、血液系统等产生全面损伤,还需收集更多的样本病例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普通型与(危)重型相比较发现,(危)重型病人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RP及IL-6较普通组明显升高,可能与细胞免疫受损、细胞炎症因子风暴等因素有关,而在入院时的实验室检查中,(危)重组淋巴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百分比及白蛋白较普通组明显下降,提示在COVID-19的治疗中需动态观察如上指标,警惕疾病的重症化倾向。
影像学方面,普通组和(危)重组无明显特殊差异,除普通型1例未表现明显病灶外,其他病人均出现斑片状磨玻璃影的典型病灶,多位于肺外侧带近胸膜处[11],(危)重症病人肺部病灶进展快,范围大,容易出现支气管充气征、实变、纤维化等改变。可见COVID-19在早期即可对肺部造成病理性损害,肺部影像学检查对于早期COVID-19的诊断有很大的帮助。
综上,COVID-19是一种新发传染病,还有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探讨,本文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了COVID-19一些特征性的临床特性,比较普通型及(危)重型病人在基本背景、一般资料、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等方面的差异,期望能早期识别危险因素,提早干预,从而阻止疾病重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