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城市的向往与无奈下的宿命
2020-06-01刘家玮
杨绛先生在评价《围城》时说:“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世间之人大多如此,城里城外,世间方外,在得与失、成与败的人生之路上来来回回、举棋不定。而对于城外之人来说,想要进城也颇为不易。敖来的短篇小说《出山记》讲述了卡贡山青年阿布想要在城中安家的曲折经历,这背后隐藏着一个小人物在城市化浪潮中的不得不随波逐流的悲剧。
小说中,阿布在城里租得的逼仄的五平米蜗居与三百公里外卡贡山繁花锦簇的老院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要想在城里有一套结婚的房子,阿布就不得不舍弃卡贡山的老院子。而牵动着阿布母亲信仰的老院子,则是山神留给卡贡山人的财富。小说结尾,阿布家老院子的命运并没有给出明确的交代,但阿布离开卡贡山时,“拥雪谷项目部”几个字已在卡贡山留下深深的痕迹。阿布究竟会选择对山神的信仰,还是因为买房向现实妥协,这构成了小说的留白,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卡贡山是一个风景如画、美不胜收的地方,而阿布从小就生长在“一汪湖水,连绵山峦”的山脚下。平日里,阿布最喜欢在故乡的院子里读书,书中的世界和卡贡山的灵气共同滋养着阿布,“一阵阵花香,一抹抹雪山的凝露,仿佛集合了所有的山川灵气,才汇成阿布的气息。”但目前,阿布必须先完成一项任务———去上网进行意向登记。山中岁月静好,不知日月更迭,时光流逝,但在日新月异的城市里,却容不下阿布去慢慢体味一本书。在五米见方的小小蜗居内,容纳了阿布在城市里工作生活的全部家当,可是就像阿妈所说,要想给女友阿珂在城里安个家,这小小的蜗居显然不足以容纳两个人的生活。而买一套房,为阿珂、也为自己在城市里寻一个落脚的地方,就成了阿布此时迫在眉睫的事情。
买房要面临的第一关就是“摇号”,“摇号买房”是在城市化急速发展的背景下因商品房供应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所采取的无奈之举。在阿布看来,“摇号这种事情,是没有概率的,哪怕有人总要用概率的高低来作为一个选择的理由。对于任何一个人或者任何一个家庭来说,只有‘摇中或者‘摇不中这两种结果。”只有摇中,阿布和阿珂才能够投入到看房、购房、装修房屋这一系列流程中去,才能在繁华的都市里点燃属于自己的一盏灯火。起初有了阿妈的支持,“阿布异常兴奋,感觉整座城市都是他和阿珂的。”因此他只选择了地理位置相对优越的城南,但随着在买房路上的不断奔波,阿布深深认识到了卡贡山和城市的距离,而这个距离是他暂时难以跨越的,因此他不得不默默扩大了自己选择的区域。到了最后,他已经不在乎自己究竟要买哪个城区的房子了。
阿布的女友阿珂是一名教师,平时住在学校的宿舍,同宿舍的舍友丹丹因为家在学校附近,所以就将宿舍留给了阿珂。因此,阿珂便建议阿布和她同住。但好景不长,学校不允许外人免费入住宿舍,阿布不得不重新租房。在敖来如流水般的娓娓叙述中,阿布重新踏入了租房之旅,但这背后隐藏的却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城乡差距日益扩大化带来的社会不公。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里的空间实际上也变成了一种生产性的资源。小说中像丹丹这样城市里的下一代,可以凭借着父輩们的资源,在城市安稳生活、安稳工作。而卡贡山的孩子们,比如阿布就不得不凭借自己的努力,甚至耗尽父母的钱财,也难以在城市里有一个落脚的地方。
即便举全家之力,阿布最终还是没能在城市里买一套新房,不得不退而求其次,选择购买一套没有住过人的二手毛坯房。阿妈说:“别人的屋子沾着别人的气息,装进自己的世界,厄运不会太远。”但是阿布已经很难相信阿妈所说的卡贡山的信条,“这个世界这么广,这个城市这么大,卡贡山,装不下。”最后,阿妈也没能坚守卡贡山的信条,看到因为无法在城市里安家而沮丧的儿子,她在心疼无奈之下,选择了与“一房难求”的城市进行妥协———购买一套没有沾过别人气息的二手房。对于世界来说,卡贡山很小。但对于阿妈来说,卡贡山就是她的全部,买一套没有人居住过的二手房,已经是阿妈对心中信仰最后的坚持。阿布也曾想过,阿妈或许难以适应城市里的生活,不如回到卡贡山奉养逐渐年迈的母亲。可阿布无法离开城市,就像无法面对女友阿珂的疑问,“卡贡山里能装下你的工商管理?”显然,卡贡山不可能装下阿布的工商管理。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它给了现代人难以想象的便利与机遇,也只有在现代物质生活高度发达的城市,阿布才能学有所用,拥有更多的工作机遇和更广阔的工作平台。
为了凑足买房的资金,阿布不得不卖掉卡贡山世代居住的老院子。买主却不是卡贡山的人,而是和阿布同村的阿旺叔帮忙找到的外来的城里人。阿旺叔此时也正在为儿子结婚发愁,本打算买下阿布家的老院子;但是阿布的阿妈信奉卡贡山的传统,不愿意让阿旺叔一家住进“有别人气息的房子”而染上厄运。更现实的是,阿旺叔的儿子和阿布一样,也不愿意离开城市回到卡贡山。对于离开家乡的年轻人而言,他们正处在拼搏奋斗的年纪,也很难去体察老人们想要落叶归根的心理,因此不愿回故乡定居。阿旺叔不得已也只能卖房筹钱,帮助儿子买上一套城里的房子。山里的人想进城,享受繁华都市带给人们的便利,城里的人却想进山,体会山中的幽静与自然的美景。这是二十一世纪的“围城”,却又不仅仅只是“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那么简单。城外的人想进去,这是毋庸置疑的,霓虹闪耀的地标建筑,熙熙攘攘的繁华街景,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这样的都市风景不仅仅代表着便捷的都市生活,也代表着难以计数的财富和前程似锦的未来。阿布离开家乡却只能生活在五米见方的出租屋,城市里的逼仄之地自然不可与如诗如画的老院子同日而语,但他却不愿离开都市,仍然默默工作,为生活而隐忍。因为一旦离开城市,他所有的梦想亦会随之而破灭。城里的人想出来,但乡村的宁静只是他们繁忙工作之余的调剂品。尤其当他们同时拥有城市和山里两地的空间资源时,既可以享受城市里的繁荣,也可以时不时的以静谧的乡村生活来调节平日里忙碌的工作。没有居住过的二手房是阿布一家不得已而求其次的选择,但对于一些拥有大量资源的城里人来说,这只是他们财富的一部分,甚至不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去装修出租,追求空间资源的剩余价值,这才给阿布一家留下了“还没有沾上别人气息的屋子”。
阿布一家最终选定了想要购买的毛坯房,准备卖掉生活了几十年的老院子。阿妈收拾了许多沾着卡贡山气息的旧物,准备给新房做装饰用,一切似乎就要尘埃落定了。“人行千里,叶落归根,这地上的树叶,曾是童年最珍贵的颜色,而今,它却是阿妈在这卡贡山最后的影子。”伴着略有几分伤感的笔调,阿妈就要离开卡贡山了。她在卡贡山生活了几十年,然而,为了儿子能有更好的未来,她必须抛弃自己熟悉的一切,走入那个完全陌生的城市。可阿布一家还未来得及离开,谣言便已遍布卡贡山,曾经一派静谧气氛的卡贡山被谣言搞得沸沸扬扬。有人质疑买房者根本没有那么多钱;还有人怀疑卡贡山下有未知的金矿,而金矿才是买房老板真正的目的;还有人说,卡贡山的土地比老院子值钱,新建小洋房可以使卡贡山的房子增值……卡贡山的山神似乎被愚人们的谣言所惹恼,降下了灾祸,许多家的房子遭遇了火灾,打破了人们不切实际的幻想。卡贡山美丽明净的山水养育了村里的人们,却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贪欲。当乡村文明和城市文明相遇,醇厚古朴的民风被城市文明侵染,变得愚昧、疯狂而又盲目,走向了崩溃没落的边缘。“山神阻止不了人心底奔涌的东西,时间轮转,灰飞烟灭的只会是篝火里的木柴。”在敖来的笔下,阿布生活在卡贡村的日子充满诗情画意,那些捡来的红色的、黄色的树叶点缀了阿布的童年生活,也使得整篇小说充满了对乡村生活自然美的赞叹与惋惜。乡村走向城市,城市进入乡村,显然是不可阻挡的现代化潮流,在城市文明的入侵下,乡村社会里可贵的人情美就像燃烧中的木柴一样,只能灰飞烟灭。
《出山记》以平实的笔调、纪实的手法,反映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普通人所要面临的窘境与困难。作者敖来特别关注普通人的平凡生活,借文中的主人公阿布的经历,展现了一个普通的农村青年在城市安居之艰难,从买房需要摇号到举全家之力购买二手房,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事例,正是这些富有生活气息的事件,展現了在高速城市化进程中可能出现的城市弊病以及普通人必须要承担的巨大生存压力。小说最后没有选择让阿布在城中安家而使一家人从此幸福生活的大团圆结局,而是结束于卡贡山的火灾。作者在给读者留下自行构想的空间的同时,更深刻地揭示了当下社会的现实问题,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带来的城乡差距日益扩大化,城市文明吸引了更多人进入城市工作,而人的涌入产生了海量的财富,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的建设。在这一过程中,城市的空间便成为了昂贵的生产性资源,非城市土著者要想留在城市,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而城市空间资源分配的不公平,则进一步扩大了城乡间的差距。当城市在给人们提供更广阔的平台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精神世界带来了焦虑和压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出山记》中的阿布就是无数个小人物对城市既向往又无奈的缩影。对城市的向往让阿布不得不在城市里为一套房奔波,而带着自然气息和对山神的朴实信仰的卡贡山老院子,也塑造了阿布的一部分生命,成为阿布心里不容忽视的存在。小说结尾何去何从,对阿布来说,选择其实已是十分明晰的,尽管阿布和阿布母亲心中怀着对卡贡山的无限眷恋,但他们还是不得不卖掉老院子奔向城市。而阿布不得不离开的卡贡山,实际上也难以保持原来的面貌,正面临着一个“出山记”般的选择。“拥雪谷项目牌”的树立,山火以及各种谣言,构成了一个更大的属于卡贡山的“出山记”。《出山记》既是阿布的“出山记”,也是卡贡山的“出山记”,阿布的命运,和阿贡类似的卡贡山儿女的命运,甚至卡贡山,都将经历这样的艰难选择。向往与无奈构成这个环境里所有人、所有山水植物共同面对的宿命。
责任编辑张铖
作者简介:刘家玮,女,陕西省西安市人,汉族,西安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在读硕士,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导师:张保宁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