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折:拔地而起的“神山”奇迹
2020-06-01
每一道工序穿插的时间都精确到分钟
一个为应对疫情而快速建立的专门医院,
寄托了无数人的希望。很多被封城禁令困在室内的
武汉人相互劝告,睡不着就去看火神山建设……
2月2日8时55分,8架大型军用运输机相继降落武汉天河机场,缓缓驶入机场西滑行道。飞机上是赴鄂的解放军医疗队队员和医疗物资。在飞机附近的U形轨道上,大巴车和运输车早已在等待他们,目的地就是刚刚建成的火神山医院。几个小时后,火神山医院正式交付人民军队医务工作者。
建设总建筑面积3.39万平方米、可容纳1000张床位的火神山医院,从动工到交付,用时仅10天(1月24日至2月2日)。
“火神”刚交付,“雷神”战犹酣。
至2月6日,建设总建筑面积7.99万平方米、可容纳1600张床位的雷神山医院,正式通过验收,开始逐步移交,用时仅12天(1月26日至2月6日)。
在这瞩目的速度背后,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火神山和雷神山的神速背后
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拔地而起的奇迹背后,是争分夺秒的“生死时速”,夜以继日与死神抢时间的建设者们。在网络上,数千万“云监工”观看建设直播,并亲切地将建设者们称作“基建狂魔”。
年近八旬的医院建筑大师请战:“与其他年轻同事相比,家中牵挂少,具有非典小汤山实战经验”
因市内的指定收治医院和发热门诊不堪重负,火神山医院与雷神山医院火速动工。火神山医院距离汉口火车站40分钟车程、雷神山醫院位于江夏区军运村,两座医院的修建方式都借鉴了2003年北京应对SARS修建的小汤山医院。
2003年非典在北京肆虐时,收治非典病人的病床缺口达到1500至2000张。为了满足收治需求,北京将北郊小汤山疗养院内的假山花园推倒,平整地基,7日内建成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能容纳1000张床位的小汤山医院。
小汤山医院的建成成为2003年非典疫情的一个拐点。大量拥塞在城内无处安放的患者们,终于有了疏散的出口。成批医务人员感染,甚至死亡患者都得不到及时处理的混乱场面开始得到改变。而“学医的都知道,只要混乱状态结束了,这个传染病也就不那么可怕了”,曾经亲历非典的北大医院副院长张庆林回忆。
时隔17年后,2020年1月23日的夜里,小汤山医院的设计方中国中元设计院,接到了武汉市城乡建设局的电话,寻求再建简易集中医院的技术支持。接到请求后一小时,中元设计院将修订完善的图纸送达城建局备用,并与武汉中信设计院建立直通联系,一天内形成完整图纸,武汉开建火神山医院。
中国现代医院设计的奠基人、中国中元年近八旬的医院建筑大师黄锡璆,第一时间向组织递交了请战书,其中写道:“与其他年轻同事相比,家中牵挂少,具有非典小汤山实战经验。”
三天后,雷神山医院工程上马。同样被疫情追赶防线崩溃的黄冈、鄂州、孝感等地也都开始了地方版小汤山医院的改建。
当病毒在极短时间里制造出超乎想象的混乱时,一个为应对疫情而快速建立的专门医院,寄托了无数人的希望。火神山、雷神山建设期间,很多被封城禁令困在室内的当地人相互劝告,睡不着就去看火神山建设。在央视的新闻端口上,火神山、雷神山的建设现场直播是热门视频,凌晨二三时在线人数也常常超过2000万。
施工现场的“基建狂魔”
大年初一,雷神山项目基础设施部分现场执行经理段旭阳,抵达施工现场。他要组织和指挥56名管理人员、330名工人、100台运输车次,此外还有挖掘机、破碎机、推土机等100套设备……
参与雷神山应急型医院项目对段旭阳而言,是个很大的挑战。挑战之一是“作为医院,它的要求标准高”。
就市政基础设施部分的沟槽和路面来说,路面下的工作比平时都多了工序。比如管道,以前他们直接用沙或者混凝土包封回填,但是现在雷神山医院的整个管道和路面都进行了一层防渗、防污染处理。开挖的这部分地基需要在短时间达到承载力,这个要求很高。
挑战之二是,工作强度之高是前所未有的。“我们作为基建这一部分,是先行兵,也是收尾兵,我们要把基建做好,每一道工序的穿插时间要精确到分钟。”段旭阳举了一个例子。比如,测量、放线工人8时开始工作,8时10分这个任务就要结束,让机械开挖工人开始准备。8时30分就得通知另外一个单位安装管道,安装完成,还要进行复核和管道回填。
段旭阳脑子里的弦一直处于紧绷状态,“现场每一个工序的穿插要非常自信,所有的程序都要衔接紧密,每一关不能出错。如果出错,就导致下一关在下一段时间延迟。我们要拼命把前一段延迟的时间赶上来”。
如何化解这每一分钟的压力?段旭阳的本能反应是“不去回忆过去”。“不看日历,过去的一分钟就过去了,再也不去回想,只简单总结一下有哪些纰漏,去想下一分钟、下半个小时、下一个小时要做哪些东西,明天、后天的大事情全部要想清。”他没有一分钟的时间去整理情绪。
在施工现场,段旭阳每天早上7时准时到现场召开第一次碰头会,每晚凌晨2时下班,还要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由于时间珍贵,8天时间里他没给妻子和3岁的孩子打过一次电话。
武汉雷神山医院钢结构工程深化设计负责人江斌,说话则几乎不带任何情绪。实际上,他曾经连续九天九夜作战,熬了三四个通宵。“有一多半时间在办公室,另外要和设计院去对接,还要去现场了解情况。”
设计图纸需要安静,需要耐心,但他面对的偏偏是三个“急”:
首先,“这是个急活,设计必须赶在施工前面。工期是定死的,如果图纸不按时交付,后面施工的压力会非常大”。
其次,施工非常急,雷神山的工期只有10天多一点儿,留给钢结构施工的时间很短,按照常规思想根本完不成,这就需要他们在设计上做到尽量简洁,便于制作,便于现场安装。
此外,他还处在一个“急”的环境中,他和同事每天都会接到很多电话,设计院的、制作单位的、施工现场的……各个方面都在催着要图纸,各单位意见不可能全部统一,工期又在那里摆着。有时候他觉得压力很大,“现在又是疫情的暴发期”,这也是一个“急”。
有记者问江斌:“您差不多一天能接多少个电话?”
“100个以上应该是有的。”江斌回答。但他有让自己平静的办法。“尽早交付病房,让病人能够住进去,一切都是值得的。想完之后,这些急也就没什么了。”
网上不少人质疑:“临时医院这种结构不就是板房吗?有那么复杂吗?”确实是有的,而且大有乾坤。
中建三局三公司的工程技术员曾经完整地介绍了火神山样板房的设计情况。从表面来看,病房是一个普通的集装箱,里面却大有乾坤。打开气闭门,进来是一个缓冲间,这是个单独的隔离区域。整个房间内有一个成熟的新风系统,能形成一个负压(房间内压力比外面低)环境,有效地避免病毒随着气流传到外面,使病房处于一个有效的隔离系统中。病房内有一个由两层玻璃和一个紫外线系统组成的传递舱,病人的饭菜和药品通过传递舱里面的紫外线系统进行消毒,避免感染。房间内还有一个特色管道,污水将被排放到一个集中的处理系统。
事实上,应急型医院的设计牵涉很多专业,“要根据医疗需求进行一个平面布局,建筑、结构、机电、机械各方面还要进行配合”。医院不只有病房、医生休息室,还有配套的消毒室、垃圾处理和焚烧系统、污水处理系统等,相关的配合设计都很多,“这一切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江斌说。
有的人半夜赶到工地,外衣里面还穿着睡衣
如果你打开一张折叠时空的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筑图纸,会看到这样一幕幕人员密集、紧张有序作业的场景。他们中,有人出门前没敢告诉亲人要去哪里,被问起来要撒谎;有人从外地看到用工需求,只身一人前来,在武汉一个人都不认识;有人走得很急,外衣里面还穿着睡衣……
“1月28日,接到通知我就主动报名了。”姜震是湖北武汉人,在一家吊装公司上班。这个时候出门,得首先征得父母同意,父母有些忧虑:“现在疫情这么严重,在家里呆呆算了嘛!不要出来了嘛!”姜震成家了,老婆孩子也劝他不要出门,“但是我要为国出力嘛,跟父母、老婆孩子解释了一大堆”,终于说通了家人。
“干完活儿,先别回来!先隔离一段(时间)再回家!”出门前,妻子叮嘱姜震。
记者问:“每天能休息几个小时?住的地方怎么样?”没想到听到的答案是,他已经六天六夜没下吊车了。除了上厕所,他吃睡全在车上,“眯一会儿,(有人)敲一下车窗醒了就干”。他一天只能断断续续睡4个小时。
姜震所在的公司派了十几名吊车司机过来,大家都是一样的状态,24小时待命。想想身边其他工种的工作,他说在车里坐着,“身体上并不算累,就是熬夜,心理上累。前天、大前天两天两夜基本没合眼,但我们大部分是90后,年轻,扛得住”!
火神山就要交付了,姜震和工友们盼着回去休息了。他笑着说:“听他们说,今天拿来了牙刷,可以刷刷牙了!”
“李克强总理考察火神山医院施工现场时,你见到他了吗?”记者问。
“没有没有,”姜震笑了笑,说,“不敢下车的,身上有任务。”
还有的人,穿着睡衣穿梭在工地上。
1月27日30分,在轮休的工作团队中,有一个瘦小的年轻人很引人注目,他来自武汉市黄陂区姚集,顶着一头乱发,身着睡衣,鞋面全是泥,他叫裴杨。
除夕前一天晚上9时,裴杨躺在被窝里玩手机,忽然接到同伴消息:“火神山工地需要挖掘机和工人。”他掀开被子出了门,到晚上11时,跟同伴协调来4台挖掘机。4人开着4台挖掘机从黄陂出发,24日凌晨4时终于到达火神山医院工地现场。仅歇了1个小时,他们就开工了。裴杨说:“我走的时候,没告诉我妈,第二天有空了才告诉她,走的时候就穿的这一身衣服。”
除夕夜,张松接到施工通知,为火神山医院做好前期的土地平整工作。“年三十晚上9点接到的公司通知,12点左右,车队集合了50辆红岩杰狮自卸车开向火神山。”张松戴着厚厚的口罩,踩着泥泞的地面,一頭扎进火神山医院的施工现场。“当天下着大雨,又是夜里,视线不太好,施工现场坑多不平,路很不好走,我们干了8小时。”张松说。
“下了雨,渣土粘结,倾倒有些困难,即使公司已经调来挖掘机帮忙清理货斗里的湿土,卸货也比正常情况要慢不少。”据张松介绍,当天他们完成了100车次、共约1600方量渣土垃圾的清运。“其实大家心里都很急,我听电台里大家的声音就听得出来。但大家都又很有耐心,零故障出色完成任务,没有出一点岔子。”
由于项目施工节奏快,许多环节都是同步作业,各种车辆交集,有时候道路堵着,大家心里都着急。尽管困难重重,但“办法总比困难多”。24小时不停施工,大家都是呼之即来,来之能战。张松说:“忙起来基本上休息不了两三个小时,打个盹,就再继续,像‘打了鸡血一样干。”
还有家住武汉市硚口区的陈先生,是中国电信武汉分公司的一名员工,与同事们一同安排5G基站设备。他说:“我们是最早在这里搭建5G基站的,是为了保障指挥部的运行,下一步还将铺设光缆,保障医院建成后的数据通信。”为了配合好医院建设进度,陈先生与他的同事们几乎每天都在加班。
还有武汉航空港发展集团的程先生,1月28日那天,他刚从工地回来,抓过一张塑料凳一屁股坐下来,直喊累。他已经好几天没回武汉南湖的家了。问他为什么请愿出战,他低声道:“出一分力吧,武汉人太难了。”
“注意看一下!口罩把鼻子封好,不要有缝!口罩没戴好等于没戴!”“体温记录一下!”为保证工人身体健康,将新型冠状病毒挡在工地之外,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工地、各生活区入口处,均有专人负责量体温、消毒。
主要建设单位的工人们生活在临时搭建的工人板房;远道而来的援助单位住酒店;就近的援助单位可回家也可住工地。但这些住处常常是回不去的。要保证工地24小时不停工,各单位建设者实行两班倒、三班倒,经常只能在寒冬冰冷的工地上小憩,因为一会儿还得再战。但这些疲惫,不妨碍他们的工作更加高效,十秒装窗,两分钟搭一堵墙。外国网友口中的“中国速度”就来自于这些一秒之争、一分之抢。所有工人,都是抱着“疫情不除,我不回家”的毅然决然之心,分秒必争。
“中国奇迹”的背后,是难以计数的普通人用命在拼!据统计,中建三局曾为3.1万多名工人发放了隔离补贴费用……他们大多数人都默默无闻。和那些年轻的医务人员一样,他们也是别人的孩子、丈夫、父亲,舍小家,奔工地,只为万家平安,早日回归健康。
张雁灵:建设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必要性
大年初一,原北京小汤山医院院长张雁灵来到武汉。此次前来,他是为即将投身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的医护及管理人员讲课。
来到火神山,张雁灵发现工地到处都是泥。此情此景和17年前他第一次到小汤山时一模一样:“我们晚上去小汤山,天正下着雨,道路特别泥泞,裤子和鞋子上都是泥水。”他于是感慨:“我们建这样一个医院,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走出这片泥泞,就是我们的光明啊!”
17年前,小汤山医院创造了奇迹,7天建成,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合格的传染病医院,而不是一个板房医院。非典时期,小汤山医院的救治成功率全国最高,死亡率全国最低,1383名医护人员无一人感染。
在火神山、雷神山医院走一走、看一看,张雁灵觉得这两座医院建设的规模质量、设计的科学合理性以及设备的配备,都优于小汤山医院。比如,当年小汤山医院的ICU病房、重点病房并不多,只有不到10张ICU病床;此次火神山医院的ICU病床达到30张以上,重症病房数也多了。还有,火神山医院配备了两台以上的CT,还有其他先进的检验设备,更好地利用智能和信息化数字化的设备来解决问题。科技进步让好多新技术应用到这次医院的建设中,这是与过去不同的地方。
当年小汤山医院1383名医护人员无一人感染,如何做到的?张雁灵给出了经验:“我们当年建立了医院防感染领导小组,专门让一位副院长牵头,派了14人小组,检查督促防感染。医院所有人上岗前必须培训,有一套程序,严格按此执行,对所有进入污染区的人一定要联合审批,有专门的监督、检查、消毒……”他建议火神山、雷神山医院要制定高于国家标准的规章制度。
建设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有何必要?张雁灵认为有四个理由:
第一,确诊病例数还在上升,现有床位不足,亟待解决。
第二,传染病病人需要一个专科医院,这是非常重要的,现在病人分散在武汉各医疗机构,难以得到规范、科学的治疗。公众皆知,新冠肺炎目前没有特效药,但是对症处理和综合治疗非常重要,治疗不规范会对治疗效果有影响。
第三,两所专科医院能防止医务人员和患者间的交叉感染和扩散传播,减少病毒的扩散,这对一些防护条件不好的小医院而言很重要。
第四,特别重要的一点是,这两所医院让患者和老百姓看到党和政府在领导人民抗击疫情,让人民有信心、有决心、有希望。
张雁灵说:“在武汉,疫情我认为是很严重的,其实同样严重的是大众的心理压力。减轻社会的思想压力也非常重要,和抗击疫情一样重要。”
他打了一个比喻:非典时的小汤山医院就像春运时增开的一列临时列车,患者是车上的乘客,医护人员是列车员,而我是临时列车长,我们有责任把车上的每一名乘客安全地送到目的地。我们这列临时列车之所以能够行驶得又快又稳,离不开列车下铺设的两条铁轨:一条铁轨是上层决策,另外一条铁轨则是严谨科学地实施救治。现在建设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光有列车和铁轨还不够,还要有下面的路基和石子,是全国人民、是武汉人民。全国人民都在支持我们”。
几千万“云监工”:看的是希望
央视频APP曾开通这两家医院建设现场的24小时直播。直播没有解说,没有音乐,只有现场施工过程中的碰撞声,却成了当时最火的直播。几千万网友持续关注,他们均以“云监工”自称。
他们常在网上讨论:“地基搞得差不多了吧?”“天天要走的路如何硬化?”
他们还给工地上的建筑机械和建筑物起了名字:小型叉车是“叉酱”,大型挖掘机是“大黄”,小型挖掘机是“小黄”,超小型单人挖掘机叫“小小黄”,高层吊车叫“送高宗”,黄色挖掘机叫“焊武帝”,白色板房叫“白居易”,寓意是“白色板房居住容易康复”……
他们还经常会有这样的对话:
“藍蓝又工作了?”
“叉酱在努力地工作。”
“小黄发动了。”
“送个饭回来送高宗不见了?”
“天黑了。”
“加油……”
1月28日凌晨1时半,有网友贴出截屏图片表示:半夜1时半竟有30万人在线观看慢直播信号!
“云监工”曾遭到质疑:“是不是在家呆得太无聊了?!”有一名“云监工”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隔两个小时就会点进去看一下,不是无聊,看的就是希望。”
在数千万“云监工”的注视下,火神山、雷神山医院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拔地而起。经过短短10来个昼夜,两所医院迅速落成,并开始收治首批患者,刷出了与疫情赛跑的“中国速度”,也刷出了老百姓心里的底气。
方舱医院:扭转疫情的35天
从2月5日晚10时开始,位于武汉国际会展中心的方舱医院正式启用,首批三家中的另外两家方舱医院也随后启用。到3月8日休舱,各家方舱医院在运行的30多天里,共收治新冠肺炎轻症患者1.2万多人。
建“生命之舱”,刻不容缓
不断累积的病患数字,如同巨大的“堰塞湖”,悬在每一个人心头。虽然火神山、雷神山医院陆续开建,武汉本地医疗资源极力挖潜,但依然远远满足不了海量求医需要。此时的武汉,不少患者痛苦煎熬。市民陆俊奕是其中之一。
“头痛、心脏痛,吃药无效,得不到确诊无法住院,我担心病情一直发展下去,自己撑不下去……”2月2日清晨,已经多日高烧的陆俊奕拖着病体走了1个小时,到医院进行核酸试剂检测。次日出来的结果显示“阳性”,但医院爆满、无法收治。
无助和绝望,也折磨着34岁的周莉。2月2日,她的丈夫CT显示双肺玻璃状感染。看着他发烧不退,一天吐20多次,呼吸极度困难,2月4日晚,她哭着不停拨打120才求来一辆救护车。“到了武汉市第七医院,没有氧气,只能排队等,输完液后呼吸困难稍微好转,医生让我们回家隔离。”医院没有床位,外面大雨瓢泼,周莉只能扶着体力难以支持的丈夫,坐在医院冰冷的走廊里熬到天亮,“等待过程中,亲眼看着好几个人去世,那种感觉无法形容”。
至2月2日,武汉累计确诊病例5142例,至2月3日累计确诊6384例,至2月4日累计确诊8531例……快速增长的数字背后,是一条条亟待救治的生命。一床难求,是病人和家属望眼欲穿的锥心之痛。应收尽收,刻不容缓!
“迅速把确诊轻症病人都收治起来,给予医疗照顾,与家庭与社会隔离,避免造成新的传染源,至关重要。”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医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辰说,这就要启用大空间、多床位的“方舱医院”。
“方舱医院”是军队野战机动医疗系统的一种,在各种应急救治中也有广泛使用。其一般由医疗功能单元、病房单元、技术保障单元等部分构成,是一种模块化卫生装备,具有紧急救治、外科处置、临床检验等多方面功能。当时武汉市“一床难求”,“方舱医院”的建设可大量收治轻症确诊病例。
作为医疗场所,“方舱医院”可起到集中收治、隔离的效果,患者能得到基本医疗照顾。有记者注意到,各“方舱医院”内部大多用隔板分隔出多个护理单元,每个护理单元含30至50张床不等,数个单元之间设置门诊、护士站,配备移动CT等医疗设备,可对入治患者进行观察治疗。
在武汉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方舱医院”有三个突出的优势:一是能在很短时间内,以最小的成本,解决大量轻症患者的收治问题;二是场所在极短时间,甚至24小时内就可以改建,疫情结束后也可以低成本恢复;三是有望以高速度、低成本、高效益的做法,取得控制传染源、救治患者的两大目标。
争分夺秒创造“方舱速度”
专业的建议,果断的拍板,火速转化为具体实践——从2月3日起,在中央赴湖北指导组的推动下,武汉及全国各方救援力量连夜行动,紧急抽调20个省大型三级综合医院的医学救援队,将武汉市的会展中心、体育场馆等改造成方舱医院,集中收治确诊轻症病人。
僅仅一天多时间,2月5日晚,位于武汉国际会展中心的江汉方舱医院和位于洪山体育馆的武昌方舱医院率先启用。首批3家中的另一家,武汉客厅方舱医院也随后启用。
2月6日凌晨,在病中苦苦等待的陆俊奕,终于等到了社区工作人员电话:“可以进方舱了!”周莉也盼来了好消息。9日晚,丈夫住进了武昌方舱医院,状况逐渐好转。14日,确诊感染的她,也被社区送进武昌方舱医院,所幸症状较轻。
“对我来说,方舱医院就是救命草,如果没有它,我和老公还有很多病人不能及时救治,病毒还会一传十、十传百。”周莉说,每天都会有人出舱,每天都有医生通报情况,“让人看到希望”。
2月11日,黄陂区体育馆方舱医院启用;2月14日,以中医为主的江夏方舱医院启用;2月17日,光谷国际会展中心方舱医院启用……经过争分夺秒的改建,一座又一座方舱医院投入使用。
数字,记录着这场与时间的赛跑。
晚上8时接到紧急委托,承担武汉长江新城方舱医院的市政配套设计工作,上海市政总院44位工作人员彻夜不休,第二天早上6时就阶段性完成了施工图设计任务,只用10个小时。武汉市江岸区和长江建投集团立即着手,在原有厂房基础上改建长江新城方舱医院。选址、现场踏勘、规划设计到开工建设,仅用了19小时。
刚从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一线归来的周瑞明,又投入到光谷科技会展中心方舱医院建设之中。一阵阵机器轰鸣,一辆辆运输车驶入,戴着白、黄、红各色安全帽的工人们往返穿梭,昼夜不停,施工现场一派繁忙。21个舱位,3500多张床位……这里将建成武汉当时最大一所方舱医院。
周瑞明奔忙于方舱各区域。现场300余名工作人员及志愿者们接龙搬卸、紧张组装。2月5日凌晨3时,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的方舱内,1000张病床及配套水电顺利就位。
2月4日10时,由46名医护、后勤人员和1辆指挥车、6辆方舱车组成的辽宁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从沈阳出发。一路奔驰,队员们抵达武汉后,立刻马不停蹄投入洪山体育馆方舱医院的建设中。
听闻急需医疗设备,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所长金奇一行驱车21小时,从北京星夜兼程赶到武汉客厅方舱医院。他们带来的移动生物安全三级(P3)实验室,可为患者进行感染病毒核酸检测。
国家发展改革委2月16日宣布,继续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2.3亿元,支持武汉市方舱医院完善设施、增添必要的医疗设备,增强方舱医院收治能力。
至2月19日,来自全国各地的72支医疗队7708人援助方舱医院,计划床位达到3万张。
“比在家隔离要安全”
在武汉客厅方舱医院的一处墙上,用红纸贴出的“树干”和“树枝”上,满是医护人员和患者的便利贴留言,“愿月余,疫病除,国泰民安”“平安回家,加油”……犹如累累果实。
入住一个多星期的患者向艳婷说:“毕竟这里以前不是医院,一开始有些担心,但住下来后,立马有了安全感。医护人员每天测量3次血压、体温、血氧饱和度,如果病情加重,会马上被发现并及时转院,所以比在家隔离要安全。”
有着同样心理变化的,还有江汉方舱医院的患者何丹。她每天都在朋友圈晒住院的一日三餐,牛肉、花菜、萝卜烧肉……“我自己在家只能下点鸡蛋面条,非常感谢这么短时间内把我们安置到这里。”
配套设备从简单到逐渐周全,医护人员从急缺到迅速到位……筹建时间虽短,但方舱医院对患者治疗和生活的关照不断细致。
为帮助患者和医护人员御寒,各方舱医院提前为每个病人准备加厚被子、电热毯、取暖器,为全体人员配发军大衣、羽绒服,有条件的启用24小时集中供暖。
“前期的一些设施不完备问题基本得到解决。”驻守武昌方舱医院的上海华山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队长张继明说,经过几天磨合,10多支医疗队以及政府部门之间衔接顺畅,患者治疗情况平稳。
一些场景令人振奋:在医护人员带领下,方舱医院里的患者们随着音乐节拍跳起广场舞、健身操,活力满满,促进身体更好更快地康复。一些镜头令人难忘:有的患者专注地阅读著作,有的患者积极学习备考,有的患者安静地玩着魔方……这些专心致志的身影,传递出乐观、坚强的力量。
2月14日,江汉方舱医院迎来第一次大规模核酸检测,病人排起了长队。欢呼和掌声传来,那是有患者获准出院。还有病友们互相询问,期待下一批名单能有自己。陆俊奕的检测还是“阳性”。但这次他没有太多失落,“相信出院的日子不远了”。
越来越多的患者康复出院,加快了周转,解决亟待进舱患者的需求。专用于收治轻症患者的方舱医院的运行,成为实现“应收尽收”的重要措施,极大地缓解了医疗资源的压力。疫情中武汉总共开出16家方舱医院,收治了全市约1/4的新冠肺炎患者,并最终获得了很好的隔离治疗效果。
武昌方舱医院创造了许多个“最”
在一众方舱医院中,武昌方舱医院创下了多個“最”:最早投入使用、最早有患者出院、最早开始患者心理疏导、最早开展患者自主管理以及运转时间最长——武昌方舱医院共运行35天。华山医院方舱队队长张继明教授回顾:
方舱医院是在武汉疫情最艰难的时候开出来的,我指的艰难是发病率。新发病人高峰的时候,我们采取了建设方舱医院这个不得已而为之的方法。
没有方舱医院的时候,有的轻症病人在家里,会造成家庭聚集性感染,全家人全部感染发病的例子很多。有的轻症病人住在医院,他们挤占了床位,重型病人就更没办法住院。方舱医院很好地解决了这个矛盾。
武昌方舱医院的改建最终只花了36个小时,我们2月4日到的时候,实际上还没有完全准备好。2月5日当天晚上11点,我们就开始接收病人了。到第二天上午,一共500名病人入院。
最初几天,方舱医院里很多东西都没有。医生要记录,但纸都没有,本子也没有,打印机更没有了。比如说消毒水,需要消毒药片来冲兑,但是没有消毒药片。要打扫卫生,没有水桶,没有拖把,也找不到清洁工。医院门口按道理应该放个脚垫,洒上消毒药水,这样进出时鞋底可以消毒,但是脚垫也没有。我们商量不能坐等。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打听到武汉一家公司卖这些东西,坐车到几十公里外一个工厂,在那里买到了拖把。我看他仓库里还有脚垫,脚垫的问题也解决了……
病人情绪也不好。让我印象很深的一个病人,大约60岁的样子,他对住进方舱医院很不满意,情绪比较大。我去跟他聊天了解情况,知道他爱人不久前感染新冠肺炎去世了,从得病到死亡只有四五天,快得不得了。所以他当时还没有从悲痛中走出来。我在旁边安慰他,希望他理解,也只能做这么多。
随着武汉新发病人数量下降,我们方舱医院病床逐步空出来,最后49名病人转到其他定点医院后,方舱医院的使命就画上了句号。方舱医院休舱,反映出整个武汉的疫情的控制取得重大的进展。武昌方舱医院3月10号休舱,但我们的工作完全结束是3月12日,因为休舱后我们要去做消毒的工作。武昌方舱医院是由洪山体育馆改建的,以后它还要恢复使用。
3月18日,首批回沪的华山医院支援武汉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部分队员到达上海。从2月5日接管武昌方舱医院,到3月10日下午正式休舱,这支救援队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以及来自全国各地其他13支医疗队800多名医护人员共同奋战,管理病床784张,累计收治患者1124人,累计出院833人,累计转院291人,实现了病人零病亡、零回头、医护零感染的成绩。
方舱医院是“联防联控”策略中的一环
有记者问张继明:“您说‘武汉人民做出巨大的牺牲,为什么有这样的感想?”
张继明说:“我们住在武昌,大家知道武昌是武汉最繁华的地方,过去夜里十一二点钟都人来人往。但我们来时没有人,人都到哪里去了?都在家里隔离。最开始一个家庭每三天允许1个人出去买一次菜,后来就完全封闭了,由社区统一供应。所以我们自己想想,疫情得到控制,武汉人民作了很大贡献。”
疫情中医护人员的贡献是一方面,武汉人民作出的贡献也是一方面,但张继明认为“起最大作用的还是联防联控这个措施”。
那么什么是联防联控?张继明解释:“我举个例子,到我们方舱医院来的病人,有的是社区送来的,有的是从其他医院转来的。从医院转来的病人,他本来在医院住得好好的,现在要动员他转院到方舱医院,这个时候事实上带有一定的强制性。所有的行动都必须听从安排,这个时候就体现了武汉人民的素质。医生把道理讲清楚,绝大多数病人都是配合的。方舱医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医疗机构,而是‘联防联控策略中的一环。病人动员好,怎么去方舱医院,什么时候去,都有统一的调度,不是说病人自己安排。
“这些工作都是联防联控机制在协调,具体都是政府部门在做。转运病人的公交车,是政府征用公交公司的车,统一调派的。到了出院的时候,也是区联防联控部门安排,区里有人一对一陪同。有的病人出院,没有家人送干净衣服。怎么办?医院发衣服。社区的人陪着出院病人到隔离点,继续隔离。
“看到这个流程你就知道,医护人员在方舱医院的工作,是联防联控的其中一环,还有很多的工作是政府、社区在做。
“方舱医院如此大规模地在传染病疫情中应用,是第一次,是一个创举。武汉的做法为我们以后传染病疫情的控制提供了经验。我觉得方舱医院之所以运作成功,靠的是联防联控的机制。
“传染病的控制,如果没有疫苗和药物,就只能依靠最经典的方式,换个说法就是最老的套路。传染病防控有三个重要环节,几十年前就已经提出这三个环节——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包括方舱医院在内的聯防联控措施,做的就是这三件事。
“我们现在取得阶段性胜利,武汉市作出了巨大牺牲,这些牺牲是为了换什么呢?就是要换研发疫苗的时间、研发新药的时间。最终解决传染病,要靠这两个东西,我们希望疫苗和药物早点儿做出来……”
隔离点:最大程度避免将疾病传染给家人
“这集中隔离,不像‘坐牢一样?”不!
通过设置定点医院、建造“神山”医院和布置方舱医院、隔离点,对患者、疑似患者和密切接触者应收尽收,最大限度地救助或隔离,武汉市的抗疫阻击战加速迎来了拐点。
2月3日,在江岸区江边一家集中隔离点,65岁老人王珍爱的晚餐是鱼块、青椒肉丝、扣肉、排骨汤、鸡汤,中午也是三菜两汤,还有她爱吃的蒸鸡蛋。这是她在这家集中隔离点的第四天。
1月26日,王珍爱因为感觉浑身无力,去社区医院量了体温,做了血常规检查。虽然检查正常,但是身体还是不舒服,第二天老人还是和家人一起,戴着厚厚的口罩,去湖北省新华医院做了CT检查,结果发现双肺散在磨玻璃样感染灶。医生开了药后,让她回家自我隔离。回到家后,王珍爱的儿子把母亲的病情上报给了社区。“父亲曾因直肠癌做过手术,前年还因高血压中风,如果也感染上新型病毒,怎么办呀?”王珍爱的儿子忧心忡忡。
接下来的两天,王珍爱把自己关在房里,常常自责,生怕传染给了家人。家人送进来的饭菜,她也没心情吃。1月30日中午,王珍爱的儿子接到社区通知,根据江岸区安排,可以去酒店集中隔离。
闻知此讯,王家人松了一口气。当天晚上7时30分,在社区干部和专门接送集中隔离的警车接送下,王珍爱带着医保卡、身份证、拍的CT片子和生活用品,晚上8时住进了江边的如家酒店,一个人一间大床房。
“这集中隔离,不像‘坐牢一样?”王珍爱的老伴开始还有些怨言。
“我住的江景房,一人一间,空调、电视、卫生间一应俱全,还有WIFI,条件比家里还要好。”当天晚上王珍爱给家人打来电话介绍了住宿条件,并发回来照片。看到王珍爱的居住条件后,老伴心中释然了。
在酒店集中隔离点,每天早上8时、中午12时和晚上6时,工作人员会把可口的饭菜送到房间,每天上午和下午会有医护人员前来测量体温,观察病情,督促服药,工作人员一天对房间消毒两次。“病情转重的隔离者,会有救护车送去医院,也不用担心住不上院了。”王珍爱说,她的病情在住进集中隔离点后,慢慢有些好转。
王珍爱进入隔离点的时间,早于武汉市新冠肺炎防控指挥部10号通告的发出时间——2月2日下午。
通告称,自发布之日起,在前期定点隔离和居家隔离基础上,对全市经发热门诊诊断有肺炎症状的发热病人和病人的密切接触者,由各区安排车辆分别送至区集中隔离观察点,进行医学观察、治疗或采取其它预防措施。
通告发布当晚,三镇连夜调度,很多街道全体行动……至2月4日24时,武汉市已有132个隔离点,设置床位12571张,集中隔离各类人员5425人。各区按照“四集中”的要求(对确诊的患者实行集中收治、对疑似的患者实行集中隔离、对无法明确排除可能的发热患者实行集中隔离观察、对确诊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实行集中隔离观察),区分出四类人群分别展开工作。
武汉市疾控中心健康教育所所长李俊林说,集中隔离对自己和家人好处最大,最大程度避免将疾病传染给家人。而对于有些没有照看能力的家庭,还可以减轻家人的照料负担。
2020年3月1日,央视新闻报道:目前,武汉定点医院、方舱医院、隔离点三类地点床位全部实现床等人,为提高治愈率提供了坚实保障。下一步,武汉逐步把方舱医院患者向定点医院集中,轻症向一般定点医院集中,重症向重症定点医院集中,救治关口前移,有效控制轻症转重症,挽救患者生命。
通过设置定点医院、建造“神山”医院和布置方舱医院、隔离点,对患者、疑似患者和密切接触者应收尽收,最大限度地救助或隔离,武汉市的抗疫阻击战加速迎来了拐点。
(责编/陈小婷 责校/兰嘉娜 来源/《当重大疫情来临时,我们只能再建一个“小汤山”吗?》,陈晓/文,《三联生活周刊》2020年第7期;《小汤山医院设计者年近八旬设计师请战》,李予阳/文,《经济日报》2020年1月25日;《火神山和雷神山的八天八夜》,王媛媛/文,《环球人物》2020年第3期;《方舱医院,出色完成使命》,黄祺/文,《新民周刊》2020年11期;《“方舱医院”为何是武汉疫情防控的关键之举》,郭超凯、李亚南/文,新华网2020年2月6日;《探访武汉集中隔离点:疑似病人确诊后迅速收治入院》,肖娟、史凤玲、龙京、唐智峰、毛茵、罗兰/文,《长江日报》2020年2月4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