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绿色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2020-06-01王毓王敏袁蓉
王毓 王敏 袁蓉
摘 要:“十三五”规划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了国家的发展目标,绿色理念开始在全社会发展。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走在时代的前沿,对推动绿色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在实践中发现大学生在绿色行为方面仍存在许多不足,对于生态伦理和绿色发展的意识十分薄弱,对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的认识和了解远远不够。因此,文章通过研究江苏大学在校本科大学生的绿色意识形态和绿色行为现状,进而研究在校大学生这一群体对于绿色行为及绿色理念的认知,深入探究在校大学生绿色行为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合理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绿色行为;影响因素;引导性策略
1 绿色行为概述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大理念。党的十九大则指出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1]。由此可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正在制约着社会的前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了人们最关注的事情。绿色行为的提出响应社会的要求,构建社会生态文明体系,就要从人们的思想方式,行为习惯开始。绿色行为是每个人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体现,主要致力于选择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低碳环保等一系列健康绿色的生态模式,避免奢侈浪费、攀比盲从的恶劣现象的一种行为方式。
分析绿色行为的不同形式可以发现,绿色行为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家庭生活中,通过垃圾分类、限制“白色污染”来维护家庭的绿色;社会生活中,通过低碳出行、环保意识来维护社会的绿色。对于学校而言,鼓励师生践行绿色校园行为。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学生接受高等的素质教育,更关心人类与社会的焦点问题,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各阶层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因此在高校中普及绿色行为、加强大学生绿色教育、建设和谐绿色校园,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文明生态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有利于社会绿色化的逐步推进。
2 绿色行为影响因素
人最初开始某种行为一定是受到了周围的感染,做出一个绿色的行为看似十分简单,但一个小小的行为日积月累后必定会有质的飞跃。大学生为什么会愿意做出量变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在对大学生绿色行为进行调查后发现,影响大学生绿色行为的因素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绿色行为意识
绿色行为意识是指个人已知的绿色知识理念和潜意识中未开发的绿色发展理念。绿色行为意识可以划分为保护生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持续向绿色发展的未开发的潜在意识。一个人的绿色意识直接取决于其所接触的绿色理念以及身处的环境。例如一个人懂得去保护环境,首先取决于对绿色环境知识与常识的了解;一个人学会开发自己对于绿色的潜在发展意识,取决于社会公众对于绿色生产行为、绿色消费行为以及有关绿色政策法规的认可及宣传;一个人懂得节约资源,取决于对资源生态系统循环的深刻认识;而当一个人是否能够遵从绿色生态,则决定于生态伦理观的正确与否等。因此,加强在校大学生的绿色意识已经成为校园绿色行为建设的重中之重。
以江苏大学为例,学生在学校接受高素质教育,自觉跟随党的脚步,积极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培养自身的绿色行为意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曾表明存在与意识的关联,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由此及彼,绿色行为的存在决定了一个人是具有绿色行为意识的,而绿色行为意识的形成也恰恰反映了绿色社会体系的形成。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绿色行为意识,才能做出良好的绿色行为。
2.2 绿色行为习惯
大学生的绿色行为习惯是每个人在学校生活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各方面的优良行为习惯。大学生的绿色行为习惯集中表现为:首先,在不必要的开销方面,做到不攀比不盲从,防止恶劣影响,避免奢侈浪费;其次,在平常的吃穿用度方面,养成随手关灯、随手关闭水龙头、垃圾分类、废物资源再利用等一系列绿色行为习惯,鼓励大学生养成勤俭节约、不铺张浪费的生活作风;此外,大学生出行时可多采用步行、骑共享单车或乘坐公交出行等。然而,这种行为习惯并不十分普遍,总体而言,大学生绿色行为习惯依旧需要不断培养。
以江苏大学为例,学校要求学生着装得体,学生也是自觉遵守。学生们上下课时会自觉选择乘坐校园公交、骑共享单车或是步行,身体力行地为保护环境出一份力。学生在学校也是多数选择在食堂就餐,减少使用一次性碗筷。一个好的习惯会让一个人受益终身。大学生培养的绿色行为习惯不仅会让自身受益,也是有利他人的。
2.3 绿色教学活动
绿色教学活动是深化大学生绿色知识、强化绿色意识、调动绿色行为的重要途径,大学绿色教学活动开展的数量和参与绿色实践学生的比例,是衡量一所大学实际绿色度的重要指标[2]。绿色教学活动是指通过学校组织与绿色行为、理念相关的教学活动、社团竞赛或主题实践活动等,从而向在校大学生传播绿色知识,以班级、社团为单位将绿色意识进一步加强,从而带动个体绿色行为培养进行的一系列组织活动。
以江苏大学为例,学校内绿色教学活动相对来说较为丰富,学校积极开展了节能减排大赛、低碳生活[3]知識竞赛等一系列省级比赛和社团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促进绿色校园的建设。绿色不是一句口号,要将其付诸实践。绿色教学活动是绿色实践的基础,学校通过绿色教学活动的组织开展,让学生深入地体会绿色行为的重要性。
2.4 绿色公益行为
绿色公益行为是指在校大学生自觉自愿争做绿色公民,通过宣传绿色行为优秀事例、弘扬国家可持续发展理念、积极响应社会绿色公益组织、自觉履行绿色公民义务。作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当代大学生[4],要学会密切关注国家发展动态,坚持遵守绿色可持续发展观,首先,从小事做起,做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争做绿色公民。其次,积极参加绿色主题活动,将绿色行为理念传播给身边的同学和朋友,共同建立和谐绿色校园环境。以江苏大学为例,学生会自觉地参与到绿色公益行动中,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中贡献自己的一份爱心,加快建设绿色健康的社会环境。
3 绿色行为的引导性策略
十九大提出的发展理念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注重生态文明发展。“绿色”这个词不再仅是一个口号、一个理念,而是现代人追求的一种科学、和谐的社会生活方式。如今,高校大学生的“绿色教育”已然成为教学任务与教育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只有通过学校严格的管控机制,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绿色行为意识的思想引导和环境培养,才会使大学生逐步产生绿色意识形态、培养绿色行为习惯,才会使整个校园成为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和谐校园,因此,加强大学生绿色行为意识的培育对于大学生整体思想观念和素质培养都有不可磨灭的作用,甚至对学校整体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尽管当今社会对于绿色意识的认识有所进步,但是很多在校大学生仍然存在奢侈浪费、环保意识淡薄等情形,这也恰恰证明了大学生有必要认真学习和了解绿色知识和理念,加强自身环保节能意识,培养自身绿色行为习惯。除却自身,大学生绿色行为也需要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引导。
3.1 从自身出发
大学生在学习了党关于生态建设的文件之后,应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树立良好的绿色行为意识,增强对于绿色行为的了解,积极了解相关的绿色行为知识和新闻,培养绿色生活行为习惯,将绿色行为付诸实践。例如拒绝“白色污染”,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节约用水,节约用电,随手关灯,废水再利用等绿色行为。从自身出发,从小的行为习惯开始,积极落实绿色行为。
3.2 从学校出发
在宣传方面,学校可以积极开设绿色发展方面的课程,组织多开展有关绿色行为的活动,建立有关绿色环保的社团来引导学生培养绿色行为[5],让更多的同学了解绿色发展知识。学校及各类学生组织(如学生会,团委等)、各类社团都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组织召开绿色知识竞赛、绿色主题团日活动、践行绿色出行响应低碳环保的号召等,进而促进绿色校园的建设。
3.3 从社会出发
社会应该充分利用有效资源,在舆论和社会活动方面采取及时的措施,扩大绿色行为的宣传面和受众覆盖面,保障绿色行为宣传持续性和连续性的同时,动员社会人员积极参加社会绿色行为的实践活动;政府要制定相應的、行之有效的法律条款并公告社会,通过法律的强制性限制企业公民等不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与此同时,也强化了人们的绿色行为意识,为解决环境问题注入强心剂,如严格管控工厂企业废水废液的排放指标等;健全绿色环保监督机制,社会监督政府,政府反过来也要监督社会。
以江苏大学为例,针对大学生绿色行为影响因素的分析而提出的引导性策略,一方面有利于学校营造绿色环保、人与自然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大学生积极投入校园文明建设的意识,鼓励大学生自觉实践绿色行为。这不仅可以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而且有利于学校师生的身心健康,提高了学校教学的环境质量,也提高了学校在社会上的形象。另一方面,加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渗透,有利于实现系统环境优化,增强校园生态文明建设一体化。将绿色生态文明理念与自身在生态建设中的实际行动相结合,引导大学生“知行合一”,将绿色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大学生的绿色生活行为方式,既能倡导其养成优良的绿色行为习惯,又能发挥大学生引领未来绿色社会生态的带头作用,对整个社会走向绿色可持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随着大学生越来越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时代的不断创新,绿色产品的不断更新与完善也会越来越受到广大在校大学生的欢迎,同时通过使用绿色产品,开展一系列的绿色主题活动,使大学生能够充分享受绿色生态带来的便利和舒适,从而使他们为社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美好前景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总而言之,大学生绿色意识培养是树立和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是培养适用于未来绿色社会的合格大学生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聚焦中国改革: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编写组.聚焦中国改革[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
[2]黄文琦.绿色大学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初探[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9):189-193.
[3]朱英兰.个人感知因素对社会责任消费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3.
[4]胡启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与绿色消费行为的相关性研究[J].科技广场,2016(2):129-132.
[5]罗琴.绿色发展视域下大学生生态意识培育路径探析[J].北京青年研究,2016(4):9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