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上敦煌”南海I号之谜

2020-06-01卢娜

东方企业家 2020年6期
关键词:沉船瓷器考古

卢娜

金虬龙环 图 /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1 2015 年冬季发掘遗址正射投影图(南海 I 号)2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是世界首例将古沉船水下考古发掘过程向观众展示的动态专题博物馆。3 “南海 I 号”船舱 

意外现身的“南海I号”

广东江阳市西南端,有一座四面环海的海岛——海陵岛。虽然它曾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十大海岛之一”,但真正使其吸引世界目光的却是一艘距今800多年的南宋古沉船“南海I号”。

1987年,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在荷兰图书馆和航海图书馆中,查到一条古沉船。资料显示该船属东印度公司,长42米,載白银6箱、细锭385.5吨。当年8月份,中国救捞总公司决定和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合作打捞这艘外国沉船,由下属广州救捞局具体承接这一业务。尽管英方人员画出了细致的沉船地点,这条东印度公司沉船并未找到。不过,水下作业人员意外地发现了另一条古代沉船,并当即打捞出水一批珍贵文物,计有瓷器、铜器、锡器、镀金器、铁器共247件,以中国生产的瓷器为主。

前国家博物馆馆长俞伟超为这艘840年前的南宋商船命名为“南海I号”。他给出如下解释:“这是国内发现的第一个沉船遗址,它意味着一个开始。很有可能在这艘船上找到解决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口这一考古悬案的蛛丝马迹。众所周知,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口在哪里一直悬而未决。”

同年,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学研究室(现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学研究中心)成立,随即与日本水中考古研究所合作,对该沉船展开调查,并将它命名为“南海I号”。其后由于种种原因,中日合作中断。

2001年4月,经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的全力推荐,香港中国水下考古研究与探索学会赞助“南海Ⅰ号”的调查,使中断多年的工作得以继续开展。同年9月,“南海I号”调查发掘工作正式纳入中国历史博物馆“十五”事业发展项目,为继续开展“南海Ⅰ号”沉船遗址大规模调查工作提供了经费保障。2002到2004年间,水下考古队进行了4次大规模水下探摸和局部试掘工作,获得了宝贵的原始资料和文物标本,为沉船的整体打捞奠定了基础。经过近20年的前期科研工作,最终确定了“整体发掘,异地保护”的发掘方案,决定将“南海I号”整体打捞出水并移至“水晶宫”保存。

即使等到了各方面条件成熟,“南海I号”的整体打捞还是持续了九个多月,打捞过程中多次尝试而总结出来的技术和经验也成为了专业机密。2007年12月28日下午3点,打捞正式完成,并通过圆柱形气垫托运进水质、温度与沉船沉没海底位置的微环境完全一样的“水晶宫”进行原址保护,然后进入试发掘阶段。因为打捞后沉船保存环境的不断变换,以及沉箱架构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承受能力受威胁等原因,使得留给考古发掘和相关保护的时间非常有限。即使这样,到2019年8月6日发布“南海I号”保护发掘项目的重要考古工作成果,正式发掘也已经花了五年时间,整体打捞经费约在七千多万元。

南宋,龙泉窑青釉菊瓣小碗,“南海 I 号”考古队提供 图 / 广东省博物馆,大海道——“南海Ⅰ号”沉船与南宋海贸展

“南海I号”的发掘意义,首先在于考古,对宋代社会经济以及海上对外贸易的研究有了一个最为直观的例证;而一次世界级的水下考古杰作,也见证了我国水下考古学从懵懂到成熟的历练。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崔勇是“南海I号”的项目领队。他介绍说,若是简单理解,水下考古就是陆地考古的工作移到水下做,但是要“移下去”却并不简单,而是建立在工程和科技发展上。

水下考古诞生的契机是1943年法国海军军官库斯托发明了自携式水下呼吸器,俗称“水肺”。“水肺”的发明使得水下考古成为了可能。

唐宋时期中国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图及“南海 I 号”沉船点示意图

“南海I号”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但其能见度只有20厘米。水下考古的特点在于,水质越清,沉船(特别是木头材质的)保存得越差;水质越差,证明淤泥越厚,文物也会保护得越好。因而不少考古人戏言说,文物保护最好的地方不是博物馆和展厅,其实是在地下和水下,而“南海I号”恰恰是水下的地下双保险。正因为有了这个双保险,考古队对于“南海I号”的期待非常高。

解密“南海I号”

从“南海I号”考古发掘队获悉,目前“南海I号”考古发掘进入最后阶段,文物清理从船体内侧转向外侧,预计将于2021年正式完成考古发掘。而随着“南海I号”的发掘,围绕在它身上的一些谜团也在一一解开。

“南海I号”的始发港是?

专家根据最新情况判定,“南海I号”始发港毫无疑问在中国。一些专家根据船载货物推断,在沉船上打捞出水的瓷器是中国福建、浙江、江西等地生产的。因此,始发港在泉州港及其以北沿海地区的可能性较大,毕竟泉州是当时享誉世界的“东方第一大港”。

“南海I号”的目的地是?

专家们普遍认为,“南海I号”船头朝向西南240度,沉没朝向应该与当年的航向大致一样,通过这个朝向大概可判断当时“南海I号”不是从国外驶入中国,而是从中国驶出,赴新加坡、印度等地区或中东地区进行海外贸易。另外,船上出水的不少文物具有浓郁的西亚风格,沉船上还发现了两具眼镜蛇遗骨,专家认为,眼镜蛇为其饲养的宠物,船上曾住有阿拉伯人,或印度商人,并推测当年“南海I号”是开往东南亚或西亚。但具体目的地是哪里,尚无实证。

霎金腰带 图 /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图 / 广东省博物馆,大海道——“南海Ⅰ号”沉船与南宋海贸展

沉船的主人是谁?

由于海底周遭并未发现任何人类遗骸,至今无从判定船主的国籍。

此前,“南海I号”曾经出水一条1.8米、有明显的阿拉伯风格的霎金腰带,由四股八条金线编织而成。由此有专家分析推测,佩戴这样的黄金首饰的船主可能非常富裕,而且船主应该是一名身材魁梧、体格巨硕的古代西域商人,也就是所谓的外国“倒爷”。但北京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季认为,唐时大明宫就有不少异国器物。南宋中国人使用异国器物不稀奇。

“南海I号”上到底装了多少货物?

目前看来,“南海I号”上最多的文物品种是瓷器,而已经出水的瓷器大部分是产自浙江龙泉、福建德化、江西景德镇等南宋几大名窑的瓷器,品种超过30种,多数可定为国家一级、二级文物。其中,极具异域风格的瓷器也大量出现,如仿银器的瓷碗、类似阿拉伯人吃手抓饭时使用的瓷盘等。“南海I号”在前期探摸中出水的文物,除瓷器外,还有金饰、漆器、金属制品等。

“南海I号”的具体沉没时间是?

从“南海I号”出水的1万多枚铜钱和银锭来看,其中最晚的为南宋建立后20年左右,有专家认为,由此可以判断“南海I号”大约沉没在南宋初年,可能为宋高宗时期。但亦有专家认为,具体日期只能等到“南海I号”考古挖掘结束后才能确定。

船上人員是否逃生?

据广东省考古所专家介绍,从1987年发现“南海I号”到该船整体打捞出水这整整的20年时间里,打捞人员多次下水探摸,虽然在沉船上发现了两具眼镜蛇遗骨,但一直没有发现船员骸骨。那么,这是否意味着船员己经成功逃生了呢?专家表示,“南海I号”是一艘木船,与一些钢结构船不同,它的沉没速度会比较缓慢;而且整船长约30.5米,宽9.8米,船身并不算庞大,门窗不高,具备逃生条件,但并不能证明船上人员在逃离船只后均能生还。

木质船为何800多年不腐?

“南海I号”位于海面下20米深处,被2米多厚的淤泥覆盖。令人惊奇的是,这艘沉没海底800多年的古船船体保存相当完好,整艘船端坐在海底,船体的木质依然比较坚硬。原因一是“南海I号”所沉没的水下环境氧浓度低,可以推测,船在沉没后的短时间内周围很快附着了大量淤泥,从而使船体与外界隔绝,避免了氧化破坏;二是“南海I号”所使用的材质是松木,松木是抗浸泡比较好的造船材料,广东民间有一种说法——水泡千年松,风吹万年杉。

猜你喜欢

沉船瓷器考古
“考古”测一测
中国的名牌瓷器
周末加油站(Ⅵ)
事实上考古不是挖恐龙
考古学家
高傲的瓷器
海底沉船
2008年至2016年4月罐类瓷器成交TOP20
新闻浮世绘
沉船事件仍然扑朔迷离